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姚駿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

2020-12-13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姚駿研究組在《自然》在線發表論文

報告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研究人類躁狂抑鬱症發病機制新進展

清華大學新聞網10月30日電(通訊員 朱 梅)10月2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研究組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題為「躁狂抑鬱症病人的超興奮神經元對鋰處理的選擇性反應」(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lithium in hyperexcitable neurons from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的研究論文,報告了在基於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的人類躁狂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雙極性躁狂抑鬱症(Bipolar Disorder, BD)、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複雜的神經心理疾病嚴重威脅全人類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諸多不良影響。尤其是BD病人,其臨床症狀表現為躁狂與抑鬱這兩種極端相反的情緒間歇發生,針對BD的特異性臨床藥物的開發研究長期以來也進展緩慢,構建一個精確強大的BD疾病模型並進行致病機制的研究是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任務。

姚駿研究組與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的弗雷德·蓋奇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約翰·凱爾索研究組共同合作,利用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技術在躁狂型BD病人的成纖維細胞中過表達四個重編程因子以獲得攜帶躁狂症遺傳信息的的誘導多能幹細胞,並進一步將這類幹細胞定向分化為大腦海馬區dentate gyrus顆粒神經元。透過RNA-seq基因表達譜深度分析,並結合線粒體功能檢測、電生理學分析以及鈣螢光成像實驗,姚駿研究組發現躁狂症神經元線粒體功能顯著亢進,並且具有超興奮(Hyperexcitability)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徵,亢進的線粒體代謝為神經元的超興奮提供了必需的能量。

圖為躁狂病人iPSC分化的神經元具有超興奮特徵:a. 從幹細胞到海馬dentate gyrus顆粒神經元的分化途徑。b. 處於不同分化階段的細胞的免疫螢光分析。c. 神經電生理學分析發現病人的神經元的動作電位發放頻率顯著高於正常人神經元。

臨床上,鋰鹽被廣泛地用來治療躁狂病人,但是只有不到一半的躁狂病人服用鋰鹽後病情會有顯著改善。為了進一步確定超興奮是否是BD在細胞水平上的缺陷表型,姚駿研究組利用鋰鹽的這一特性,將參與研究的BD病例分為對鋰鹽有反應組和無反應組,並將這兩組不同的神經元進行多重比較。結果顯示,用鋰鹽處理臨床上對鋰有反應的病人的神經元,細胞興奮性和線粒體功能會得到顯著改善;然而對於臨床上對鋰無反應的病人的神經元,鋰鹽處理則作用甚微。這些差異從兩組細胞在藥物處理後的RNA-seq基因表達分析中得到了完全的驗證。因此,躁狂病人的iPSC分化產生的海馬神經元的超興奮性與該病的臨床症狀具有特殊相關性。

在針對雙極性躁鬱症的研究中,姚駿研究組使用細胞興奮性和鋰鹽反應性作為兩條指標,不但闡明了神經元超興奮是躁狂症在細胞水平上的缺陷表型,而且發現了在BD神經元中PKA/PKC和線粒體相關基因與細胞興奮性之間有相互關聯的改變,意味著這些通路可能參與導致神經系統超興奮。多年以來,忽視BD病人對鋰鹽的不同反應導致了臨床上重複地使用試錯法來尋找理想的藥物。發現BD病人對鋰鹽的特異反應性,不僅可以有益於發展新的治療方法,也會有益於發展DNA或其它的生物標記預測物,這些都可以促進臨床疾病治療,有助於開發更具特異性的精神疾病治療藥物。該研究在深入理解BD的發病機理、增強臨床診斷和開發新療法方面邁出了神經科學領域內重要的第一步。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研究員、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弗雷德·蓋奇教授以及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約翰·凱爾索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姚駿研究組訪問教授吉拉姆·默特恩斯博士和CLS項目博士生王秋文為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博士後鄭毅、PTN項目博士生楊博,以及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米雙利研究組也對此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5526.html

 

供稿:生命學院   學生編輯:文 傑

 

