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該校引入第一個臺灣教師,5年裡臺灣教師紛至沓來,目前湖北經濟學院的臺灣教師數量不但在全省最多,在國內高校中也是排名前列。
該學院為何出現臺灣教師「扎堆」現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進行了探訪。
「以智引智結碩果」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國文班順利開班了。」2017年 12月 21日,臺灣青年教師劉芝慶高興地告訴記者。
來武漢兩年多,劉芝慶的教學受到學生的熱烈追捧。國文班有300多人報名,經過筆試和面試,最終選出了40人,劉芝慶說:「沒想到這麼受歡迎。」
說起引進的36名臺灣教師,該校黨委書記溫興生稱,「這是以智引智結出的碩果。」
「學校進入快速發展期,迫切需要引進一批在經濟學領域有歐美留學經歷的教師。」溫興生坦言,作為一所省屬本科院校,該校對優秀教師的吸引力與「985」「211」院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2012年,學校得知在臺灣保險行業享有盛譽的宋明哲教授退休,求賢若渴的學校領導飛到臺灣,將他「挖」了過來,成為該校第一名臺灣教師。
來到湖北經濟學院後,宋明哲被學校的誠意和貼心服務所感動,又介紹了不少年輕人過來。再往後,父子、夫妻、同事、同學……臺灣青年教師紛至沓來。目前,湖北經濟學院臺灣教師年齡在45歲以下的佔75%,畢業於海外知名大學和臺灣排名前五高校的佔72%。
「在這裡,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個月,我剛剛評上了副教授。」來武漢僅一年半,職稱就得到提升,這令臺灣教師劉其享喜出望外,他說,「這在臺灣不可想像。」「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具體到學校,就是給臺灣教師創造充分的發展空間。」湖北經濟學院人事處處長鄭國霞介紹,該校在省人社廳的支持下,開展了臺灣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工作,實現了評審、指標、條件三個單列,為臺灣教師打通了晉升通道。
該校給予臺灣老師充分的自主選擇權。愛搞研究的劉其享每周僅安排4個課時,大部分時間搞科研,而對於「教學型人才」,學校則為他們量身定做教學平臺。
生活上,學校提供60平方米的宿舍,家具電器俱全,直接拎包入住;臺灣教師不能在大陸用醫保,學校專門為他們購買商業保險;為臺灣教師建了專門微信群,有問題可隨時反映,校方第一時間解決。
鄭國霞介紹,臺灣青年教師的另一半普遍也是高學歷人才,只要想來,學校就提供崗位。劉其享的未婚妻目前還在臺灣讀碩士,學校已經安排好了崗位,「明年一畢業就能上崗。」
「分享發展機遇,我希望留在這裡」
大批臺灣教師的到來,給湖北經濟學院帶來了什麼?
「他們的加入優化了學校教師結構,讓學生獲得了更多高質量的學習經歷,在教師隊伍中有示範作用。」溫興生介紹,不少臺灣教師已在各自教學、科研領域挑起大梁,成為學生眼中的「明星」。
畢業於臺灣中央大學的青年教師黃志偉,一來學校就獲得了學院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一等獎,隨後很快成為學院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峽兩岸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更可喜的是,他和一位武漢姑娘一見鍾情、喜結良緣,並打算在江城長期定居。
劉其享今年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國際經濟評論》上發表論文,一舉打破了湖北經濟學院在該刊物發表論文零的記錄。論文發表後,劉其享接到不少外地學校的電話,給出高薪想要挖走他。「薪水確實高,說不動心是假的。」劉其享說,「但在這裡有我看得見的未來。在眼前利益和未來發展之間,我選擇未來!」(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