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開篇讓人願意慢品,因為強情節、細緻國風、精練臺詞
拯救「倍速觀劇」,長篇連續劇或能做到
-本報首席記者王彥
不久前的中國網絡視聽論壇上發布了一則調查分析,數據顯示,超七成年輕人在視頻平臺追劇時會開啟「倍速」功能、「只看他/她」功能,甚至認為「看完預告等於追完一集」。怎麼省時怎麼看的追劇模式,直指當下國產劇注水的通病。
就在「倍速追劇」成為慣常之時,有部新劇一上線便有突圍可能。以周播方式的《鶴唳華亭》目前上線兩周更新了八集。各類評論中,有條大白話獲得網友高贊——「倒杯水的工夫,就看不懂了」。劇情跌宕、幾經反轉,就開局而言,強情節的劇本不僅贏回了觀眾對周播方式的耐性,還讓人重歸原速觀看。
「下一秒反轉」與類型化結合,為長劇留出「氣口」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周逵這樣解讀觀眾願意「慢品」的原因:「故事扣人心弦,沒有在『套路』中行走;臺詞和服化道都因為中國風的加持,而顯得凝練、精緻。」《鶴唳華亭》從同名網文改編而來,由楊文軍導演,原作者雪滿梁園編劇,羅晉、李一桐、黃志忠、張志堅、王勁松等主演。它圍繞男主人公蕭定權的成長,講述了一個主張清明理想的故事。前八集在優酷上線後,「高能反轉」是彈幕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有網友統計,僅三集就有大大小小十處伏筆,皆是後續劇情反轉的動力。
以郝蕾飾演的張尚服為例,從她撞破秘密,危機將近,到典禮上出意外,直至末了改口供,她的每一次登場都不按套路出牌。而且,小到她手裡的一支斷簪,抑或看似不經意敘舊的臺詞「那會兒您和這桌子差不多高」,都在後續劇情裡有用武之地。能令觀眾慢品,劇情步步生蓮,剪掉「邊角料」是一大原因。
與此同時,為了適配周播的節奏,編劇疊加了單元劇、懸疑劇等多重元素,用拍攝類型片的方式來消解長篇劇集的冗長感。前八集基本能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圍繞蕭定權的及冠禮展開,順勢交代了蕭定權父子三人的親疏關係、故事的基本戲劇矛盾;第二單元剖解科考舞弊案件,劇中的角色關係網漸漸張開,蕭定權師徒、蕭定棠翁婿兩相對峙外,另有貢生許昌平的真實身份昭然若揭,為傳遞第三單元更為細密的信息量打下鋪墊。將長劇切割,化繁為簡,如是手法與不少韓劇、美劇類似,在專家看來,「就像氣口或者句讀,為周播劇找到了合適的節奏」。
接二連三的「下一秒反轉」,在懸疑劇中其實很常見。導演楊文軍表示,故事並不僅僅追求緊張氣氛、明快的節奏,最終要落到人物的弧光。「漸漸地,觀眾會發現,蕭定權的還擊代表了善良的勝利,是正義、光明、智慧的勝利。」
這番主創談能從第七集盧尚書對蕭定權的教導中窺見一二。劇中,王勁松飾演蕭定權的恩師盧尚書,在勘破徒弟使用詐偽之術後,他痛陳赤子之心的可貴,「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對自己的傷害,更要提防的是,在同小人對抗時,自己對自己的傷害」。一番話,提點男主角「道與術孰輕孰重」的同時,也透露劇集的價值維度。
臺詞向文學取經,場景向國風靠攏,「老派」反而贏了觀眾心
《鶴唳華亭》的原著小說曾擁有頗高人氣,它被網友稱為「文學性」最強的網文之一。而且與一些網文喜愛堆砌辭藻卻不知所云不同,該小說裡的用詞用典,都儘可能有據可查。
影視化後,劇本沒有「去文學性」,頗為「大膽」地保留文雅又精練的文白臺詞。情理之內意料之外,近年來習慣古人張嘴就說時髦話的觀眾,反而喜歡新劇裡的「老派」做法。比如第三集的一幕就被不少人討論點讚。劇中,蕭定權向盧尚書請教書法,後者顧左右而言他,講起了三道家鄉菜:菰菜、純羹、鱸膾。蕭定權頓時了悟,恩師已起告老還鄉之意。這則典故出自西晉文學家張季鷹的「蓴鱸之思」。被普及了典故後,第八集再次出現同一意象,彈幕上一片「長知識了」。
如果說臺詞的含蓄之美,是這部歷史傳奇劇經得起慢品推敲的又一重理由,那麼借用服化道等一應細節來向國風靠攏,亦是這部劇面向歷史的打開方式。劇中的創作以宋代風貌為參照,觀眾能從一幀幀畫面裡的建築風格、人物著裝等捕捉到真切而豐滿的「歷史感」。周逵說,順著劇情,該劇貫穿的中國風可謂「移步易景」,包括建築之美、服飾之美、器物之美、辭賦之美、規制之美等都有涉及。審視一部劇的細節,小到服化道水平、禮儀適配度,已成為當下觀眾評判劇集的一道感性原則。以風雅的「表」開路,《鶴唳華亭》無疑贏下了第一手。
一部新劇剛開篇,整體評價為時尚早。往後的篇幅中,反轉太多是否反而成為劇集自身的「套路」,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線如何做到不喧賓奪主,男主角的演技能否在「哭戲」之外有更大的突破等,都是會左右劇集評分的關鍵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