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進步,教育的改善,並沒有將貧富差距縮小,反而變得越來越大。在過去,貧窮的孩子或許能通過優異的成績走出大山,但今天,信息的不對稱,讓更多貧窮的孩子接觸不到更為廣闊的天地。
以前有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富人的孩子與窮人家的孩子之間的差距,並不是在上學的時候拉開的,而是從4歲開始就已經發生了變化。之所以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聊天頻率不同。
一些研究人員針對兩種家庭孩子的智商進行測評,發現出生在富人家庭中孩子的平均智商為117,而出生在貧困家庭中的孩子,平均智商僅為79,這樣的差距也為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埋下了伏筆。
而由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共同研究成果來看,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優」方法並不是閱讀,而是聊天這件小事。
也就是說,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越頻繁高效,孩子大腦的相關活動區域就發展得越好。因此,簡單的閱讀行為雖然增加了孩子的詞彙量,但並沒有提升孩子的思考能力,而聊天卻可以增加他們的智慧。
所以,比起讓孩子閱讀,報各種興趣班,父母更應該做的是,陪伴孩子,和他們交談、聊天,從而增長他們的智慧。
1)想要和孩子平等聊天,其中「姿勢」是關鍵
爸爸媽媽在和寶寶做遊戲或是交談時,需要降低自己的姿態,和寶寶達到平等的高度,比如,讓寶寶坐在你的腿上,或是家長坐在地上,並且最好能看著孩子的眼睛交談。
對於寶寶來說,當家長和自己保持同一高度的時候,他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父母的嘴型、肢體動作,以及想要表達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寶寶能夠從媽媽身上感受到願意交流的誠意。
當然「姿勢」只是一種表象行為,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意識要跟上,要明白這種交流是平等的,而不是指揮或是命令。
2)「開放性問題」更有助於寶寶展開想像力
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變成自己心中所想的那樣,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畢竟每個人的思想意識都具有獨立性,孩子的未來只能由他們自己決定。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在和寶寶聊天提問的時候,儘量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並且切忌在心裡內設答案,只需鼓勵寶寶回答即可。
比如,當孩子在外面玩耍時,爸爸可以問,你在做什麼?剩下的答案,就讓孩子自由發揮,不要打斷或是強調正誤。
3)「以真心換真心」,父母是不是真心對話,寶寶心裡都清楚
專注是每個人需要學會的一種能力,對寶寶而言是這樣,對父母而言同樣如此。因此,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一定要全神貫注,用真心去讚美和傾聽孩子的想法。
當寶寶遇到問題時,媽媽可以提問孩子:你有什麼好想法嗎?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孩子不斷思考,尋求方法,必要時,父母再予以補充。
4)書信交流:經典的溝通方式,傳統但不老套
書信是最為傳統的一種溝通方式,雖然有些「過時」,但關鍵時候可以派上用場,比如父母經常不在家,或是孩子與父母發生了矛盾時,書信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
畢竟中國人都比較內斂,所以很多言語不善表達,這時父母或孩子便可以通過書信來表達內心所想,在解開心結之後,再進行面對面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