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很多時候,話說對了可以給人溫暖,可一旦不合時宜,就會引發不愉快,令人寒心。
正所謂,言多必失。
為了避免各種不必要的麻煩,這三句話,關係再好也不要說,否則害人害己!
惡意中傷他人的話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人,他們喜歡用言語貶低嘲笑他人,然後建立自我的優越感。
越是熟悉的人,他們越毫無顧忌,享受著帶來的快感。
早年,大文學家蘇軾和好友佛印都喜歡談論佛道,兩人間就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
有一天,蘇軾問佛印:「你看我是什麼?」
佛印想了想說:「我看你是一尊佛。」
蘇軾聽了有些飄飄然,當佛印問他「你看我是什麼?」時就說道:
「我看你是一坨屎。」
佛印聽後默然不語。
蘇軾也直到被妹妹點撥後才明白,是自己境界太低。
因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萬物都是佛;自己心中只有屎,所以才看別人也都是一坨屎。
是的,人一旦開始惡語傷人,便落了下乘。
真正有教養的人,從不會標榜自己有多優秀,也不會隨意地貶低他人來獲取優越感。
記得孟非曾在《非誠勿擾》上說過:
「看破不說破,有的時候就是一種修養。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大家相安無事並不幹擾。」
一個人如果不分場合、不分年齡的隨意詆毀別人,再好的關係也會因此分崩離析。
自誇自傲的話
常言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很簡單,能了解、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認清自己、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聰明。
可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喜歡給自己製造優越感,炫耀自己所謂的成績,試圖贏得更多的關注。
曾經在一個國外的作家交流會上,有名男子衣著華麗,手上捧著幾本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眾人間來來回回,儼然成了整個會場的主人。
當他看到角落裡還有個衣著簡樸的女子,便大聲炫耀道:「我是弗蘭韋爾,寫過三十多本小說。」
殊不知,坐在他面前的正是享譽世界《飄》的作者,最後得知真相後只能灰溜溜地轉身離去。
這就是過度高調炫耀的下場!
不得不說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值得炫耀的過人之處,但也要明白一個勁的自我標榜只能是吹噓,能讓別人稱讚的才是口碑。
古人也常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那些不炫耀的人,才是最值得深交的人,他們能時刻保持平等和尊重的態度,讓所有人覺得舒服。
不知分寸的戲話
俗話說得好:「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可有些人,喜歡打著「性子直」的旗號,口無遮攔,一點不顧及他人的感受,還自得其樂。
之前聽過一個故事:
有個乞丐經常去一戶人家乞討,男主人看他可憐,每次都會給他十塊錢。
久而久之,似乎成了種習慣。
又一年冬天,乞丐又上門來乞討,結果男人只給了他五塊錢,於是就很不高興的質問:
「為什麼這次只有五塊錢?」
男人解釋說,自己已經結婚了,不是一個人了。
沒想到乞丐還一副依依不饒的樣子,罵道:「你居然把該給我的錢,給你老婆了。」
聽罷,男人只好苦笑著關上了門。
不得不承認,沒有分寸感的人,真的很可怕。
他們把總是自以為熟絡的「出言不遜」,根本沒有把自己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只顧自己的痛快。
很喜歡海明威說的一句話:「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做個有分寸的人,給彼此留點餘地,關係才能長久,將來的路也才能走得更遠。
請謹記,口是禍福之門。
這輩子遇到對的人不容易,千萬不要因為不會說話而錯過。
去學會換位思考,關係再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不要輕易說上面這三句話。
記住,知人不評人,適當保持沉默,好運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