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金剛經》裡,須菩提問佛:「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答:「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布施」,講到底就是一個「舍」字,當舍到空有兩邊都不著,舍到舍無可舍,舍到究竟處,佛陀說「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這是佛陀給須菩提的答案,也是給我們每一個人的答案。有舍才有得,越舍越得,大舍大得,勇舍敢得。
中國「首善」曹德旺先生是一名喜歡閱讀《金剛經》的虔誠的佛教徒。在他四十年如一日的經商生涯中,一直堅守戒律,正直做人,積極布施,累計捐款上百億元有餘,其中更有數億用於建設寺廟和培養人材。
「企業家必須要有這樣的境界和情懷,國家會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會因為有你而富足。」這是曹德旺先生的大格局大氣度。
曹德旺的生活作風本是很節儉的,但在他位於家鄉的所謂「豪宅」裡,卻掛著一幅《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似乎是曹德旺先生本人複雜對立的性格寫照:他經歷過貧困,追求過財富,卻在賺到錢後散盡千金做好慈善。事業上他激流勇進,進軍全球,卻又清醒地意識到:人與物,其形其神,殊途同歸。大千世界,神乎奇乎。古往今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他常感慨,名利之科學取得有如真空鍍膜技術,雖沐浴「名利場」中,但卻鈍化氣場輻射,似有若無,似無若有,於在或不在間,入木,入肉,入骨,帶來永恆。是謂正道。修身以利行。修身以求實。「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曹德旺先生的家鄉,福建省福清市高山鎮,地處福清市龍高半島南端,坐落在萬底山上,因地勢相對高聳而得名。因與平潭島隔海相望,所以我每次探親都會途經「高山」。
所以我固執地認為,高山才是他今生的起始,依山傍海的故鄉,賦予他海納百川的胸懷,非凡堅毅的視野,高瞻遠矚的謀略,浩瀚如雲的慈悲。這也是我們每一個感念曹德旺的人的福報。
漫遊家,心隨自然
在中國,在福建,在福清,在高山,甚至於在隔海相望的平潭,提起曹德旺先生,人們的口氣都是自豪的。
不僅僅是因為在大陸上奔馳的每三輛汽車中就有兩輛汽車的玻璃來自於「福耀」,也不只是因為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曹德旺逆勢發展,將事業開拓到了大洋彼岸;甚至不僅僅是因為他作為中國製造佼佼者「玻璃大王」的驕傲,而是他在慈善事業中所表現出來堅定從容的大手筆:從1983年開始,曹德旺就開始個人捐贈,致力於慈善事業。數據顯示,曹德旺累計捐贈資產,已經超過110億元人民幣。對於一個從事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家來說,這樣胸襟超乎很多人的想像。
在去年10月「國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官方文件中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評價:曹德旺始終熱心公益慈善和扶貧濟困事業,公益項目涉及扶貧、救災、助學等多個領域。自2007年起,曹德旺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籤約,連續十五年每年捐資150萬元設立「曹德旺勵志助學金」,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2010年,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款2億元,用於幫助西南五省乾旱重災區抗旱救災;2011年,捐贈價值約35億元的公司股權創辦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為由國務院審批、以金融資產(股票)創立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較早探索了我國股權捐贈的先河。河仁慈善基金會成立以來,累計公益支出超過14億元,資助重點為中西部貧困地區,涉及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多個領域。
在2020年初撲面而來的新冠病毒肆虐之際,曹德旺先生第一時間就捐贈出1億元人民幣和241萬件防疫物資,而在僅過去22之後的二月底,曹德旺為「抗疫」又追加了4000萬元捐款。
曹德旺先生持續關注疫情走勢,並積極幫助聯繫採購抗擊疫情所需物資。此外,福耀集團還積極響應國家抗擊疫情有關規定與號召,充分做好員工關懷、節後復工以及日常防疫的各項工作。
是什麼驅動力讓曹德旺這樣一個實業家成為一個不計名利為善舉一擲千金的慈悲之人?
