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運城新絳的「絳州澄泥硯」
在北京地鐵的16個站點集中亮相
向首都人民展示了山西非遺技藝的恆久魅力
用一塊土代表山西?代表山西非遺的高水準?
對!
絳州澄泥硯,材料取自汾河的土
但是,能被譽為「山西三寶」之一
絕非一般
孕育了澄泥硯的運城新絳
這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是一個真的文旅寶藏
讓運城文旅小編帶著你
逛運城新絳
品非遺文化
絳州澄泥硯展示現場(資料圖片)
一方硯臺承載中華文化精神
絳州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是運城市新絳縣特色傳統手工藝術珍品
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黃河文明的藝術結晶
新絳縣素產筆、墨、紙、硯文房用具,其中尤以澄泥硯最為著名。其以製作工藝獨特稱著於世。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齊名,躋身中國四大名硯,史稱「三石一陶」。
「絳人囊泥汾水中,陶為硯水不涸。」
澄泥硯取絳州汾河泥做原料,經特殊焙燒工藝製成,造就了其堅韌耐磨,不傷筆,不損毫的特點。乾隆皇帝就曾讚譽:「撫如石,呵生津」。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
現在澄泥硯已發展出近百種造型,種類繁多,收藏價值極高!想像一下,將一方刻有山西文化的硯臺放在書案上,這種記憶可能是永久留存的。
運城市新絳縣
古稱絳州
傳統手工業發達
素有「七十二行城」的美譽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多
擁有著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硯臺非遺文化主題園
諸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向世人展示著它們的魅力
「
絳州剔犀,也稱「雲雕」。是一種漆器髹飾工藝。雕漆始於唐代,剔犀定型於宋代。絳州剔犀製作工序繁雜、技藝要求嚴格,一般產品需塗飾80道左右,『百裡千刀一斤漆』的說法一點兒都不誇張,沒有絲毫取巧之處,在漆器工藝中獨樹一幟,堪稱「中國一絕」。絳州剔犀造型古樸,不失典雅,古香中蘊含華貴,置放越久,雲紋色彩越發古色古香,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
「
絳州木版年畫,是運城市的傳統民俗工藝品,被稱為「木板上的年畫」。絳州木版年畫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它生長於民間,紮根於農村,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彩,套印出最豐富的的內容,是絳州勞動人民們對自然和生活的樸素認知及在藝術上的升華,是中國美術史上的瑰寶。
」
「
一物一世界,一石一匠心。新絳石雕,是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製作過程十分考究複雜,將一塊石重複做鑿、磨、勾勒,每刀精確到毫米,利用深浮雕、圓雕、鏤空雕,以及各式如意花紋,不僅起到了裝飾的作用,更賦予建築一種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晉西南一帶,新絳石雕因其技藝精湛、精雕細鏤、意境豐富,被人們廣為讚賞。隨著建築的發展、石雕成為中國古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
絳州刻瓷是運城市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運用特製的刀具在燒制好的瓷器表面上進行雕刻的傳統手工技藝。有人形象地將其比作「瓷器上的刺繡」。它是集書法、繪畫、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的傳統藝術,雕刻出再現生活、栩栩如生的作品。
」
「
絳州鼓樂,流行於運城市新絳縣的傳統音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地」、聞聲十裡」之譽。演奏起來宏厚博大,氣勢磅礴恢宏,聲韻鏗鏘,粗獷豪放而有力度。據《新絳縣誌》載:「每逢賽社之期,必演劇數日,扮演各種故事,如鑼鼓等等。」2006年,山西省新絳縣申報的絳州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擁有如此多的非遺項目
新絳的歷史之厚重可見一斑
跟著運城文旅小編去看看
新絳縣的那些名勝古蹟吧
