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7日,「2019全國法治書畫攝影展暨司法行政幹警書畫攝影大賽」開幕式、頒獎典禮及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論壇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論壇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法學博士高紅梅,公安部督察專員李國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滕豔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新,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院長陳文通,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陳璽,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項目經理孫本靜,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童國梁等先後作主題發言。今天,我們特將發言摘要刊登(按發言順序),敬請讀者關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行政文化轉變
□ 高紅梅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法學博士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法治建設是一個重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法治完善也依賴於整個社會文化對於法律的認同程度,行政文化對法治建設的影響非常深遠。一方面,要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另一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離不開行政文化的轉變。
「文化」是個被高頻率使用的詞,但其內涵之廣泛卻令學者們很難用準確的定義涵蓋。早在20世紀80年代行政文化研究熱潮興起初期,我國學者就將行政文化概念作為基礎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行政文化的基本內涵:一是行政文化與價值觀密不可分,社會價值觀對行政文化影響很深;二是行政文化決定行政機關的實踐活動,抽象、無法物化的行政文化卻是行政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三是行政文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是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產物;四是行政文化變遷與政府職能轉變互為因果,政府職能轉變必然伴隨著行政文化的變遷,行政文化變遷離不開政府職能轉變的社會需求。
推進行政改革已經成為現階段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也面臨再塑行政文化的任務。行政文化具有路徑依賴性,也有社會適應性。行政文化轉變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行政文化能否適時順勢轉變是關係法治政府建設,乃至依法治國的重要問題。
中國已穩步步入法治建設的新階段,法律會成為中國社會公民生活問題解決的一種主要方式。以法治為基本背景的行政文化將會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權利也會在法律秩序中得到有效保障,獲得平等的生活機會。
德治融入法治是防控未成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 李國和 公安部督察專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德治融入法治的治國戰略理念和思想,在防控未成年犯罪方面更加行之有效。
一是犯罪主體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引導、正面影響等德治方面的作用,可以極大地助力、滲透進法治,預防、控制其犯罪,也可以較好配合對已經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未成年犯罪與成年人犯罪的不同之處是,他們往往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社會侵害他們,他們再危害社會,家庭拋棄他們,他們再破壞家庭,學校推出他們,他們再損害學校。他們的這些特殊性,告訴我們完全用法治的利劍,不能根治犯罪,必須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德治力量都調動起來,融入法治這個核心,齊力防控未成年犯罪。二是未成年人接受正反新事物快的特點,決定了德治影響融入法治懲戒的1+1>2的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效果最大化。打不勝打的傳銷,放不勝防的網絡金融詐騙,無不緊緊套牢未成年人,只靠公安機關的打擊,只能越打越多,必須把德治的綜合力量,科學融入法治軌道,才能從根源上治理新型涉眾性未成年犯罪。三是未成年人心裡尚未成熟的特點,決定了法治懲戒和震懾,需要德治融入治療、矯正、灌輸的物理配合和化學融入反應。
德治融入法治,就像中西醫融入結合一樣,能夠更好地防控和治療未成年犯罪這個社會頑疾。對於當前日益蔓延發展的未成年人參與網絡、金融詐騙犯罪問題,就像早期癌症患者,我們既要有法治強制力的「靶向治療」,更要有德治融入的治本和恢復性「化療」「放療」和身體恢復。
我在看守所開展未成年犯罪調查研究時,與18名未成年在押人員共同生活了兩個多月,席地而坐,心靈交流,邊調查邊教育、引導、影響他們,之後我又跟蹤交友,真心相處,實心相幫,十三年過去了,他們沒有一個重新犯罪。
愛……這一德治良藥,一旦融入法治,就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增強無比巨大的正能量,不僅能有效防控未成年犯罪,還可以挽救一大批在違法犯罪邊緣的青少年。
以理念變革引領民事檢察工作創新發展
□ 滕豔軍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廳檢察官
民事檢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具體體現。自1988年最高檢設立民事檢察部門以來,民事檢察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發展的道路,為服務大局、保障民生,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不僅體現在刑事案件中,而且更多體現在民事案件裡。這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最高檢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民事檢察、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要以理念的變革引領民事檢察工作創新發展。
