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更聰明,不是靠閱讀,而是聊天

2020-10-03 上海家長幫

貧富差距引起家庭教育上的差距一直是我們的痛點。每當我們看到一些「階層固化」、「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報導,就難免焦慮。這裡面最扎心的可能是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的研究,就是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


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


研究結束時,測試他們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在孩子們10歲時,貝蒂和託德進行了回訪: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由此,「3000萬字的差距」成為貧富兒童之間差距的縮影。於是,為了填補這個差距,我們開始給孩子更多啟蒙教育,讀更多書,送孩子上更多早教班等。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多與父母交談的孩子社交能力比較好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組織了這個新項目。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在孩子們聽故事的同時掃描他們的大腦活動,並且回顧孩子與父母在家中互動的錄音。


他們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都證明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談話較少的富裕兒童,語言能力和大腦反應較差,而且比貧困兒童的結果差;而貧困兒童在談話更多的情況下,大腦反應同樣好。



並且,大腦活躍程度與兒童聽到多少詞彙無關,但與會話輪流次數強烈相關。和父母交談更多的兒童,在之後的標準化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分數。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說: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是,孩子是社交型學習者。他們從與他們有關係並讓他們感到安全的人身上學習。從嬰兒的學習方式就可以觀察到這一點。嬰兒除了從環境中學習,其認知、語言發展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



父母和孩子交談,儘管用詞簡單,但會話中除了語言內容,還有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如肢體語言,成人反應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這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頭推理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交談不僅促進親子關係,也促進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談具有一種強大驅動力,讓人類多方面能力同時發展。


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互動


所以,當我們想通過給孩子讀更多書,或灌輸更多想法來彌補「3000萬字的差距」時,不如更多地與孩子交流,因為後者對孩子大腦發育影響更大。對大腦來說,最重要的是互動。


那麼,跟孩子交談,如何做到有效互動呢?


上面提到的會話輪流次數是關鍵。這裡面的原則包括花時間傾聽,等待,不總是直接給答案。


比如,孩子都喜歡問問題,如何回答也有技巧。這裡舉個例子:


孩子:樹是怎麼長出來的?

媽媽:還記得我們上次種綠豆芽嗎?(不直接給答案說「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


孩子想起種豆芽的事:記得。

媽媽:你看,綠豆能發芽,發出芽來還會長出葉子。大樹是不是也有葉子?

孩子:是的。大樹也是綠豆發芽長出來的嗎?

媽媽:不是。綠豆是種子,種子能發芽。昨天你吃蘋果是不是看到了蘋果籽呀?

孩子:是的。蘋果籽也能發芽嗎?

媽媽:對啦,蘋果籽也是種子,發芽長出來的就是蘋果樹。不同植物,種子也不同哦。

孩子:那大樹是什麼種子發芽的呢?

媽媽:那就看是什麼樹了。


……


通過給孩子提供思考的線索,慢慢啟發下來,孩子的一個問題,媽媽就跟他就進行了多次對話,還可以發散開去談論更多。


這樣的對話就好比打網球,我們要跟孩子發球、回球,多打幾個輪迴。



交談可以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但有一種情況網球就難以打下去了,就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孩子處理情緒的能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理性那部分還沒有發育成熟。


當孩子有情緒了,即使是蠻不講理,我們大人也要負起更多處理雙方情緒的責任。


這種處理在心理學上叫共情。就是識別出他人的情緒,再換回思考理解對方情緒,同時也明白對方和我們之間的界限,做出溫暖而理性的反應。



這一步就像打網球時,等待球落到地面彈一下再打回去。也就是當孩子發來帶有生氣、委屈等情緒的紅球時,我們讓紅球在地上彈一下,變成綠色了再接。


舉個例子,孩子玩到很晚不肯做作業,對我們的催促很反感。這時我們先描述看到的情緒:「我知道催你寫作業,你很煩。」或者「嗯,我知道你還想玩。」


這樣孩子就能感到自己的情緒被大人理解和接納,會平息一點。如果不接納他的情緒,指責他命令他,他會更對抗,或者敢怒不敢言把情緒壓抑下去。



處理完孩子的情緒之後,我們可以給孩子回球了。同樣要給孩子綠色的球,別把我們的情緒直接發過去。可以不帶評判地表達我們的感受。

比如:「可是我擔心再晚沒時間做作業,作業寫不完啊。」或者「你到了作業時間還不寫,我很生氣。」或者「作業寫得太晚,就會晚睡,你明天很難早起。也耽誤我的時間。」


總之,只描述孩子的行為,不加指責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這也是提醒他注意別人的感受。



