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個非常火的測試——「你的孤獨等級是多少?」。這個測試分為十級,從第一級「一個人逛超市」到第十級「一個人做手術」。
這個孤獨等級表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從「一到十」幾乎每一個等級都有人經歷過,是不是看著已經很悽涼了?但其實還有孤獨的最終極——一個人孤獨的死去。
【一】
在日本,有一種死法叫做「孤獨死」。
因為死者與同事、朋友不聯繫,親人也不在身邊,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沒有家鄉可回,所以他們是斷了社緣、血緣、地緣的「無緣者」,所以也被稱之為無緣死。
現實裡,孤獨死一直上演。
有一個著名的案例—— 2009年8月3日,62歲的日本演員大原麗子,因突發腦溢血,猝死家中,由於常年獨居,無人知曉她已經悄然死去。
直到2周後,家人發現聯繫不上,才報了警。當警察打開房門後,屋裡臭氣燻天,屍體已經出現腐爛現象。
還一個案例—— 紀錄片《無人知曉》裡,一個75歲的老人,離世3周後,才被發現。
他叫宮川一多,終生未婚,有很好的工作,收入穩定,還有一棟2層的小洋房,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吧?
然而,父母離世,兄弟姐妹成家,他成了獨居老人。他漸漸不再出門,後來身體衰弱後,更無法自由行走。
離世後,清潔公司打開他的家門,發現塞滿垃圾,幾乎沒有落腳的地方,難以想像,在人生最後的時刻,他過得多狼狽。
【二】
有日本社會學者曾經感嘆:「獨自一人生活一輩子,然後再獨自一人過世,自己的一生中沒有人真正走入過自己的生活,這樣看似荒誕的悲劇在日本已經成為現實。」
作為鄰國,日本的許多現象都被認為是我們國家社會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到許多我們即將要面臨的社會問題。
今天的日本,很有可能就是30年或者20年之後的中國。
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孤獨死也會在我們國家廣泛出現,我們是不是也會不打一聲招呼,就默默地離開這個人世。
而我也開始明白:作為一個人,為什麼要對陌生人報以微笑,為什麼要包容家人朋友的種種過失,為什麼要在一片寂靜之中尋找有些空曠的熱鬧感?
為什麼我們從小就在追求個性和獨立,但總是不得不與這個世界保持一定的聯繫?
因為我們從降生那一刻開始,就在竭盡全力對抗一種絕症。
它的名字,就叫「孤獨」。
【三】
不婚、無子、獨居、內向、孤寡……都與孤獨死掛鈎。
人們婚育意願下降,常規的家庭結構,不再是主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可逆轉,獨居成為普遍現象。年輕時,獨居很爽,自由且輕鬆。步入老年後,獨居的隱患就會浮現。生活自理、疾病護理、乃至呼叫求救,都可能成為巨大的問題。
該如何應對?
很多老人想到了抱團養老。
但抱團養老,真的很難實現。
首先,門檻很高,抱團養老需要一個共同的居住地。
要麼做鄰居,在同一個小區,各買一套公寓。經濟成本極高,有多少人能在老年買一套房?
要麼同住。那就會出現不平等的協作關係,導致抱團養老違背初衷,出房的人既然是房東,又如何做知心好友?
其次,習慣難改。
能選擇獨居,個性多數相對比較獨立,但獨立和強勢,往往是相輔相成的。
年輕時,你因為不想將就,選擇獨自打拼,早已習慣獨居的自由。
年老後,你還能改變心性,融入集體,迎合他人的生活習慣?忍一時半會,可能行的。但要忍幾年,乃至十幾年,想想都知道難度多大。
【四】
到底該如何應對老年危機?有以下2個建議:
1、組建家庭
時下很多年輕人,看不起傳統家庭結構,他們追求真愛,渴望享受自由,認為家庭是束縛、累贅,尤其是在各種惡性事件發生後,「每日恐婚」更是成為年輕人的口頭禪。
但是,婚姻依舊是抵禦人生風險最好的選擇,除了父母,伴侶、孩子是現在社會結構裡,離每個人最近的連接。
最關鍵的是,這種連接是受法律保護的,孩子棄養,伴侶離婚,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雖然,抱團養老也能籤訂協議,但這種協議,只能作為日常約束,對方能否遵守,甚至在你陷入危險時,給予及時幫助,全憑對方品性。
2、經濟獨立
不管選擇哪種生活方式,我希望你都牢記一個真相——唯有握在手裡的錢,才是對你最忠誠的。
選擇婚姻,經濟獨立就是底氣。能讓你在婚姻裡,擁有話語權。能讓你在離婚後,擁有選擇權。選擇獨身,經濟獨立更是保命之本。
年輕時,你的賺錢能力,決定你的生活品質,年老後,你的存款數額,決定你能否保有尊嚴。
當你邁進人生盡頭,需要面對的是患病護理、延命治療、遺體處理、墳墓等現實問題。而要處理好這些,關鍵都在於你的經濟水平。
所以,努力吧!把人生,以及人生的收梢,都握在自己手中。愛你所愛,行你所行,盡己所能,聽從你心,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