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論壇

2020-12-20 法制網

編者按

12月7日,「2019全國法治書畫攝影展暨司法行政幹警書畫攝影大賽」開幕式、頒獎典禮及法治文化與法治中國論壇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論壇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法學博士高紅梅,公安部督察專員李國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滕豔軍,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新,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院長陳文通,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副院長陳璽,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項目經理孫本靜,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童國梁等先後作主題發言。今天,我們特將發言摘要刊登(按發言順序),敬請讀者關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的行政文化轉變

□ 高紅梅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法學博士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中國的法治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就。法治建設是一個重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法治完善也依賴於整個社會文化對於法律的認同程度,行政文化對法治建設的影響非常深遠。一方面,要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另一方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離不開行政文化的轉變。

「文化」是個被高頻率使用的詞,但其內涵之廣泛卻令學者們很難用準確的定義涵蓋。早在20世紀80年代行政文化研究熱潮興起初期,我國學者就將行政文化概念作為基礎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行政文化的基本內涵:一是行政文化與價值觀密不可分,社會價值觀對行政文化影響很深;二是行政文化決定行政機關的實踐活動,抽象、無法物化的行政文化卻是行政行為的主要驅動力;三是行政文化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是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產物;四是行政文化變遷與政府職能轉變互為因果,政府職能轉變必然伴隨著行政文化的變遷,行政文化變遷離不開政府職能轉變的社會需求。

推進行政改革已經成為現階段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也面臨再塑行政文化的任務。行政文化具有路徑依賴性,也有社會適應性。行政文化轉變是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行政文化能否適時順勢轉變是關係法治政府建設,乃至依法治國的重要問題。

中國已穩步步入法治建設的新階段,法律會成為中國社會公民生活問題解決的一種主要方式。以法治為基本背景的行政文化將會改善營商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權利也會在法律秩序中得到有效保障,獲得平等的生活機會。

德治融入法治是防控未成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 李國和  公安部督察專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德治融入法治的治國戰略理念和思想,在防控未成年犯罪方面更加行之有效。

一是犯罪主體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決定了,教育、引導、正面影響等德治方面的作用,可以極大地助力、滲透進法治,預防、控制其犯罪,也可以較好配合對已經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改造。未成年犯罪與成年人犯罪的不同之處是,他們往往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社會侵害他們,他們再危害社會,家庭拋棄他們,他們再破壞家庭,學校推出他們,他們再損害學校。他們的這些特殊性,告訴我們完全用法治的利劍,不能根治犯罪,必須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德治力量都調動起來,融入法治這個核心,齊力防控未成年犯罪。二是未成年人接受正反新事物快的特點,決定了德治影響融入法治懲戒的1+1>2的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效果最大化。打不勝打的傳銷,放不勝防的網絡金融詐騙,無不緊緊套牢未成年人,只靠公安機關的打擊,只能越打越多,必須把德治的綜合力量,科學融入法治軌道,才能從根源上治理新型涉眾性未成年犯罪。三是未成年人心裡尚未成熟的特點,決定了法治懲戒和震懾,需要德治融入治療、矯正、灌輸的物理配合和化學融入反應。

德治融入法治,就像中西醫融入結合一樣,能夠更好地防控和治療未成年犯罪這個社會頑疾。對於當前日益蔓延發展的未成年人參與網絡、金融詐騙犯罪問題,就像早期癌症患者,我們既要有法治強制力的「靶向治療」,更要有德治融入的治本和恢復性「化療」「放療」和身體恢復。

我在看守所開展未成年犯罪調查研究時,與18名未成年在押人員共同生活了兩個多月,席地而坐,心靈交流,邊調查邊教育、引導、影響他們,之後我又跟蹤交友,真心相處,實心相幫,十三年過去了,他們沒有一個重新犯罪。

愛……這一德治良藥,一旦融入法治,就會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增強無比巨大的正能量,不僅能有效防控未成年犯罪,還可以挽救一大批在違法犯罪邊緣的青少年。

以理念變革引領民事檢察工作創新發展

□ 滕豔軍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廳檢察官

民事檢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責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具體體現。自1988年最高檢設立民事檢察部門以來,民事檢察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穩步發展的道路,為服務大局、保障民生,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更高需求,不僅體現在刑事案件中,而且更多體現在民事案件裡。這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最高檢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明確提出,要推動民事檢察、刑事檢察、行政檢察、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要以理念的變革引領民事檢察工作創新發展。