雙方情緒都處理好了,就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孩子說他的想法,我們說我們的想法,商量是馬上寫作業還是再玩5分鐘再寫。


如果商量過程中有情緒,仍然是表達:我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需要如何做才能消除這樣的情緒。


這種共情式對話,不僅僅是追求和孩子的溝通更順暢,也是在教孩子高情商地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社交技能。重要的不是誰輸誰贏,而是借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孩子平時在學校,將來在職場,處理人際關係都是需要這個能力的。



當我們羨慕富裕家庭裡那些口才好得不得了的孩子,那些上各種早教班、記憶訓練的孩子,那些有音樂啟蒙而多才多藝的孩子,不要忘了聊天這個塑造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這是任何家庭都消費得起的教育。

聆聽、尊重與孩子的對話,遠遠超過那些昂貴教育機構和補習班的效果。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父母用心的陪伴。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點滴裡。


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什麼最寶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結,是我們人類特有的人性。而這種聯結很大部分都來自我們日常有來有往的對話。


這情感聯結不但讓我們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更使他們成為了很有人性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話多像「唐僧」?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
    可能很多父母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孩子話太多,總是有那麼多的問題,這讓他們很頭疼。可實際上,如果擁有話多的孩子,那他們的父母都非常的幸運。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擔心孩子話多像"唐僧"?其實父母完全不必這麼想,根據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讀書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在很高的憧憬,希望孩子未來能夠有出息,所以,在父母普遍的認知中,只有多讀書才是開發大腦最佳的方法。但是閱讀真的可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嗎?關於孩子智商的問題,不全是靠著父母遺傳因素決定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與生活環境。麻省理工最新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讀書,更多的來自於親子遊戲!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
    導讀: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最新研究:孩子更聰明,不是靠閱讀,而是聊天
    但是,麻省理工最近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組織了這個新項目。《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說: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 麻省理工研究: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超過安靜看書的孩子
    可最近麻省理工卻做了這樣一項研究部,結果表明愛聊天的孩子要更聰明,超過那些總是安安靜靜看書的孩子,思維更加活躍,掌握的詞彙量也更大。01閱讀多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不,親子溝通讓他們更聰明近年來,國內的早教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也堅信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重要性,於是大家紛紛不惜花費高價讓孩子上早教,促進早期智力的開發。其實,人們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之前在美國早教界就有一種關於「3000萬字差距」的說法。
  • 麻省理工新研究:促進大腦發育,讓孩子更聰明的方法,並非靠閱讀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開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聰明,智商比別人高。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更聰明呢?抓住6歲前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孩子更聰明。孩子聰明與否, 智商高低,是可以靠後天培養的,而且要越早培養越好。6歲前是孩子發育的特殊時期,也是開發大腦的最佳時期。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大腦的發育,不靠閱讀,而是聊天
    這裡面最扎心的可能是1995年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託德·雷斯利的研究,就是著名的「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這項研究費時2年半,跟蹤調查42個家庭,記錄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出生在較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英語單詞。研究結束時,測試他們的智商是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
  • 麻省理工研究:鍛鍊孩子大腦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悶頭閱讀」
    閱讀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早教手段,被很多家長認為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辦法。但是事實證明,情況並非如此。經過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並不是靠「死氣沉沉」的閱讀。他們和哈佛共同研究了一個項目,一共組織了30多名3到6歲的孩子來進行實驗,讓他們在聽故事和與父母聊天兒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大腦進行的掃描,閱讀的孩子大腦的影像上沒有大的波動,而與父母聊天的孩子,大腦的影像上巨大的波動。
