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認為大唐不夜城短視頻播放點全國景區第一、曲江文化獨佔鰲頭時,西安另一個以冷冰冰的工業為主開發區,它的文化產業卻是全西安第一。你可能猜不到,這就是悶聲發大財的西安市經開區。西安是全中國的文化大市,但從文化產業角度看,西安似乎又弱了很多——與它擁有的IP不相匹配,我們最近與一名常年關注西安文化產業的人士對話,這位仁兄道出幾個西安沒有做好文化產業的原因。
◎ 作者 l何熹 編輯 l 拓跋睿
1 那些長得像「工業」的「文化產業」
過去兩年,西安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大唐不夜城。大唐不夜城在2019年短視頻播放點讚量中位列全國景區第一。曲江相關文化旅遊產業、電競產業也接連有項目落地,如火如荼。
但實際上,西安市經開區才是西安文化產業的隱形「巨頭」。如果說曲江是「面子」+「裡子」,那經開區才是厚實的「裡子」。
經開區在2018年商務部發布的「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中」位列17位,到2019年又上升到11位——整個西部地區位列第一位。
經開區是西北首個產值過千億的先進位造業基地。慣常印象裡,提到經開就是工業基地,不是造汽車就是做機械,這個看似沒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怎麼玩文化的呢?
「我們的確沒有文化氛圍。」經開區的官員也說。
那經開區文化領域的收入來自哪裡?你可能想不到,主要來自文化製造業中的印刷包裝和珠寶加工兩部分。
很長一段時間裡,印刷包裝都是經開區最為人稱道的產業之一,也是經開區文化產業中與先進位造業聯繫最為緊密的一部分。
經開區的草灘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印刷包裝產業基地,2011年6月正式掛牌,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授予「西安國家印刷包裝產業基地」稱號。近3.45平方公裡規模的印刷包裝產業集群,這在全國都不多見。建立草灘印刷包裝基地時,剛好正是長三角、珠三角等印刷包裝產業發達地區因土地資源約束而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之時。可以說,經開區當時正好藉機「乘風破浪」。
草灘是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園區招商建設模式運行,這種「民辦官助」的方式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不少企業進駐這裡,尤其是一些龍頭企業。
2012年西北地區印刷行業龍頭項目華商數碼入駐草灘生態產業園。這個項目投資8.2億元,佔地100畝,建成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傳媒印刷基地。因著長期承擔華商報、重慶時報、新文化報等國內上百家報刊的印刷業務,草灘已經將影響擴展到全國。
加之印刷包裝是與其他企業緊密相連的產業,所以草灘借這一產業特性,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態。穆堂香、御品軒等大量需要印刷廠提供服務的食品飲料企業都在草灘。西安康師傅方便麵日產30萬箱,外包裝也是產業園中的印刷廠承擔。
只不過好像經開區一直刻意低調,這個產值很少受到不關注。
2 經開在玩珠寶
你可能想不到,經開區另一個聚集產業則是珠寶加工,這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
珠寶加工這種涉及奢侈品的行業,老話講都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一名對經開產業頗有研究的人士表示:「他們一旦開帳,產值非常大。」
經開的珠寶加工主要是給外資代工。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有礦產產出,能夠供應原材料。而經開因著各種免稅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駐紮於此。
經開的珠寶加工確實風光過一段時間,尤其在周六福入駐時達到頂峰。
2013年,高端黃金加工貿易項目周六福珠寶入駐出口加工區。那是當時經開區乃至西安產出規模最大的高端黃金珠寶加工項目。
不過,這名對經開產業頗有研究的人士也表示:「從前年開始,經開的珠寶加工有點不行了,開始走下坡路了。」
國際形勢影響下,奢侈品銷量開始下降,一些外資隨之撤走在經開的代工。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經開區文化產業依然排在全市前列。
今年1月,西安在對全市文化產業表彰大會上,特別突出了經開文化產業在西安的重要性。僅2019年經開區就新增規模以上文化企業9家,總數達到56家,主要集中在印刷包裝、珠寶加工、工業設計、影視廣告等文化業態。
3 為什麼西安沒做好文化產業?
不過,雖然經開文化製造業看起來不錯,但從整體來看,與西安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對應,文化產業的成績就不那麼傲人了。
比如2017年,杭州市文創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24.2%,達3041億元,西安文化企業全年營業收入才535.93 億元。注意,這是營收,不是增加值。2018年,西安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500.5億元,僅佔長沙規上文化企業的34.3%,杭州的16.7%,從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總數來看,西安僅為長沙的二分之一,杭州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見,西安無論是文化產值還是企業數量上都略遜一籌。
對於背後的原因,一名常年關注西安文化產業的人士認為,西安文化產業起不來的最大原因是意識上沒有將文化製造業放在第一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西安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鏈,不能為企業提供高效的服務,有終端沒前端。
就印刷包裝來說,它能夠取得不錯的產值,最主要原因是它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產業鏈的形成,企業之間可以打配合和穿插,就像疫情期康師傅方便麵廠與印刷廠之間的聯繫一樣。產業集聚最直接的就是節省了溝通成本、加大了利潤空間。
第二個原因則是景點營收單一,對門票依賴較大,沒有著力挖掘遊客身上的消費潛力。「文化旅遊有個比較項是遊客日均消費。來西安的遊客主要的消費都在門票,大唐芙蓉園一收就是120元,實際上這是極大的諷刺。很多地方的景區都是不收門票的,人家靠別的地方賺錢。」
西湖景區就用免費門票聚攏遊客,再用文化製造產品來促進消費。西湖申遺成功後,浙江推出與西湖文化遺產相關的貴金屬產品,如三潭印月系列、西湖十景系列等多個系列。
這些將西湖人文及自然景觀做成時尚造型的產品,全部由純度為99.9%的黃金和白銀製成,自然價格不菲。「賣出去一套,西湖的門票都收回來了。」
而反過來看西安,並沒有將心思花在挖掘消費潛力之上,「遊客來了買啥呀,買一袋泡饃帶走,那值幾個錢?」
第三個原因是西安沒有出圈的文創產品。兵馬俑剛剛開放時,當地的老太太用小碎布縫製布老虎、小坎肩賣給外國遊客。回民街的人把陝北的剪紙裝在框子裡,擺在櫃檯邊出賣。
這是陝西較早的一批文化製造業。但是很可惜,「它們停留在農民自發在家縫縫補補剪剪畫畫的層次上了。」沒有產業化、沒有規模化,也沒有提高設計。
「這完全可以做成系列產品,比如說,你縫一套形態各異的布老虎,包裝和內容做的精緻些,或者縫製一套十二生肖,這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要買就要買一套。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商業化思維,這是陝西最欠的。」
所謂的藝術,所謂的現代化,到最後實際上附加值並不高。
「我覺得關鍵還是要用工業化思維和商業化思維去運作,像文化產業,千萬不要把它往藝術上靠,而是要往製造業上靠,就是所謂的工業化,形成一個流程,IP出來了後續立馬開始文化工業產品製造。不倒翁小姐姐那個,西安相關方就錯過了一次IP變現的機會,光是表演,沒有往製造業方面轉。」
簡言之,陝西文旅發展,應該把目光從終端轉向全端,即把目光從建大唐不夜城商業街那樣回收慢的地方收回來,在文化製造業上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