一是樹立精準監督的理念。最高檢提出要在精準監督上下功夫,優先選擇在司法理念方面有糾偏、創新、進步、引領價值的典型案件,抗訴一件促進解決一個領域、一個地方、一個時期司法理念、政策、導向的問題,通過優化監督實現強化監督。

二是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法律監督,實質上是啟動糾錯程序,促進法院重新審視並自我糾錯。最高檢提出,監督不是你錯我對的零和博弈,也不是高人一等。

三是樹立智慧藉助的理念。我們制定了民事行政訴訟監督案件專家委員會工作辦法,邀請民事法律專家對民事申請監督案件涉及的法律理論問題、監督的社會效果、案件對司法價值判斷的引領作用等進行深入論證,作為檢察監督審查案件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是樹立科技藉助的理念。最高檢提出要深化民事檢察工作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完善運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推進智慧檢務工程,全面構建應用層、支撐層、數據層有機結合的新時代智慧檢察生態。要依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統籌研發智能輔助辦案和管理系統,完善關鍵信息自動抓取、類案分析、結果比對、辦案瑕疵提示、超期預警等功能,促進法律統一適用,助力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

論作為生活方式的法治文化

□ 鄧建新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法治文化首先表現為一系列符號。法治文化不等同於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外延要遠遠大於法治文化。中國古代的法家思想與法治思想也有本質的區別。作為符號的法治文化既可以是語言符號,如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法治政府、正當程序等表述,也可以是其他非語言符號,如國徽、人民大會堂、法袍等。還有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憲法宣誓、嘉獎法治先進人物儀式,包括今天展示的書畫攝影作品也可以視為蘊含法治文化的符號。這些符號在古代中國是不存在的。法治文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新現象和新追求,人們通過這些符號來理解、認識、闡釋從而建構中國的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的公共性指法治文化並非存在於個人的心智或心靈深處的現象。法治文化指群體對法治的理解和看法,個人對法治的知識和態度並不能稱之為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的系統性或者整體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個部分。具有獨特技術因素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確實存在,但這些制度不能構成純粹含義上的文化或亞文化,因為組成這些制度的價值是其整體社會的價值。法治文化只有在與政治文化、經濟文化等系統的相互依存中才能運作,任何亞文化都不可能擁有保證其孤立運作的機制。因此,對法治文化不能進行隔離性的認識、闡釋以及建構。二是指一國的文化屬於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視角尤其重要。

法治文化的獨特性在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法治文化總是與其他共同體的法治文化有所區別。法治文化的獨特性來自於一國文化的獨特性。每一種文化都是對過去信息的社會記憶,沒有對歷史的記憶,我們便無法思考「現時」和「此在」。

在中國構建、培育法治文化還有各方面的大量工作去做。這裡我只想指出,中國「以吏為師」的文化傳統依舊傳承。在中國建設法治文化任重道遠,重要的方面是公務員隊伍養成依法辦事的行為習慣。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尊重法律、遵守法律,是建設法治文化、建設法治中國的基礎。

「一庭一品」特色庭院文化創建活動帶來的幾點啟示

□ 陳文通  浙江省溫嶺市人民法院院長) 

我一直認為,法庭文化建設關鍵就在於「融入地方特色,注重機制創新」。在推進法庭文化建設中做到「物態文化融入地方特色,人文文化注重教育感化,制度文化注重機制創新」,形成了「觀有景、思有義、行有規」的法庭文化體系,使法庭文化「融化於物、融化於行、融化於規」,有效提升文化滲透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後落實到人民法庭特定的物質、行為和規範,為訴訟當事人及當地群眾所感知,從而營造良好的法庭文化氛圍,增強人民群眾對法庭工作的認同感。具體而言,著重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觀有景。在物態文化建設中融合當地地理特徵及歷史人文傳統,由於法庭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農業、商業、林區、山區、漁區地質風貌各有特點,故法庭外觀設計及審判庭、辦公室的布置,既要體現司法特徵,又要突出地域特色,如山區法庭可以用「山」元素,「方山之正」,象徵為人端正,執法如山。「觀有景」既美化法庭環境,又提升法庭的文化品位。