  • 6歲前,「話癆家長」培養的孩子更聰明,麻省理工研究結果證明
    我的一位老師同事家的孩子只比大寶大一天,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她家的女兒已經能夠背幾首古詩了。可再看看大寶,完整的句子都說得不是很清楚。開始我以為是人家爸爸媽媽教得好,結果一聊才知道,她家孩子基本上都是姥姥帶的。
  • 麻省理工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導讀:麻省理工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麻省理工追蹤調查: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並不是靠閱讀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要想提高孩子的詞彙量和表達方法,該怎麼辦?相信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腦海裡就會下意識地浮現出兩個字——「閱讀」。這些年,教育界都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手段",不是早期的閱讀
    根據麻省理工教授的最新研究,孩子的大腦發育其實真的不是靠早期的閱讀,而是靠遊戲。研究目的是看孩子在聽故事與玩遊戲過程中大腦腦區的激活程度。最後根據神經影像學結果顯示,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們的腦區得到了大面積的激活。而孩子聽故事的時候只有海馬部分得到了激活。我們的大腦有左右腦之分,一般來講,我們的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抽象思維。
  • 孩子話多惹人煩?麻省理工研究表明:話多的孩子更聰明
    有的孩子很喜歡說話,一天到晚講個不停,這讓家長非常苦惱,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孩子不停的說話會讓家長感到煩躁和尷尬,因此很多家長總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告訴他們要保持安靜。但是實際上,孩子愛說話並不是什麼壞事,相反,愛說話的孩子比不愛說話的孩子更聰明些。
  • 麻省理工:兒童大腦發育「最優」方法並非閱讀,而是聊天這件小事
    麻省理工研究:兒童大腦發育「最優」方式並非閱讀,而是聊天以前有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富人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在上學的時候拉開的,而是從4歲開始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之所以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聊天頻率不同。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靠這3000萬字,竟比天價補習班還有用?
    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還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孩子就會越聰明,成績也會更好。她的書是不離手的,另外一點可能是從小到大我們都很認真地陪她聊天。親子閱讀我也有在做,但是聊天?不敢相信的我連問了三遍。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孩子最好的啟蒙教育,是聊天
    這項研究歷時2年半,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出生在貧困家庭的孩子,到四歲時,與較富裕家庭孩子相比,會少聽到3000萬個單詞。測試智商,貧困家庭孩子79,富裕家庭孩子117。但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了這個差距背後的秘密: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詞彙量,而是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方式。跟父母交談較多的孩子,反應敏捷,語言表達能力強,社交能力也比較好。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寶寶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買這種各樣的書籍,讓孩子來閱讀,他們認為孩子讀的書越多,就會更加的聰明。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閱讀」並非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表明,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是與人交流,而不只是讀書。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案,並非是靠閱讀
    據科學證明:對兒童大腦發育有利的條件是多於父母進行溝通,而麻省理工的科學家們為了印證這一事實,也同樣做出了很多努力。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把4~6歲的兒童作為觀察對象,在孩子們聽到音頻的時候通過科學儀器他們的大腦進行研究觀察,最後發現:當孩子聽到聲音的時候,大腦處於非常興奮的狀態。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家長對於研究成果不敢苟同,認為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孩子的閱讀種類不同。麻省理工為了證明家長的想法是錯誤的,專門進行新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想要孩子大腦健康發育的就不是多讀書。詞彙是家長和孩子日常交流導致的,這也就是說明,影響孩子智商不是閱讀書籍的差異,而是他們的交流溝通。實驗數據表明,對三十多個五歲左右的孩子進行研究。兒童們聽一些童話故事的時候,用專業的儀器對孩子進行大腦掃描。研究發現,家長和兒童交流次數越多,孩子的語言神經越活躍。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促進孩子大腦發育最佳方式,並非是靠閱讀
    家長們不僅不明白智力是要靠培養的,更不明白以何種方式去提升孩子的智力,大多數人的思維都是以閱讀或者寫字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可是去麻省理工的教授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若要發育良好,則主要是靠遊戲。通俗來說就是孩子主要靠智力遊戲來進行智商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