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醫療劇拯救了你,網文拯救了醫療劇

2021-01-07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科技唆麻(ID:techsuoma),作者: Philex Chen,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影視劇的評分有時也很迷。

2017 年 10 月底上映之初,《急診科醫生》便遭遇了口碑滑鐵盧,豆瓣評分 5.8 跌到了及格線以下,不少人甚至表示要向上半年由「業內良心」正午陽光出品的《外科風雲》道歉。

但令人玩味的是,因為其中 26、27 兩集的劇情中,醫院收治兩名患者後,敏銳地發現其表現出的症狀已經滿足「新型冠狀病毒」高度懷疑標準,便及時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

兩年之後,疫情爆發,本該充滿歡聲笑語的假期籠罩在陰霾之中。好事者將上述片段加以剪輯分享,一夜之間「預言帝」、「神預言」的標籤接踵而至,其豆瓣評分也在「平反」之聲中抬到了 6.1 分。

儘管「神預言」拉回了不少好感,但仍難掩其作為一部醫療劇本身的相對平庸。作為鄭曉龍的醫療劇「復出之作」,又有多年臨床從業經驗的編劇加持,《急診科醫生》專業層面仍是漏洞百出:

比如在第六集結尾處就一本正經科普:「如果是輕度燙傷的話,可以塗紫藥水,不用包紮。」然而事實上,紫藥水(甲紫溶液)由於殺菌作用有限,以及潛在致癌性已經基本淘汰,

其實,以「神預言」才勉強回到及格線上的《急診科醫生》並不是個例。作為行業劇中的大類,國產醫療劇多年來不僅爆款難出,甚至總體呈現出走下坡的趨勢。

但另一邊,為《琅琊榜》、《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口碑影視作品提供了優質 IP 的網文領域,卻掛起醫療類型作品的硬核風。《大醫凌然》《手術直播間》等作品憑藉相對更加專業紮實的專業細節,在 2019 年開啟了一波「技術流醫療文」的浪潮。

那麼,在一眾男頻 IP 成功改變為寶庫後,網文會再度成為醫療劇的解藥嗎?

01國產醫療劇之難

討論網文之於醫療劇之前,不妨先對國產醫療劇做一個簡要梳理。實際上,國產醫療劇起步並不算晚,早在 1986 年就有了王蘇源、潘小楊導演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這部僅有兩集的醫療劇充滿實驗氣質,情節圍繞 3 位醫生競爭眼科主任展開,採用大量超現實表現手法,甚至引入了德國詹姆斯·拉斯特樂隊作品為背景音樂。極佳的質量為其贏得了當年全國電視「飛天獎」單本劇一等獎,至今仍被不少愛好者津津樂道。

開局順利,但醫療劇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溫不火。從《希波克拉底誓言》算起,至今三十多年的時間裡,醫療劇數量不過 40 出頭,但近半數集中在 2010 年之後。

儘管產量提了起來,但近幾年的醫療劇顯然並沒說服觀眾買帳。

如果以十年為一個跨度, 21 世紀前十年便誕生了諸如《永不放棄》《無限生機》《最後診斷》等 8 分甚至 9 分以上的作品。除某些早期作品評分人數過少以外,豆瓣平均評分高達 7.7 分。

而回望最近十年,除《醫者仁心》和《心術》達到 8 分以外,再無 9 分以上作品,甚至出現了多部 5 分左右的低水準作品,整體的豆瓣平均得分直接下降到了 6.7 分。

顯然,醫療劇也沒能逃離國產影視劇「數量上去了,質量下來了」的定律。

究其原因,行業劇不「行業」是最大的問題。縱觀近幾年的醫療劇,大多呈現出淡化醫療,融合更多題材的傾向。而這就引出了醫療劇第一大問題:缺乏對於專業度的打磨。

所謂行業劇,如果下一個定義的話,至少看完之後能夠搞懂一個行業的基本邏輯是什麼。《紙牌屋》看完,你熟悉了美國政治,刷完《矽谷》你了解了科技創業的門道。

編劇當然不可能通曉一切,這就需要通過找到該領域的專家,進行大量的調研甚至設置長期的專業顧問以輔助創作。被封為國產醫療劇巔峰的《無限生機》算是其中典型。

該劇由爆款《重案六組》原班人馬製作。行業變了,方法論沒變。主創設置了醫學總顧問、醫務總統籌、醫學總指導、現場醫學總指導等,力保在劇本、拍攝等整個過程都保證專業性。

