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抱孩子的問題上,民間和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爭議。很多人認為,孩子哭不壞,不必一哭就抱,甚至認為少抱的孩子更容易「自立」。於是,很多的媽媽揪心的看著、聽著孩子哭而不敢伸手去抱,這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是嚴重的心理傷害。現代兒童專家認為,讓孩子身心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該從小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戀、父子依戀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這對其日後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擁抱是媽媽釋放母愛的一個不可替代的載體,也是寶寶感受美妙世界,沐浴媽媽的愛,獲得心智成長的需要。此外,國外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擁抱還能促進人體的免疫系統完善,降低血壓、心率,緩解人的緊張情緒,無論是對媽媽還是寶寶,擁抱的積極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怎樣擁抱才科學合理呢?
抱孩子的好處
抱孩子,特別是抱著那些不會主動運動的嬰兒,是一件讓母子愉悅的事情。
(1)對孩子來講,抱起來比單調的躺著有意思多了。他可以看到、聽到更多事物。寶寶躺在媽媽溫暖的懷抱中,聞著媽媽的味道,聽著媽媽的心跳聲,如果還吃著奶,豈不是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空間位置等方面都獲得了豐富的、良好的刺激!這些感知覺刺激傳遞到大腦,是有利於兒童早期腦發育的。
(2)如果孩子躺著時哭鬧,抱起很快就不哭了,哄一會就能入睡,再放下不再哭鬧。那麼可以推斷孩子開始時的哭鬧,多半是由於腸道內積氣造成腹部不適而引起的。當抱起孩子後,憋在腸道內的積氣改變了位置,不適感也就隨之消失了。
(3)有時孩子要抱著是為了調適情緒,那麼抱著孩子到戶外走走就顯得尤為重要。只要抱孩子能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高興,那麼你就不妨多抱抱你的寶寶,這對母子都是有利的。對媽媽而言,多抱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有利於提高做母親的敏感性。換言之,就是在做母親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做母親。
抱孩子的方式
1,第一時間擁抱寶寶 寶寶誕生2個小時之內,需要感受媽媽溫柔的擁抱和愛撫,肌膚相親,就是母子建立終身依戀關係的第一步。媽媽把寶寶抱在懷裡,讓他能聽到媽媽心臟的跳動,聞到媽媽的體味,並伴以媽媽對寶寶親切的呼喚,足以讓寶寶感到安全和放鬆。
2,親密支撐寶寶的頭 新生兒的小脖子並不是生下來就能豎起來的,媽媽在抱寶寶時,一定要讓他的頭有所依靠。輕輕地把小腦袋放入肘窩裡,小臂及手託住孩子的背和腰,用另一隻手掌託起小屁股,呈橫抱或斜抱的姿勢,使他的腰部和頸部在一個平面上。
3,豎抱只能短時所為 寶寶越小,豎著抱的時間要越短。方法是一隻手託住他的臀部和腰背,另一隻手託住嬰兒的頭頸部或讓他依附在媽媽的肩膀上,最初控制在兩三分鐘,否則寶寶會不堪重負的。
4,別搖晃柔弱小寶寶 小寶寶頭部的髓磷脂還不能勝任保護大腦的工作,抱著寶寶用力搖晃會造成其頭部毛細血管破裂,甚至死亡。所以即使搖寶寶也應十分溫柔。
很多爸爸媽媽擔心,多抱孩子會養成「抱癖」,真是這樣的嗎?不然,孩子天生氣質不一。有一類不愛哭的孩子,怎麼抱他也不會形成「抱癖」;另有一類愛哭的孩子,總要人抱,一旦放下就大哭不止,抱著、走著、掂著、搖著,好不容易不哭了,往床上輕輕一放,立馬又哭鬧不止,緊接著又一輪抱、走、掂、搖……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有「抱癖」的孩子。
抱寶寶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