讓我們回看1946年,出生在上海的曹德旺並沒有享受到祖上三代創業打拼下的大好前程,在風雨飄搖的1947年,他父母帶著他及其他兄妹舉家六人回到福清,人回來了,父輩的財富卻隨著沉船散失在縹緲的江湖裡,是謂「無常」。
在曹德旺的記憶裡,是母親陳惠珍用自己的陪嫁在高山給他們建造了一個家:一座兩層小樓,有小小的院子,打開院門,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在田野與天空的邊界,是大海。堅毅與開放是生長在高山人骨子裡的氣質。
貧窮並不能阻擋改變命運的前進步伐。即使一天只吃兩頓稀飯的曹德旺,樂觀地牢記母親的教誨,出門要保持微笑,不能喊餓。
他14歲被迫輟學,過早體驗到人間冷暖。
為了生計,他放過牛、賣過菸絲、種過白木耳,幹過修理工,推銷員,園林師,...... 他最早跟隨父親做生意,父親曾經告誡他:有福者,必需先有量,福是從氣量中求。
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家鄉一家年年虧損的儀表玻璃廠。這是一家鄉鎮企業,曹德旺接手後,開始聚焦汽車玻璃。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團,通過30多年的勵精圖治,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中國第一的汽車玻璃供應商,客戶包括奔馳、寶馬、路虎、奧迪等豪華汽車品牌。
曹德旺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說:「我的人生,與玻璃交集。玻璃,亦給我別一樣的體悟。誠如諸君所知,我是做汽車玻璃的。汽車玻璃也叫安全玻璃。高檔的汽車玻璃使用真空鍍膜技術:即使用真空濺射技術,先把金屬霧化,然後通過噴霧方式鍍上。這樣形成的膜,薄到納米級,但裝在車上,卻可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即使玻璃破碎了,膜還附著在它上,骨短筋還連。
玻璃如是,人亦如是。縱觀天下,不管哪個政府、企業、機構、團體,如發生拉幫結派,其內耗不但有損戰鬥力,給團隊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亦是不可估量。其內部派系自然因相知的先後而有序矣。
人與物,其形其神,殊途同歸。大千世界,神乎奇乎。十九世紀有先哲著書,將世界稱為"名利場".名利場者,"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古往今來,名利場下埋葬了多少英雄好漢?僥倖可以竊得,又有幾多能逃身後罵名。常感慨,名利之科學取得有如真空鍍膜技術,雖沐浴"名利場"中,但卻鈍化氣場輻射,似有若無,似無若有,於在或不在間,入木,入肉,入骨,帶來永恆。是謂正道。」
曹德旺家族三代信佛,這讓他遇到大事無法抉擇的時候,會選擇向「佛」問道。他一生上過四次故鄉的石竹山,問過四個問題:是否離開福清、是否離開當時承包的高山玻璃廠、是否遷移工廠以及是否出家。
他在寺廟中得到的那些感悟讓他成為了今天的曹德旺,因此他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深信不疑。
1987年,曹德旺出資維修福清靈石寺,此後他又斥巨資修建多座寺廟,包括九華山和普陀山的兩座萬佛塔。
從自主創業的三十多年來,他通過捐贈、救濟幫助了上萬名學生完成學業,救濟社會貧困戶超過十萬戶,修建學校、公園、道路、寺廟、圖書館,加之捐出的流通股票,累計捐贈超過百億人民幣,發宏願祈求身邊的社會和諧、穩定並與之共同發展。真可謂天道酬勤!更是天道酬仁!他在其中領略了無常之真諦,體悟到祖宗"謀求發展、兼濟天下"的真實意義與價值。
曹德旺眼中的慈善事業,是純粹的慈善,即不含任何條件。曹德旺認為,不能把慈善當成買賣,否則就是褻瀆慈善。
曹德旺不止一次表白自己:「其實我一點也不複雜。我信佛,佛教的六度——施度、戒度、忍度、精進度、禪度、慧度,我都力求一一去做。」
在曹德旺身上,至今仍保留著一股商界人士身上罕見的率真之氣。本色的個性,容易令人遵循內心真實的考慮,洞悉問題的真正根源,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也讓曹德旺煉就了講求實際的習慣,很多複雜的問題因而變得簡單。
曹德旺坦言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是父母讓他養成了善良、正直等基本品格,他把基金會取名「河仁」,也是為了紀念父親。除此之外,他還非常敬佩著名華僑、慈善家陳嘉庚和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他們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慈善理念曾給曹德旺很大的觸動。
曹德旺相信,這麼多年來,他的修功德行為,與他做企業的成功,冥冥中有一種關聯。「功德做得越大,我感覺自己的企業也越成功。並不是真的有『菩薩』在保佑你,而是佛教能夠淨化你的心靈,當你一心修行功德時,內心變得寧靜、簡單,懷有感恩的心態,這種心態會轉移到生意的方方面面,變為做生意時的一種內心狀態。」
進入花甲之年後,在「得」和「舍」之間,他越來越向後者傾斜,這也是在親身為中國慈善界摸索著正確的思路和方法。
佛家提倡的是修行,修行要修出公德,什麼叫公德?公平是公,施予是德,虔誠是公,真實是德。曹德旺先生說:「我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我認為一個真正事業有成的人,應該本著一種非常感恩和感激的心情處事,而我向社會捐款也是一種比較粗淺的表達方式」。
「捐贈的錢是我通過股票減持來的,也是我一生勞動的心血給社會做的貢獻。捐款,我是出於一種共享的心態,與社會共享,也是回報社會、回報國家的一種具體的措施」曹德旺說,這麼多錢在曹德旺看來,捐款這只是「小善」而已,「大善」是「為正」。
「為正」就是你所做的事情做好。「比如說,我把福耀集團打造成國際性的公司,把福耀品牌變成國際的品牌,為國家在國際上爭得一席之位。同時,我的公司的產業鏈解決了將近一萬人的就業,這是大善」。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是一條路,而路的盡頭就是智慧」。相信勇「舍」敢「得」的曹德旺先生會因慈善讓人生實現一個圓滿的輪迴。
文 / 張哲
出版人
漫遊,
是一種尋找,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蹟。
慈悲為懷,心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