不僅如此,當年《重案六組》主演王茜就被派去了刑警隊實訓,與警員同吃同住。而拍攝《無限生機》時,主演又被派到了北京數家三甲醫院實習 2 個月。

不止如此,劇組還在北京通州的攝影棚搭建救護車都能直接開進去的急診室,外景則是放在了友誼醫院。演員在劇中不僅沒有精緻妝容,甚至不是單身、大齡未婚就是家庭關係劍拔弩張。

一方面不符合當下的流量導向型的電視劇創作規律;但另一方面,似乎也沒有向當年那麼做的必要,因為優質醫療劇往往會涉及到醫患糾紛、刑事案件等敏感話題,無疑加大了流產風險。

換句話說,提升專業度變得費力不討好,自然也就沒有必要。那麼,醫療劇要引起關注,最後就必然成為了披著醫療外衣的偶像、青春、家庭、勵志、情感劇。

02雙P模式的「水土不服」

那麼問題來了,醫療劇有成熟的路線可供借鑑嗎?的確是有的,從 1994 年開播的美劇《急診室的故事》開始,醫療劇「雙P模式」(pro-fessional&personal,即專業化與人性化)便成為了行業共識,《實習醫生格蕾》 《豪斯醫生》 《白色巨塔》 等無一不是遵從這一條鐵律。

既然如此,「雙P模式」的價值何在?

國際急診醫學聯合會主席 PeterCameron 就曾在幾年前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指出,醫療劇是對公民進行醫知識教育的最好的途徑

「你不可能直接讓人們上學或者上課,沒人會願意聽,所以最好的辦法是讓人們在電視上看到現實生活中的急診部門到底怎樣發揮功效,他們應該在做些什麼。」

比如,美國媒體就曾在 2011 年報導過一個 10 歲小女孩在母親昏迷不醒時,有條不紊地在撥打 911 後,再和夥伴母親實施心肺復甦術,最終脫離危險,正是她從《實習醫生格蕾》中學到的。

所以醫療劇在美國的拍攝要求不可謂不高:拍攝手術場景前必須經過醫療機構審核和培訓;編劇團隊則必須設置專業醫師作為顧問。比如長達 8 季的《豪斯醫生》就出現了 150 種怪病。

實際上,對於醫生或者說「準醫生」而言,醫療劇不僅能通過專業性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更能通過真實反映醫患糾紛等行業狀況,培養醫生的人文關懷與適應能力。

但「雙P」模式到了國內,卻不見得能夠吃香。「人性化」一面過於敏感拋開不談,即便「專業化」也很難做到。比如,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醫生張頌恩就曾在採訪中提起這麼一個細節: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組曾進駐其所在原醫院進行拍攝,在拍攝到主角被家暴打斷肋骨住院的戲後,胸科主任就曾主動指出不合理之處,但導演卻以「觀眾不懂」加以搪塞。

在我看來,其實「觀眾不懂」恰好戳中了如今醫療劇的一個困境:潛在觀眾錯位。

拋開早年電視臺為主導的年代,醫療劇直接就錯過了無法按時打開電視的醫生群體之外。所謂世界行業片三大類型,律政、警匪、醫療,在國內都處於一個相對尷尬的境地。

根源在於,市場需求決定了供給。行業劇能否大熱,在於其能否將主人公置於前後兩難、靈魂拷問這類人性考驗的困境中,以此討論價值觀層面的議題。

而在嚴格的行業審查之下,行業劇大都缺乏這類體現專業知識的具體場景,主角不是談戀愛,就是婆媳關係,自然就只能吸引非醫療行業觀眾、中老年群體。

看起來,這似乎顯然了一個死循環。

03網文能救醫療劇嗎

在醫療劇走入左右為難境地的同一時段,醫療題材在網文界卻掀起不小的潮流。

比如在閱文的男頻TOP10 中,就出現了 2018 開更的大熱的醫療網文作品《大醫凌然》,借著硬核醫學技術+二次元敘事的獨特風格,引領了這一波「技術流醫療文」的新浪潮。

所謂「技術流醫療文」,有別於以往披著中醫外衣的玄幻、都市YY 類作品。後者往往「金手指強大」,主角往往左擁右抱後宮成群,治病救人全靠異能。

而「技術流」則依靠更高的還原度、更紮實的專業知識吸粉。比如《大醫凌然》的作者志鳥村就為了協作搜集了大量診斷學、外科學等科普類書籍,甚至觀摩了開顱手術。而另一本「技術流醫療文」《手術直播間》的作者真熊出墨本就是大慶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從醫 19 年有餘。