思有義。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各地鄉民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有自己的文藝偏好。因此,每個法庭都要根據自己所處區域的人文特點及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思考文化建設的目標,創新各類文化載體,靈活運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以表現。並將文化建設與基層黨組織建設、審判執行工作結合起來,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動,最終達到「以文化人」。

「行有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因此,要結合法庭工作實際,把與文化建設相關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制度化、規範化,著重做好窗口文化、便民文化、調解文化篇章,建立日常管理機制和考核獎懲機制,推動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的形成。

講好中國古代法律故事

□ 陳璽  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法律傳播是中國法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我們的祖先恪守「鏤於金石,書於竹帛,琢於盤盂」的文獻著錄傳統,以聖喻官箴、楹聯匾額、石刻碑銘、榜文壁記、小說雜劇、戲文彈詞、日用類書等各類載體記錄、保存和傳播法律文化資料,也為當代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重要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公案故事因自身具備衝突激烈、寓教於樂的先天優勢,故而受到各類文化載體的熱烈追捧。如果未看《竇娥冤》,可能無法知曉元代冤案之弊;不讀《水滸》,即很難知道宋代的刺配刑;如果離開荷蘭人高羅佩的《狄公案》,西方讀者則更不可能了解大唐賢相狄仁傑。近年以來,《大唐十二時辰》等眾多蘊涵古代法治元素的優秀作品走紅網絡,更說明我國古代法律故事的當代價值。

新時代法治建設需要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更需要優秀的文化傳播素材。綿延數千年的中華傳統法律文明孕育了數不勝數的法律故事,凝結了深邃睿智的法律思想,更為當代弘揚、傳播法治供應著源源不斷的基本素材。其中,中華法系、律典文明、判例文明、律學文明、吏治文明、監察文明、司法文明等,無一不是儲量驚人的知識寶庫。無論是獬豸斷獄彰顯的司法文化,抑或《唐律疏議》引領的東方法律智慧,還是青天包拯所代表的執法理念,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時代價值。讓我們深度解讀古代法律故事,萃取傳統法律故事的思想精華,為新時代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移動法治文化建設探索

□ 孫本靜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法律與監管事務部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黨的十九大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

中國移動「正德厚生 臻於至善」的企業文化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基因,其本身即蘊含豐富的法治精神內涵。「正德」於法治意義上,要知法、守法;「厚生」於法治意義上,是對自己、對公司、對社會的法治責任;「臻於至善」於法治意義上,是對守法尊規的時刻踐行、對法治精神的持續提升、自我超越。因此,法治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其在法治領域的有效延伸。

近年來,中國移動在企業文化基礎上專門建設企業法治文化理念體系,為了解法治文化建設的現實基礎,我們在全集團範圍內通過調研、訪談、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對法治文化建設現狀、需求、內涵、價值等進行了專題研究,回收有效問卷7525份,樣本覆蓋集團總部及所屬單位,為法治文化的設計提供了全面、有效的研究基礎。

問卷調研顯示,員工對公司法治文化宣傳內容、宣傳形式、管理意識、管理水平的認可度具有顯著提升,約有94%的員工願意繼續參加法治文化活動。

「和法同行尊享規則」是中國移動法治價值理念,意為中國移動以法治為行動準則,在法治的引領下砥礪前行;展示了公司對法治規則的同尊、對「法治移動」的追求,員工個體在法治保障下的自由、公司事業在法治奠基下的恆久。

「以法治啟恆治,鼎基業以基石」是中國移動法治使命,意為中國移動以自身法治建設的責任與貢獻,開啟企業基業長青新局面,將法治作為基業的堅實基礎,支撐基業變革創新和做強做優做大。

「做新時代法治央企先鋒」是中國移動法治願景,意為中國移動力爭在中央企業範圍內形成法治建設的影響力,成為貢獻法治央企經驗智慧的重要力量。

讓法治文化映照美麗中國

□ 童國梁  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

我1982年從原杭州大學畢業後到法院工作已35年,長年的司法審判、調研綜合、教學、史志編纂的實踐和理論工作,及自己最早學習文學藝術和法律兩個本科,深深感到文化建設對司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對辦理案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文化對綜合工作也是如魚得水,相得益彰。

