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一生命運多舛,兒時被拐,少年被賣。原本抓住了一點機會,嫁給馮淵可以安穩過日子。不想拐子貪婪一人賣兩家。結果兩家搶親,薛蟠縱豪奴打死馮淵。香菱也被薛蟠搶走,最終「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荷枯藕敗」,遭夏金桂虐待死,
不過,當初一心買香菱回去做妾的馮淵,也不算特別好的歸宿。香菱即便隨了他做妾,也不會有幸福。而且馮淵身上還有一重令人尷尬的身份,他是《紅樓夢》唯一的一個「同志」,他娶香菱回去並非真正愛她。
(第四回)這個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個小鄉紳之子,名喚馮淵,自幼父母早亡,又無兄弟,只他一個人守著些薄產過日子。長到十八九歲上,酷愛男風,最厭女子。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見這拐子賣丫頭,他便一眼看上了這丫頭,立意買來作妾,立誓再不交結男子,也不再娶第二個了,所以三日後方過門。
馮淵是個實打實的性取向為「男」的人。與賈寶玉、秦鍾、蔣玉菡、薛蟠和柳湘蓮等人因為社會風氣浸染或者身不由己、或者年少曖昧不明不同。馮淵「酷愛男風,最厭女子」,證明他性取向就是「男」。
香菱被拐後,當做「揚州瘦馬」養了幾年,一出場遇到馮淵這等人,足見命苦。
馮淵一見香菱「便一眼看上了,立意買來做妾,立誓再不結交男子,也不再娶第二個了」,這話門子對賈雨村當笑話說說,賈雨村不信,讀者也不要信。
脂硯齋【甲戌側批:諺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
脂硯齋調侃馮淵改了常性而送命。「信有之乎?」,被諺語說中,到底信不信呢?
「老人古語」的可信度放在一邊。門子說馮淵為香菱改變性取向不足取信。問題就出在馮淵又是「立意」又是「立誓」上。
「立意」代表吃了秤砣鐵了心,非香菱不娶。
「立誓」代表說給外人聽,這就是作秀。
關鍵他買了香菱不為嫡妻,而是做妾。按說香菱出身「揚州瘦馬」,確實不好為嫡妻,但納妾還要選定日子明媒正娶的講究,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
馮淵的行為作秀大於實心實意。他買香菱納妾為真,看上香菱是假。他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引起某人注意。以他「酷愛男風」誰也管不了的性子,大可以娶了香菱做嫡妻。誰能說三道四?
馮淵買香菱做妾,有幾個好處。一,妾不能干涉丈夫行為,而嫡妻可以。
二,虛懸著嫡妻位置,可以留給後來人。馮淵不愛女人愛男子,可知那個位置的歸屬。
三,馮淵鬧得沸沸揚揚納妾,偏偏預留了三日時間,更像是與某人賭氣:我要納妾了,三日之後,你看著辦……
所以,馮淵對香菱一見傾心是假;轉性是假;立誓不結交其他男人是假,甚至不排除三日婚約都是假。
當然,他花點錢買個美貌的姑娘回家替他操持家業未嘗不可。至於行使妻妾責任與義務,一定是免了。香菱差一點成為「同妻」,你看她這苦命的丫頭。
明末清初社會發展致使「男風」日盛。當時社會流行的「南院」就是蓄養孌童的所在,有很多社會名流光顧。
《紅樓夢》中賈寶玉出席馮紫英的宴會,寧國府賈珍聚賭時伺候的孌童,就是出自南院的職業「孌童」。
而戲子蔣玉菡周旋在北靜王、忠順王身邊是一種形態的「男風」。賈家學堂又是另一種「男風」。柳湘蓮對薛蟠說他家裡有兩個沒帶出門的「孩子」又是另一種。
古代的男風與現代的「同志」不同。兩個男子「交契」後在一起,福建那邊以「契弟」稱之。雙方並不圖天長地久。當一方長大到二十歲,呈現出男子樣貌時,往往就會結束關係,任由對方娶妻生子。
明末小說《弁而釵》,就是描寫當時社會的「男風」盛行。從名字也知道,其中一方始終是以女性的形象存在。
馮淵娶香菱,一點都不奇怪,什麼年紀做什麼事。但他卻並非真愛香菱,不過是例行公事。他保留了嫡妻位置,一定是留給他真正心儀之人。他娶香菱,不排除雙方鬧了彆扭,亦或者早已經金屋藏「玉郎」!
無論如何,馮淵並非只愛「男風」,而是性取向為男。他留下的嫡妻位置,不是不能給香菱,而是要留給他心中的那個(男)人。只可惜他命薄等不到那一天而已。
想想也是為香菱捏一把汗,雖不至於更不幸,但有夫如馮淵,絕對談不上幸福。
文|君箋雅侃紅樓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周汝昌校訂批點本石頭記》80回本 ;
《紅樓夢》程乙本·啟功校訂;
《紅樓夢》繪全本·清·孫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