實際上,「網文出海」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在近乎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邏輯之下,網文形成了自稱一提的工業化體系,甚至可以說找到了如何製造「爽點」的終極秘密。

作為完全獨立於正統出版文學自生的文學形式,網文之於行業內容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其一,它盤活了「認知盈餘」;縱覽行業劇最為發達的英美兩國,都有著全民寫作的傳統。比如,J·K·羅琳在寫作《哈利·波特》之前,就從事過秘書、英語教師等工作。

這一傳統,使得美國會有大量各行業精英在退休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著書立說,加之美國發達的出版行業與寬鬆的審查制度,為全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而在國內,起點等網文平臺,便承載了同樣的價值。比如上面提到的真熊出墨,從小就有著寫作愛好,在寫作《手術直播間》之前便有千萬的寫作量,科幻、玄幻都有所涉及。

其二,商業模式將其推向工業化;愛好是一方面,長期用愛發電自然也不現實。國內網文的先進之處,最早跑通了付費模式。一方面,緩解了作者的生存壓力,甚至使得部分「大神」走上巔峰;

而重要的一點是,讀者受眾的一張張月票,直接與作者的收入掛鈎之後。內容的創作就脫離了傳統文學高度依賴作者靈感帶來的不確定性,而走向了「作者+讀者」的共創模式。這種原始的「大數據+算法」的因為高度面向需求端,為網文打磨出了諸多成功套路。

那麼,回到我們行業劇來,網文會改變什麼呢?

我認為第一點是找到了「專業知識+X」的新組合。在此之前,這個「X」可能是必然要上升到社會層面的,醫患糾紛、醫療體制改革等一系列敏感話題,這是「行業劇不行業」的根源。

而網文在處理這個「X」時則能「曲線救國」。比如,《大醫凌然》就為人物賦予了二次元性格,並融入了日本熱血漫畫的鮮明成長路徑,讓主角以類似「打怪升級」方式不斷解決具體的醫療難題。

另一本名為《瘟疫醫生》的人氣作品中,作者就藉助醫生姐姐的幫助,閱讀了大量的醫學方面的獵奇書籍,甚至將現代醫學與克蘇魯神話做了結合;真熊出墨就曾在採訪中表示:

「作為大夫,也作為一部醫療文的作者,我發現醫療文與其寫人與人的矛盾,不如寫人與疾病之間的矛盾。」

《手術直播間》就沒有著重描寫醫患糾紛等內容,而是採用類似《豪斯醫生》的系列劇模式,一個案例寫完後,主角和他的整個醫療組切換到下個場景,面對下一個案例。

另一點,則是提供了潛在受眾。如今,網文平臺已經紛紛開始將「飯圈文化」引入創作中。比如,閱文就提出了一個「社交共讀、粉絲社群 、粉絲共創」的機制。

這就使得作品的世界觀與粉絲文化的高度凝聚,自然使得故事力量能無縫連接到下遊產業。在 IP 進行影視化的過程中,就擁有了第一批核心用戶,有了引爆口碑的源動力。

《大醫凌然》已經被閱文提名「超級影視改編價值男頻作品」;《手術直播間》影視版權也已經售出。醫療網文會不會重現去年男頻 IP 的火熱有待觀察,但這至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