相關焦點

  • 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姚駿獲得「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2020年12月19日,第十四屆「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舉行「雲」頒獎,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PI姚駿獲獎。01姚駿研究組在《PNAS》發表合作論文報導雙相情感障礙發病機理的研究進展2020年2月10日,《PNAS》以Latest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了由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姚駿課題組和美國Salk Institute的Fred Gage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Synaptotagmin-7 is a
  •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
    清華大學楊茂君研究組Cell Res發現金屬離子攝取機制來源:生物通 2013-12-27  2013年12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自然》系列雜誌《Cell Research》上在線發表了學術論文「Planar substrate binding
  •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
    清華頡偉組和同濟高紹榮組在《自然》發表「背靠背」論文,揭示早期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圖景——附哈佛大學張毅教授課題組陸發隆博士特別評論文:賈小方、BioArt   點評:陸發隆(哈佛大學)隨著表觀遺傳學的生化方面的機制研究得日益透徹
  • 楊茂君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
    楊茂君課題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一種ABC胺基酸轉運蛋白的底物選擇性機制清華新聞網4月7日電 4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名為《結構生物學揭示ABC胺基酸轉運蛋白的底物選擇性機制》(
  • 今年,清華大學已在CNS上發表17篇論文,「冷凍電鏡」立大功,牛!
    具體的17篇文章,iNature進行了系統介紹:【1】2019年1月1日,施一公研究組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的研究論文,該論文報告人類γ-分泌酶與Notch片段的複合物的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表論文報導剪接體組裝過程重要複合物U4/...
    北京時間1月8日凌晨,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再髮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為《U4/U6.U5 三小核核糖核蛋白複合物3.8埃的結構:對剪接體組裝及催化的理解》(The 3.8 A Structure of the U4/U6.U5 tri-snRNP: Insights into
  •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
    清華楊茂君研究組於線粒體呼吸鏈研究領域再次取得突破清華新聞網8月25日電 8月2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茂君研究組在《細胞》(Cell)雜誌在線發表《人源線粒體呼吸鏈超超級複合物I2III2IV2的結構》(Architecture of Human Mitochondrial Respiratory Megacomplex I2III2IV2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主要從事大腦皮層發育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神經元多樣性產生的分子細胞機制,以及在進化過程中神經元多樣性和其產生機制在不同物種間的保守性和特異性。同時,我們也開展發育性腦疾病的分子病理機制與幹預機制的研究。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氣候-水-能源研究組招聘章作者助理
    - 國內外合作聯絡; - 科研成果宣傳報導; - 收集整理基礎數據和文獻資料; - 完成研究組安排的其他任務。章作者助理還被鼓勵和支持發表與本章內容相關的研究和/或政策出版物。 3、如以非事業編制科研助理身份聘任,執行清華大學和地球系統科學系非事業編制人員人事管理的有關規定,籤署清華大學非事業編制聘用合同,依法享受「五險一金」。試用期 3 個月。
  •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不僅僅是解決論文發表快的問題
    科技論文在「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第一時間向公布、免費發表、免費查閱,論文作者獲得其科研成果的首先發現權。同時,這個平臺還有很多邊際效應,第一,網絡發表速度非常快,傳統期刊發表論文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在這個網絡平臺上只要論文投過來,經過形式審查,一般一個星期內就可以發表。新的科技成果能夠提前一年交流,對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價值無可估量。
  • 名師出高徒:2019年,施一公、顏寧、柴繼傑等在CNS上發表12篇論文
    【2】2019年7月5日,原清華大學顏寧(清華大學第一單位)等人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odulation of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2 by calmodul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導了RyR2的8個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結構,它們共同揭示了不同形式CaM的分子識別特徵,並提供了對CaM對RyR2通道門控的調節的見解
  • 國內自然語言處理(NLP)研究組
    中科院軟體所中文信息處理實驗室www.icip.org.cn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歡迎來到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nlp.csai.tsinghua.edu.cn>清華大學交互式人工智慧(CoAI)課題組清華大學人工智慧coai.cs.tsinghua.edu.cn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klcl.pku.edu.cn
  • 西安交大又一論文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
    2012年1月4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博士生田琳的論文「非晶態金屬的彈塑性極限研究」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3/n1/full/ncomms1619.html。該論文利用北京工業大學韓曉東教授提供的樣品,在單智偉博士等人的指導下完成的。
  •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清華戚益軍研究組在擬南芥長非編RNA系統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3日電 11月29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生物學研究中心戚益軍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題為「擬南芥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鑑定揭示反義RNA調控MAF4基因」(Global
  • 清華醫學院洪波研究組發文揭示語言聲調的大腦處理機制
    清華醫學院洪波研究組發文揭示語言聲調的大腦處理機制清華新聞網11月1日電 10月31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漢語聲調類別處理的大腦皮層協作網絡》(Cooperative cortical network for categorical processing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每期發表文章數量都很少,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儘管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月左右,中國科學家已經發表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非常強勁。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田豐教授在《自然-地球科學》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田豐教授在《自然-地球科學》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揭示太陽類型恆星才是搜尋宜居行星的最佳目標  清華新聞網2月17日電 最近,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田豐教授研究發現含水量接近地球的類地行星存在於紅矮星宜居帶內的概率極低
  • 施一公研究組再發重磅論文 揭示剪接體組裝及激活機制
    【財新網】(記者 於達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研究組近期於《科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可望為一項諾獎級成果再添砝碼。這篇題為《完全組裝的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前結構》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被激活前階段的兩個完全組裝的剪接體結構——預催化剪接體前體和預催化剪接體,被認為是剪接體組裝機理與結構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upling between GPCRs and the Gi/o family 」的研究成果。
  •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
    清華生命學院楊茂君研究組首次報導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清華新聞網9月27日電 9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楊茂君教授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呼吸體結構》(The architecture of the mammalian respirasome)的研究長文(Article)(1),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