原標題:第二屆3D列印產業大會暨首屆SAMA國際論壇即將在滬召開
記者獲悉,第二屆3D列印產業大會暨首屆SAMA國際論壇即將於12月9-10日在滬召開,中國工程院戴尅戎院士、盧秉恆院士,中國科學院葛昌純院士等領銜出席,眾多國際知名專家受邀發表演講。
3D列印產業大會(上海)是3D列印行業的重要盛會之一,由上海市增材製造協會主辦,每年舉辦一次。2015年首次在上海松江漕河涇舉辦,300餘位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投資機構代表等參會,並就3D列印產業發展建言獻策。第二屆3D列印產業大會(上海)暨首屆SAMA國際論壇定於12月9-10日在原地舉行,屆時來自國內外從事3D列印的行業知名專家、學者,3D列印領航企業代表等將參加大會,介紹3D列印最新研究成果、產業發展動態及未來發展趨勢。本次大會組委會已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和企業代表出席並作專題報告,同時舉辦多場平行論壇,深入探討3D列印在各行業的開發和應用,探索3D列印發展國際之路。
本次大會戴尅戎院士,葛昌純院士、盧秉恆院士將領銜出席。
【專家風採】協會名譽會長戴尅戎院士致歡迎辭並做主題報告。
戴尅戎,骨科和骨科生物力學專家、形狀記憶合金醫學應用的奠基人和我國人工關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外籍通信院士。原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任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骨與關節研究所主任、數字醫學臨床轉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3D列印技術臨床轉化研發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轉化基地主任。並任醫用生物力學和臨床骨科雜誌主編,中華創傷外科雜誌英文版副主編。
【SAMA國際論壇專家風採】盧秉恆院士出席大會並做主題演講
盧秉恆院士,1945年2月出生。 1967年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1986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曾赴美國Michigan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及客座研究。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先進位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擔任快速製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及陝西省快速成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盧秉恆教授任"十·五"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與自動化領域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二屆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機械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物製造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機械工藝協會快速成形分會理事長,全國高校先進位造技術與數控研究會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盧秉恆教授在國內倡導開拓了快速成形製造、生物製造工程、農業節水灌水器件快速開發、微壓印光刻製造等技術領域的研究。近年來,領導主持國家重點科技攻關、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及省市科技攻關等項目30餘項,其中重大重點項目11項。主持完成的"快速成型製造的若干關鍵技術及其設備"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滴灌灌水器基於迷宮流道流動特性的抗堵設計及一體化開發方法"獲2005年技術發明二等獎。200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科技部"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表彰,2001年在香港獲蔣氏基金會科技成就獎,發表論文300多篇,發明專利授權12項。
自1993年以來,在國內率先開拓光固化快速成形製造系統研究,開發出具有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及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製造設備和專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國內領先的產品快速開發系統,其中5種設備,3類材料已形成產業化生產。該系統可以大大縮短機電產品開發周期,對提高我國製造業競爭能力及迎接入關挑戰起到重要作用。"九·五"期間,主持及參加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863計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共9項。"十·五"期間主持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以及教育部快速成型製造技術工程中心和快速製造與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等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機械設計、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業分會副主任。承擔國家"九五""十五" 重點科技攻關5項,國家863計劃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市重點項目3項;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1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蔣氏基金會科技成就獎。近年來還獲得3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發表論文300多篇。主要著作: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21世紀產品快速開發技術》,《RP與模具快速製造》,在國內外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SAMA國際論壇專家風採】葛昌純院士出席大會致歡迎辭並做主題報告。
葛昌純,中國科學院院士,男,漢族,浙江平湖人,生於1934年3月6日。中共黨員。1952年畢業於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大)冶金工程系物理冶金專業。1952~1984年工作於冶金部鋼鐵冶金總院,先後在冶金室、壓力加工室、粉末冶金室擔任專題負責人、高級工程師、研究室副主任。1980年10月~1983年4月,作為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在Max-Planck材料科學研究所和柏林工大非金屬材料研究所從事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研究,獲Dresden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85年起在北京科技大學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8年被人事部評定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0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家科委評定為「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國金屬學會粉末冶金專業委員會特種材料與製品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陶瓷科學院層狀和梯度材料學會主席;世界陶瓷科學院自蔓延高溫合成學會理事;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S, Materials Technology和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國際、國內刊物的編委。
左起:葛昌純、王承書、彭桓武(「兩彈一星」功臣)在天安門城樓觀禮
溫家寶總理派國務院副秘書長徐榮凱等同志看望葛昌純(左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葛昌純是我國著名的核材料專家、粉末冶金和先進陶瓷專家,五十年來奮戰在核材料研究第一線,他在鋼鐵研究總院領導專題組研製成功用於生產濃縮鈾的複合分離膜,是國家發明一等獎「乙種分離膜製造技術」的第一發明人,為我國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立下了赫赫功勳。
葛昌純院士一直高度關注3D列印,他曾說我國金屬3D列印行業起步晚底子薄,以前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現在被國外製造商壟斷也在所難免。我國3D列印產業發展取決於兩個方面:人才和資金。由於現在3D列印行業還沒有形成市場化,資金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做材料研發幾乎寸步難行。葛昌純院士希望我國3D列印產業能發展的更好,也期望協會能對產業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責編:楊虞波羅、沈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