相關焦點

  • 豆瓣8分以上的美國醫療劇,看完就知道咱們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了
    近年來中國也製作了很多醫療劇,比如《婦產科醫生》、《心術》、《外科風雲》、《長大》、《青年醫生》、《急診科醫生》等等。不過因為咱們的廣電審核方面太嚴格,不少網友都覺得中國的影視劇作組太束手束腳,導致醫療劇太美化醫生,把中國的醫患關係描述的太簡單了,顯得不真實。
  • 韓國醫療劇《機智的醫生生活》收穫豆瓣9.4分的秘密
    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醫生們在一線衝鋒陷陣的當下,這部劇天然地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有急救室內他們為了拯救病人的嚴陣以待,也有私下相處時的平易近人和活潑逗趣。 醫療題材劇怎麼談感情?
  • 這些神仙「醫療劇」,每部都值得刷十遍!
    說到醫療劇,這兩部「元老」了不得不提——《實習醫生格蕾》和《豪斯醫生》。 《實習醫生格蕾》可以說是最接地氣的醫療劇,貼近現實的劇情,還原最真實場景。醫學生考學的壓力、醫鬧、工作壓力、工作與家庭的衝突、感情生活...細膩的情感和精妙的對話,你都可以在這部劇中看到,配樂也十分用心。
  • 石原裡美新劇4月9日首播 日劇史上首部以藥劑師為主人公的醫療劇
    能拯救患者的只有醫生嗎?藥劑師也可以拯救患者嗎?《默默奉獻的灰姑娘 醫院藥劑師的處方箋》改編自連載中的荒井MAMARE的同名漫畫,也是日劇史上首部以病院藥劑師作為主人公的醫療電視作品。該劇講述了在醫院工作的藥劑師葵綠(石原裡美飾)認真謹慎守護患者,以及其他在醫院藥劑部配藥、製劑的藥劑師們不為人知的故事。
  • 米希亞《歌手2020》唱醫療神劇主題曲! 飆嗓網淚崩: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她也是罕見參加大陸綜藝的日本歌手,參戰第一首歌演唱代表金曲《現在好想見你》(逢いたくていま),同時也是醫療神劇《仁醫》的主題歌。 (圖/翻攝自微博) 米希亞演唱《現在好想見你》,渾厚唱腔感動全場。她現場演唱功力十足,宛若CD音質,為了證明唱現場,演唱最後更哼唱起不同於原版的旋律,大展實力。
  • 介紹幾部正點的醫療劇給大家!
    難道國產醫療劇的編劇只會這一種設定?不過,拋開這個劇情設定的「套路」,《急診科醫生》還是不錯的。之前眾多醫療劇被專業人士吐槽的局面,並沒有在這部劇裡出現,前面幾集中,穿刺、氣管切開等操作都讓人挑不出刺,劇中附贈的「無菌操作」等醫務規範也都沒有問題。
  • 陳曉、王子文這部新劇,給國產醫療劇再添一大敗筆
    到了醫院,見到了男主,後面的劇情,確實有了「都市劇」的味道,但是沒了「醫療劇」的本色。陳曉怎麼看都是演一個「霸道總裁」,王子文就是個如假包換的「杉菜」。你看「鄧子昂」連續奮戰幾十個小時,都紋絲不亂的髮型,還有手術臺上的一枝獨秀,旁邊的助理醫生,只負責言語吹捧。一臺手術,就為了表現男主的「視覺空間轉換能力」!
  • 這部舊劇《急診科醫生》神預言「疫情」國產醫療劇能就此突圍嗎
    ,觀眾也對醫療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繼而發現,在強烈的需求下,高質量的國產醫療劇並不多,很多醫療劇打著行業劇的旗號開播,但隨著劇情的展開,它們始終還是回歸到了愛情劇的本質。然而人們會發現不管打開哪個網站,映入眼帘的醫療劇往往都是那幾部,不外乎《急診科醫生》《外科風雲》《心術》《青年醫生》《愛的婦產科》《產科男醫生》《急診科故事》等,有網友吐槽,「被《急診科醫生》激發了看醫療劇的興趣,看來幾部發現它們不是醫療劇,都是愛情劇。」
  • 這些韓國高評分醫療劇,你都看過嗎?
    這些韓國高評分醫療劇,你都看過嗎?韓劇一直以高水準著稱,其中不乏醫療題材劇,那麼就來盤點一下韓國的這些醫療片,是好是壞一起來評一下吧!《醫學團隊》豆瓣評分:6.4《醫學團隊》是韓國MBC電視臺出品的一部醫療愛情連續劇,由金道勳導演,尹景雅編劇,權相佑、朱智勳、鄭麗媛、吳漣序、崔珉豪主演。《醫學團隊》一劇講述各個領域最頂尖的醫生們創建夢幻醫療隊伍的過程,圍繞醫療界的一些現實問題,病院內權力鬥爭和醫生病人之間的故事。
  • 疫情當前,為何醫療劇的「風口」還沒來?
    疫情蔓延,讓醫療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也掀起了醫療作品熱。但是,近期得到高推薦度的多是海外醫療劇《實習醫生格蕾》《豪斯醫生》《良醫》等,國產醫療劇僅有《外科風雲》。不過,國產醫療紀錄片倒是熱度持續上升,豆瓣一周華語口碑劇集榜中,紀錄片《中國醫生》熱度超越熱播的《想見你》,位列第一,這部2019年便已播出的作品,因為近期上線愛奇藝,又收穫了一波熱度。