……
○運城市新絳縣絳守居園池景區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城正平街42號
新絳縣絳守居園池,系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北方現存最古老而唯一的隋代州府園林。位於新絳縣城正平街42號,百姓俗稱花園。1965年5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公園。
園內包括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整個花園以子午梁為分界,分為東西兩園。唐長慶三年(823年)絳州刺史樊宗師曾作《絳守居園池記》。岑參、歐陽修、梅堯臣、範仲淹等文人都留有詩篇。1960年考古學家在《人民日報》發表《撥開澀霧看園池》一文,引起國內外人士重視。日本的《古代造園史》也將其收入其中。
○運城市新絳縣龍興寺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龍興鎮四府街社區
新絳縣龍興寺,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位於新絳縣龍興鎮四府街社區,龍興路北端高阜上。坐北向南,南北長128.6米,東西寬37.4米,佔地面積4809.64平方米。該寺始建於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鹹享元年(公元670),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於此,改寺為宮,後僧人佔據,恢復龍興寺之名。
龍興塔是絳州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新絳龍興寺內。據記載此塔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原高八層,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因年外塔圮,重修時包鑲外皮,增高為十三層,塔呈八角形,通高43.7米。此塔為古城的獨特標誌,故亦稱「絳州寶塔」。
○運城市新絳縣清濂洞自然風景保護區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澤掌鎮喬溝頭村
清濂洞自然風景保護區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喬溝頭村第9居民組(黃土坡)北3千米處的姑射山東南面半山腰。分布面積4400餘平方米,創建於唐。天然石洞,洞內設主、次神壇,主神壇為仰覆蓮花座。洞內現留有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會聖龕記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清濂洞碑記」,殘存金大定壁畫2平方米。據碑文記載,該處為文中子讀書處。
看完美景怎會少得了美食呢
秋冬季節來到新絳縣
不吃上一碗地道的羊雜爛
那真是對不起自己的胃
熱乎乎的一碗羊雜爛下去
所有的寒冷瞬間被驅散
新絳羊雜爛
「
「太原頭腦西安泡,新絳羊湯也蠻好」。賣羊雜爛在新絳被稱為擺雜爛鍋子的。與運城地區其它地方的羊湯、羊雜割不同,雖然同樣是用羊雜做成,但不放豆腐、粉條。一口大黑色沙鍋擺在爐子上,一鍋雪白的融化了羊腦子的骨頭湯,裡面翻滾著薄薄的羊頭肉,擇骨肉,心肝肺腎;切成細絲的大腸,羊肚,再放上幾塊四四方方的血豆腐,還有指節般長短一咬就流油的油腸。羊湯的香味充斥著街道,勾引著來來往往的行人。
」
新絳火鍋
「
如果還嫌不夠熱乎,那就來一份正宗的新絳木炭銅火鍋。在新絳又稱為「火碗」。採用極具特色的銅鍋為器皿,以木炭為燃料,用老一輩熬製的老湯為湯料,放入提前烹製熟的豬肉和科學搭配的蔬菜,待鍋中汩汩地冒著氣泡,香味也隨之鑽入鼻子,忍不住夾一口放進嘴裡,肉和菜混合的香味直衝腦門,真真是回味悠長!
」
新絳鍋盔
「
新絳鍋盔色澤金黃,外焦內脆,最好是買剛出爐的,一口咬下去酥的掉渣,如果咬到餅子中間的芝麻,那真是今日份小確幸呀!
」
新絳扣碗
「
絳州扣碗是一道晉南古絳州的小吃名菜,屬於當地飲食的代表菜品,是絳州百姓最家常美味的家居菜品,特點就是香酥、嫩滑、爽口。
」
新絳豬卷子
「
豬卷子唯絳州獨有,始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以精選新鮮肝、心、肺、腸為材,經過反覆清洗、浸泡,用長條豬腸細緻纏裹,製成圓柱形肉團,經高溫滅菌、陳年老湯烹製而成。食用時或切片、切塊涼拌,或切塊熱炒,或切丁配以豆腐、菠菜燴湯,色正味美,香噴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