一是樹立精準監督的理念。最高檢提出要在精準監督上下功夫,優先選擇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糾偏、創新、進步、引領價值的典型案件,抗訴一件促進解決一個領域、一個地方、一個時期司法理念、政策、導向的問題,通過優化監督實現強化監督。
二是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實質上是啟動糾錯程序,促進法院重新審視並自我糾錯。最高檢提出,監督不是你錯我對的零和博弈,也不是高人一等。
三是樹立智慧藉助的理念。我們制定了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專家委員會工作辦法,邀請民事法律專家對民事申請監督案件涉及的法律理論問題、監督的社會效果、案件對司法價值判斷的引領作用等進行深入論證,作為檢察監督審查案件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是樹立科技藉助的理念。最高檢提出要深化民事檢察工作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完善運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推進智慧檢務工程,全面構建應用層、支撐層、數據層有機結合的新時代智慧檢察生態。要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統籌研發智能輔助辦案和管理系統,完善關鍵信息自動抓取、類案分析、結果比對、辦案瑕疵提示、超期預警等功能,促進法律統一適用,助力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論作為生活方式的法治文化
□ 鄧建新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法治文化首先表現為一系列符號。法治文化不等同於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外延要遠遠大於法治文化。中國古代的法家思想與法治思想也有本質的區別。作為符號的法治文化既可以是語言符號,如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正當程序等表述,也可以是其他非語言符號,如國徽、人民大會堂、法袍等。還有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憲法宣誓、嘉獎法治先進人物儀式,包括今天展示的書畫攝影作品也可以視為蘊含法治文化的符號。這些符號在古代中國是不存在的。法治文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現象和新追求,人們通過這些符號來理解、認識、闡釋從而建構中國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的公共性指法治文化並非存在於個人的心智或心靈深處的現象。法治文化指群體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個人對法治的知識和態度並不能稱之為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的系統性或者整體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個部分。具有獨特技術因素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確實存在,但這些制度不能構成純粹含義上的文化或亞文化,因為組成這些制度的價值是其整體社會的價值。法治文化只有在與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等系統的相互依存中才能運作,任何亞文化都不可能擁有保證其孤立運作的機制。因此,對法治文化不能進行隔離性的認識、闡釋以及建構。二是指一國的文化屬於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視角尤其重要。
法治文化的獨特性在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法治文化總是與其他共同體的法治文化有所區別。法治文化的獨特性來自於一國文化的獨特性。每一種文化都是對過去信息的社會記憶,沒有對歷史的記憶,我們便無法思考「現時」和「此在」。
在中國構建、培育法治文化還有各方面的大量工作去做。這裡我只想指出,中國「以吏為師」的文化傳統依舊傳承。在中國建設法治文化任重道遠,重要的方面是公務員隊伍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是建設法治文化、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
「一庭一品」特色庭院文化創建活動帶來的幾點啟示
□ 陳文通 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院長)
我一直認為,法庭文化建設關鍵就在於「融入地方特色,注重機制創新」。在推進法庭文化建設中做到「物態文化融入地方特色,人文文化注重教育感化,制度文化注重機制創新」,形成了「觀有景、思有義、行有規」的法庭文化體系,使法庭文化「融化於物、融化於行、融化於規」,有效提升文化滲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後落實到人民法庭特定的物質、行為和規範,為訴訟當事人及當地群眾所感知,從而營造良好的法庭文化氛圍,增強人民群眾對法庭工作的認同感。具體而言,著重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觀有景。在物態文化建設中融合當地地理特徵及歷史人文傳統,由於法庭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農業、商業、林區、山區、漁區地質風貌各有特點,故法庭外觀設計及審判庭、辦公室的布置,既要體現司法特徵,又要突出地域特色,如山區法庭可以用「山」元素,「方山之正」,象徵為人端正,執法如山。「觀有景」既美化法庭環境,又提升法庭的文化品位。
思有義。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各地鄉民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有自己的文藝偏好。因此,每個法庭都要根據自己所處區域的人文特點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思考文化建設的目標,創新各類文化載體,靈活運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表現。並將文化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建設、審判執行工作結合起來,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最終達到「以文化人」。
