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工作3年,換了6份工作,最短的幾份工才做了兩三個月。過年前,他辭掉了一份外貿公司的活,過完年還一直沒找到稱心的工作。」
紹興沈女士,昨天在電話裡向記者求助,她擔心兒子的心理有問題。
頻繁跳槽,是不是真和心理障礙有關係?
昨天,省立同德醫院心理科主任徐方忠說:頻繁跳槽的人,並不一定心理有問題,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會導致頻繁跳槽。
怎樣算得上頻繁跳槽?
徐方忠說,一般講,一個人多次出現在一個單位上班超不過一個兩個月的情況,就可以算是「頻繁跳槽」了。
他曾接觸過一個大學畢業生,因為社會適應障礙,一年換了8次工作。
兒子老是嫌工作苦工資低
沈女士:兒子讀中專時學的是汽車維修專業,畢業後,在汽車維修店做了不到3個月,就開始抱怨學徒工待遇太低,而要成為一個熟練工,要兩年時間。
他等不及,幹起了待遇相對比較好的油漆工,幹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意思,就辭了工作。我們又幫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在一家科技公司做集成電路測試,這份工作做了一年,但最終還是堅持要辭職,因為「工廠太沉悶和機械了,沒有發展前途」。
2009年6月,他又進了一家車床廠做統計工作,這難得坐辦公室的崗位,他做了不到半年,又主動要求調崗去工廠的磨床崗位。因為磨床崗位能有2000多元的工資。
可磨床崗位,他也做了兩個月,就又不得不轉崗了,因為他的技術不夠好,根本賺不到2000元那麼多。換了幾次崗,又只好辭職了。
去年9月,他決定做外貿了,覺得這份工作有前途,但他又不是外貿專業畢業的,又沒有經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公司做跟單,不僅沒有籤勞動合同,還經常拖欠工資,年前只好又辭了。
我曾經跟兒子說:你可能有心理問題,兒子卻嫌我說得太多。
很多孩子家裡養得太好了
曾有人一年換8份工作
心理專家徐方忠:總覺得自己目前的工作不如意,缺乏必要的滿足感,當前的工作引起自己內心焦慮或抑鬱情緒,像他這樣,人際關係會比較膚淺。
沈女士的兒子就存在這樣的心理,這也是目前頻繁跳槽的畢業生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問題。
2009年,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到我這裡求醫,因為一年內換了8份工作,換到整個人的情緒都非常低落,需要靠藥物幫助來解決。
「這個大學生學的是計算機編程的專業,畢業後,就進了信息公司做編程工作,但因為是新人,一開始都是做些輔助的工作,這與他的預期落差很大,他覺得自己不被重視,總是被壓迫,重要的工作都不交給他,而同事們總是讓他幹活……於是,幹一兩個月就幹不下去了。」
當時,這個男生先後換了8家IT公司,工作地點還都在杭州文三路上,情況都一樣。
後來,這個男生一邊吃藥物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邊接受心理治療,堅持了半年,才慢慢改變了自我認知,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定位。
有一個建議可以說給家長們聽聽,那就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學會自己對自己負責。
現在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家裡養得太好了,不缺錢,所以才會對自身工作的定位不準確,所以,家人可以試著從改變家庭環境做起。
比如,即使他現在沒有工作,也要讓他交夥食費,不要給他錢買衣服什麼的,從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開始培養他的責任心,甚至可以讓他一個人住到外面去。
工作過分細緻認真的人也要注意
徐方忠說,除了社會適應障礙外,強迫症和人格障礙等,也是導致頻繁跳槽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強迫症的人,工作時會表現得過分細緻認真,別人可能用半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他卻要花幾小時甚至半天來完成,於是自我感覺到工作壓力很大,無法勝任工作,不得不辭職。
而有人格障礙的人,就是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無法按照崗位的要求來做,喜歡自行其事,周圍的人往往很難理解他的意思,而他本人也會有痛苦感。
這兩種心理問題,在幹預上,不同於社會適應障礙,首先需要針對其障礙進行心理治療,幹預的時間相對較長久,還需要配合藥物。
(通訊員馬可遠記者郭婧)
據都市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