上善若水,潤物無聲。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深廣而久遠。文化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效果越來越明顯,前景越來越看好。尤其是特定的文化主體對主流文化的推進、推廣,法治文化、中華文化將更加璀璨綻放。通過學習研究並推廣應用法院文化、法治文化、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有這樣幾個感想。

首先是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在中西文化比較中,越來越感覺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可貴性,不能重蹈盲從西方文化主導的誤區,應當排斥糟粕,吸取精華。從文化的源頭,探尋民族文化的意義。比如,我們國家早就形成了中華法系,那麼應當傳承發揚中華法系的精華部分為當今社會所用。把文化論域、視角拓展更長遠、廣闊。精神文化影響民族文化進程,法治文化決定國家文明高度。

第二,法治文化不光是法律一個層面的,而是綜合的。是大合唱,交響樂。融合了政治、歷史、哲學、經濟、文化、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這樣為法治文化的發展提供廣度和深度。

第三,法治文化不僅是從事法律工作的專業人士,而是全民的、全社會的。社會主義文化因其先進性、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對宏揚主旋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法治文化既有規範、規制的法律剛性,也有文化的柔性,體現人文、人性的溫暖、溫度,使法治文化在社會影響更廣泛、更深入。應該立足的基點是:尊崇文化本來,吸收文化外來,開拓文化未來。