「行有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因此,要結合法庭工作實際,把與文化建設相關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制度化、規範化,著重做好窗口文化、便民文化、調解文化篇章,建立日常管理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推動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
講好中國古代法律故事
□ 陳璽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法律傳播是中國法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我們的祖先恪守「鏤於金石,書於竹帛,琢於盤盂」的文獻著錄傳統,以聖喻官箴、楹聯匾額、石刻碑銘、榜文壁記、小說雜劇、戲文彈詞、日用類書等各類載體記錄、保存和傳播法律文化資料,也為當代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公案故事因自身具備衝突激烈、寓教於樂的先天優勢,故而受到各類文化載體的熱烈追捧。如果未看《竇娥冤》,可能無法知曉元代冤案之弊;不讀《水滸》,即很難知道宋代的刺配刑;如果離開荷蘭人高羅佩的《狄公案》,西方讀者則更不可能了解大唐賢相狄仁傑。近年以來,《大唐十二時辰》等眾多蘊涵古代法治元素的優秀作品走紅網絡,更說明我國古代法律故事的當代價值。
新時代法治建設需要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更需要優秀的文化傳播素材。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法律文明孕育了數不勝數的法律故事,凝結了深邃睿智的法律思想,更為當代弘揚、傳播法治供應著源源不斷的基本素材。其中,中華法系、律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學文明、吏治文明、監察文明、司法文明等,無一不是儲量驚人的知識寶庫。無論是獬豸斷獄彰顯的司法文化,抑或《唐律疏議》引領的東方法律智慧,還是青天包拯所代表的執法理念,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讓我們深度解讀古代法律故事,萃取傳統法律故事的思想精華,為新時代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移動法治文化建設探索
□ 孫本靜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部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黨的十九大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
中國移動「正德厚生 臻於至善」的企業文化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基因,其本身即蘊含豐富的法治精神內涵。「正德」於法治意義上,要知法、守法;「厚生」於法治意義上,是對自己、對公司、對社會的法治責任;「臻於至善」於法治意義上,是對守法尊規的時刻踐行、對法治精神的持續提升、自我超越。因此,法治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其在法治領域的有效延伸。
近年來,中國移動在企業文化基礎上專門建設企業法治文化理念體系,為了解法治文化建設的現實基礎,我們在全集團範圍內通過調研、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法治文化建設現狀、需求、內涵、價值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回收有效問卷7525份,樣本覆蓋集團總部及所屬單位,為法治文化的設計提供了全面、有效的研究基礎。
問卷調研顯示,員工對公司法治文化宣傳內容、宣傳形式、管理意識、管理水平的認可度具有顯著提升,約有94%的員工願意繼續參加法治文化活動。
「和法同行尊享規則」是中國移動法治價值理念,意為中國移動以法治為行動準則,在法治的引領下砥礪前行;展示了公司對法治規則的同尊、對「法治移動」的追求,員工個體在法治保障下的自由、公司事業在法治奠基下的恆久。
「以法治啟恆治,鼎基業以基石」是中國移動法治使命,意為中國移動以自身法治建設的責任與貢獻,開啟企業基業長青新局面,將法治作為基業的堅實基礎,支撐基業變革創新和做強做優做大。
「做新時代法治央企先鋒」是中國移動法治願景,意為中國移動力爭在中央企業範圍內形成法治建設的影響力,成為貢獻法治央企經驗智慧的重要力量。
讓法治文化映照美麗中國
□ 童國梁 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
我1982年從原杭州大學畢業後到法院工作已35年,長年的司法審判、調研綜合、教學、史志編纂的實踐和理論工作,及自己最早學習文學藝術和法律兩個本科,深深感到文化建設對司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對辦理案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文化對綜合工作也是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上善若水,潤物無聲。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深廣而久遠。文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效果越來越明顯,前景越來越看好。尤其是特定的文化主體對主流文化的推進、推廣,法治文化、中華文化將更加璀璨綻放。通過學習研究並推廣應用法院文化、法治文化、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有這樣幾個感想。
首先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在中西文化比較中,越來越感覺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可貴性,不能重蹈盲從西方文化主導的誤區,應當排斥糟粕,吸取精華。從文化的源頭,探尋民族文化的意義。比如,我們國家早就形成了中華法系,那麼應當傳承發揚中華法系的精華部分為當今社會所用。把文化論域、視角拓展更長遠、廣闊。精神文化影響民族文化進程,法治文化決定國家文明高度。
第二,法治文化不光是法律一個層面的,而是綜合的。是大合唱,交響樂。融合了政治、歷史、哲學、經濟、文化、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這樣為法治文化的發展提供廣度和深度。
第三,法治文化不僅是從事法律工作的專業人士,而是全民的、全社會的。社會主義文化因其先進性、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對宏揚主旋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法治文化既有規範、規制的法律剛性,也有文化的柔性,體現人文、人性的溫暖、溫度,使法治文化在社會影響更廣泛、更深入。應該立足的基點是:尊崇文化本來,吸收文化外來,開拓文化未來。
今天,法治文化如火如荼;明天,法治文化繁花似錦。讓法治文化映照美麗中國,中華民族前景更加輝煌。
本版文字整理:蔣安傑圖片:楊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