  • 《鶴唳華亭》開篇讓人願意慢品 或能拯救「倍速觀劇」
    《鶴唳華亭》開篇讓人願意慢品,因為強情節、細緻國風、精練臺詞 拯救「倍速觀劇」,長篇連續劇或能做到-本報首席記者王彥>不久前的中國網絡視聽論壇上發布了一則調查分析,數據顯示,超七成年輕人在視頻平臺追劇時會開啟「倍速」功能、「只看他/她」功能,甚至認為「看完預告等於追完一集」。
  • 霹靂布袋戲老劇太渣看不慣,看新作刀說異數,如何拯救你的眼睛!
    但是大部分剛剛入坑的道友在補老劇的時候,往往看不慣其比較粗糙的畫面,但是又不願意錯過經典的劇情和人物,怎麼辦?這期,我們就聊一下,霹靂布袋戲老劇太渣看不慣,看新作刀說異數,如何拯救你的眼睛!一、霹靂異數畫面太渣霹靂布袋戲2019年即將推出的刀說異數,是經典老劇《霹靂異數》的重製的版本,描寫了一頁書入世,葉小釵入駐琉璃仙境,以三臺柱為首的中原正道勢力初步形成的一個時期。
  • 《了不起的兒科醫生》:披著醫療劇衣服的偶像劇
    偶像劇的標杆已經深深豎立在觀眾的心裡,但凡流量明星出演電視劇都會讓觀眾有些擔驚受怕,比如抗戰劇成偶像劇,《雷霆戰將》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用人們的話來說就是:「現在什麼劇都能被拍成偶像劇」。那麼事實當真如此嗎?
  • 怎麼拯救一個想殺女主的男主? 答案就在小破劇《親愛的義祁君》
    怎麼拯救一個想殺女主的男主? 答案就在小破劇《親愛的義祁君》時間:2020-05-29 14:1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怎麼拯救一個想殺女主的男主? 答案就在小破劇《親愛的義祁君》 劇荒的童鞋們都有福啦!
  • 《急診科醫生》神預言成真,疫情之後醫療劇會火嗎?
    這部3年前由張嘉譯、王珞丹等人主演的醫療劇中竟出現了「新型冠狀病毒」一詞,還演繹了與新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類似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持續發燒等,令不少網民感慨「劇集猶如預言,連細節都一樣」。醫療劇也因此再度翻紅,那麼近年來都上映過哪些醫療劇呢?這些年醫療劇都在講述什麼?醫療劇題材的價值在哪裡?
  • 疫情之下,聚焦低產的醫療劇,春天何時能到來?
    關注度的提高催生了系列影視作品的生產創作,醫療類紀錄片發展迅速,近年來有《人間世》《生門》《中國醫生》等多部高品質作品出現。相比之下,醫療劇的創作是落後的。 以【國產內地醫療劇】(不包含港臺劇)來劃定範圍,以國產劇年產量以及其他類型的電視劇產量比較,醫療劇從數量上來說不多,甚至稀缺。
  • 推劇|《非自然死亡》《黑色止血鉗》這6部高分醫療日劇你看過嗎
    喜歡日劇的朋友都知道,醫療劇在日劇中都屬於反應社會現實的題材,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6部醫療日劇,帶你感受又燃又感動的醫者。1、黑色止血鉗(豆瓣8.8分)這是18年的醫療劇了,講述了孤傲的外科醫生渡海徵司郎面對醫療界爭權奪利的狀況,以自己的方式與之展開鬥爭的故事。除了救人還有醫院中權力的鬥爭,豆瓣評分就飆到了8.8分。
  • 豆瓣7.2的國產醫療劇,這次進步了嗎?
    但一部劇到底好不好,還有一個,得看劇情。與以往的醫療劇不同,《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在醫院布景和醫務人員的打扮上都很卡哇伊,並且整體畫風也比較輕快活潑。開場。一群人圍繞在一起,地上一灘血,一位抱著孩子的媽媽在急切求救。這時,一個拉著行李箱的女人闖了進來。
  • 美國醫療劇一部火50年 場景略血腥真實性強
    《實習醫生格蕾》海報  隨著電視劇《心術》的熱播,醫療題材的電視劇又火了一把。  其實在中國,醫療劇並不是很多。  類型  結合多種劇集形式 路線獨特  在美國,醫療劇的體裁類型十分豐富。  為了能更好地吸引到觀眾,美國醫療劇集發展出了許多獨特的劇情路線,將醫療劇與傳統的愛情劇、溫情劇甚至是破案劇和情景喜劇結合起來。
  • 魔幻「精靈」拯救世界,TVB又出神展開驚悚大劇
    這不,就在熱播TVB港劇《使徒行者2》與《溏心風暴3》的接檔期間,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就推出了一部只有21集的神展開魔幻驚悚大劇---《降魔的》,需要看的鐵,可以加一下微的信公的號第九放映室就好。從海報上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與計程車有巨大關係的電視劇,而且海報上也已經把人物信息提供的比較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