今天,法治文化如火如荼;明天,法治文化繁花似錦。讓法治文化映照美麗中國,中華民族前景更加輝煌。

本版文字整理:蔣安傑圖片:楊晉峰

相關焦點

  • 聚焦中國法治現代化2018年智庫論壇
    法制網記者 丁國鋒 10月27日,中國法治現代化2018年智庫論壇在南京舉行。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第三巡迴法庭庭長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原副部級專職委員胡云騰,江蘇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劉華,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繼業,江蘇省法學會會長林祥國,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公丕祥,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主任胡仕浩,江蘇省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朱光遠,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王臘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夏錦文,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胡敏強等出席論壇
  • 中國法治國際論壇(2019)發表成果文件
    新華社廣州11月12日電(記者白陽)中國法治國際論壇(2019)11月10日至11日在廣州舉行。作為會議成果,論壇發布了《中國法治國際論壇(2019)主席聲明》。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訓秋和廣東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忠友擔任論壇主席。論壇發表的聲明表示,要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法治合作。
  • 首屆中國-大洋洲法治論壇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
    10月18日,首屆「中國-大洋洲法治論壇」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白雲山校區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法學會主辦,廣東省法學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承辦。本次論壇主題為:「加強法治合作,共建『一帶一路』」。論壇開幕式由廣東省法學會會長梁偉發主持。
  • 《世界網際網路法治論壇烏鎮宣言》通過!
    2019年12月5日,世界網際網路法治論壇在中國浙江烏鎮舉行。論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舉辦。來自世界25個國家的81名代表參加會議。論壇圍繞「以法治方式推動建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就「網絡空間的法治治理模式」「網際網路法院的探索與實踐」等六個議題開展了積極友好、富有成效的建設性對話,分析了當前全球網際網路法治的基本現狀和發展趨勢,探討了法院在網際網路法治中的作用與地位,分享了中國和與會各國在網際網路司法服務、應用實踐以及履行司法職能方面的建設成果與經驗啟示。
  • 第五屆「何微法治新聞獎」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暨第四屆「何微...
    (論壇開幕式現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西北政法大學、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教育史研究委員會、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法治新聞理論專業委員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絡文化與新媒體委員會、中國新聞史學會媒介法規與倫理研究委員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第五屆
  • 傳承皋陶文化 建設法治中國
    傳承皋陶文化 建設法治中國——皋陶法治思想與法治中國建設研討會內容摘要  本期主題  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在法治中國建設的背景下,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為方向,以法治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深入探討了皋陶法治思想的核心內涵,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可資借鑑的智慧支撐。
  •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法治論壇文集》在中國知網上發布
    《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法治論壇文集》在中國知網上發布 2019-08-20 18: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法治主體性的文化向度
    一、文化傳統與現代法治的關係   法治離不開的具體的人,而具體的人又無法與傳統切割,因此任何國家的法治都不可能離開這個國家的傳統與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個性鮮明的民族,而她的民族個性正因其傳統而取得,正因如此,在這片土地上,面向這樣的人群推行法治,如果不立足於他們的文化傳統,註定難以成功。
  • 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論文徵集啟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學習民法典核心要義,發揮先進法律文化示範作用,為生態文明發展提供決策參考,推動法學理論和法律實務有機結合,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同時也為優秀青年法學法律人才搭建學習交流和展示的平臺,河南省法學會擬於2020年11月下旬舉辦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本屆論壇由河南省法學會主辦,焦作市法學會、修武縣法學會、河南師範大學等單位承辦。
  • 張蘇軍: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貢獻力量
    11月14日,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北京召開。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張蘇軍出席會議並講話。 孫守森 攝中國法學會法治文化研究會年會11月14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張蘇軍出席會議並講話。
  • 首屆「重慶·渝西法治論壇」在江津區舉行
    12月11日,首屆「重慶·渝西法治論壇」在我區舉行。市內外各區法學會代表、本屆論壇徵文獲獎作者代表、我區各單位相關負責人等近200人參加本次論壇,共商渝西片區法治建設,服務成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計。市法學會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會長李豐川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講話,受區委書記程志毅的委託,區委副書記鄒雲生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
  • 儒家文化與法治精神
    冷靜對待儒家文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描繪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指明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 首屆中國礦業法治暨礦業仲裁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精品能源內容,點擊右上角加&39;】9月19日,首屆中國礦業法治暨礦業仲裁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分兩部分。在上午的首屆中國礦業法治高峰論壇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洪濤到會致辭。著名礦床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毓川圍繞我國礦業如何高質量發展,尤其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我國礦業產業政策如何調整,發表《中國礦業健康發展中產業政策問題探討》的主題演講。
  • 首屆中國礦業法治暨礦業仲裁高峰論壇召開
    ◎劉曉慧/文9月19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北海仲裁委員會、北京企業法治與發展研究會、天津大學法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礦業法治暨礦業仲裁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資源戰略發展研究院院長張洪濤出席論壇並致辭。
  • 第六屆浦江法治論壇·北京雲峰會召開
    本屆論壇由浦江法治論壇組委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後流動站、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校友會主辦;由中國創造學會、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分會、華東政法大學司法學研究院、同濟大學法學院、同濟大學商會行業協會發展研究中心、同濟大學經濟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北京校友會共同主辦;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法研究所
  • 深入推進中國法治的國際傳播
    中國法治對外傳播是涉外法治的重要一環,是對外工作中的普法宣傳。海外各國只有更好地認識到中國法律的軟實力,才有可能更好地配合中國的涉外法治工作。五是提升國際話語權,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需求。全會決定要求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必須堅持文化自信,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
  • 學校教師受邀參加法治新聞與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並獲獎
    學校教師受邀參加法治新聞與傳媒法治建設高峰論壇並獲獎 時間:2020年11月03日    編輯:林丹虹    來源:傳媒與法學院     瀏覽次數:次 2020年10月31日,浙大寧波理工學院傳媒與法學院院長吳飛教授,教師張文祥教授前往西北政法大學參加第五屆
  • 金橋信息受邀參加首屆中國區塊鏈法治高峰論壇
    2020年11月22日,中國科技法學會在上海召開「首屆中國區塊鏈技術法治高峰論壇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主辦,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法學會、上海區塊鏈技術協會等單位協辦。上海金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此次活動的支持單位之一,我司政法行業技術總監時超先生受邀作為嘉賓進行了「區塊鏈技術在法院執行領域的應用」的精彩演講。
  • 中國電信召開集團法治工作會議
    10月16日,中國電信集團法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戰略,落實國資委法治央企建設要求,總結近一年來集團法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面臨的形勢要求,部署下一階段法治工作。國務院國資委政策法規局局長林慶苗,中國電信黨組書記、董事長柯瑞文出席會議並講話。
  • 打造法治文化長廊 助推學校法治教育
    為全面落實「七五」普法規劃,進一步推動普法教育、傳播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不斷增強青少年學法、用法、遵法、守法意識,河南縣司法局、縣教育局精心謀劃,科學選址,一條校園法治文化長廊在託葉瑪鄉寄宿制完小於2020年8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