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網融合、雲網協同、網絡雲、雲網絡、雲邊一體……隨著網絡與雲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產業生態鏈上的重要玩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各自的雲網發展規劃,以求佔據產業先機。
以三大運營商為例,中國電信發布了雲網融合戰略和雲網融合白皮書,提出「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雲動、雲網一體」。中國移動表示,正在大力推動網絡雲化部署,NFV網絡雲伺服器規模已達6萬臺。中國聯通也提出了雲網一體化戰略,並構建了雲聯網系統。
如果說運營商是由網及雲,那麼雲服務商就是從雲到網,兩者之間更深入地連接、協同。作為雲計算行業領頭羊,阿里雲可謂典型代表,在雲網絡領域已經探索10年之久。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雲網絡峰會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研究員、網絡產品負責人祝順民首次提出了「雲網絡3.0」的概念。
如何理解雲網絡?
在會上,祝順民指出,雲網絡是雲和網相互融合的產物,網絡因雲的出現而發生變化,具備了雲的特徵,未來的網絡都會變成雲網絡。
一方面,雲網絡是雲計算驅動下產生的。隨著雲計算應用深化,為了滿足雲計算用戶對安全隔離、自助管理、混合雲、多地域部署、訪問控制等能力的要求,網絡層面必須要有所作為。基於這樣的出發點,阿里雲十年前開始探索雲網絡,並逐漸意識到網絡流量最終為應用服務,越來越多的流量、連接上雲,雲網絡將以云為中心。
另一方面,網絡本身也要雲化。用戶業務全面上雲,已經難以通過自行搭建網絡支撐,而是需要一張雲化的網絡,包括數據中心網絡、廣域網絡和上雲連接的網絡。「這張雲網絡要具備四個特徵:自助、易用、按需、彈性。」祝順民介紹。
自助,即用戶可通過控制臺甚至API自行規劃管理網絡,無需通過服務商;易用是屏蔽底層網絡的複雜度,用戶無需變成網絡工程師也可以管理好。按需是根據需求開通,例如用戶可以今天需要6萬個虛擬機,明天變成10萬個,甚至是按量付費。彈性是指帶寬的彈性、網元功能的彈性、網元規格的彈性,能夠滿足用戶的突發需求。
「雲的需求讓網絡出現改變、雲化。此前雲發展的更快,近兩年網絡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讓業界看到了雲與網走向融合的大趨勢。」祝順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雲網絡3.0:瞄準萬物互聯
既然是雲網絡3.0,那就有1.0和2.0。祝順民講述,阿里雲早在2009年就開始探索雲數據中心網絡,以解決隨著用戶規模飆升帶來的數據中心網絡規模、易用性和彈性等方面的挑戰,其主要目標是解決「多租戶隔離」。在這個階段,網絡層的功能慢慢遷移到了雲端。
從2016年開始是雲網絡2.0階段,主要目標是將廣域網絡雲化,即阿里雲數據中心互通的廣域網雲化,以幫助用戶的廣域部署、多雲部署。用戶在多個地域之間部署的阿里雲服務,能夠一分鐘開通,且用戶不需要網絡專業知識。
從2020年開始,雲網絡進入3.0階段。未來的網絡將走向邊緣化、分布式化,一定是應用先邊緣化、分布式化。5G也開啟了規模部署,未來規模會越來越大,萬物互聯深入人心。雲網絡的主要目標,是構建應用、雲、邊一體的網絡。
基於這一理解,阿里雲在「飛天」雲計算系統旗下,已經構築了「洛神」雲網絡平臺,成為其內核的核心組件和系統服務。阿里雲智能事業群資深產品專家吳天議表示,對雲網絡產品,阿里雲採取了自研的方式,能更好適應雲網絡架構調整,設備形態向專用硬體演進的分布式形態,並滿足快速迭代的客戶需求。「基於自研,我們也能更好地與運營商協同提供雲服務。」
與運營商合作將加深
隨著阿里雲深入打造雲網絡體系,構建完整的飛天雲計算系統,與運營商走向雲網融合,將出現怎樣的互動?接受採訪時,祝順民、吳天議均強調,阿里雲與運營商並非競爭關係,合作程度會進一步加深。
祝順民表示,首先,隨著雲網絡演進,用戶更多的業務上雲,將需要更大的帶寬能力,促進了運營商的流量業務發展;其次,建設跨地域的混合雲網絡,意味著企業需要更多上雲的通道,需要運營商提供的專線和鏈路能力。「而到了雲網絡3.0,雲、邊、端拉通的底層基礎設施,都是由運營商構建,對運營商的連接能力產生了更多需求。」
吳天議則表示,運營商主要為用戶提供傳輸的鏈路,連接的通道,和用戶之間多雲的連接,阿里雲在做的,則是雲網絡本身的能力提升,支撐用戶快速上雲、快速部署應用,且構築了雲網絡應用生態,與運營商相互協同。與此同時,企業逐漸將業務從數據中心遷移到雲,將會導致運營商的組網架構發生變化,支撐更多的新業務。這是運營商推進雲網融合的大邏輯。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更強大的雲網絡,超大規模、超強彈性、超高性能,超級簡單易用性;融合雲、管、邊、端,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快捷的應用。」祝順民指出,雲網絡將以數據中心、廣域網雲化為基礎,進軍雲原生、邊緣、園區、IoT等更多的新領域。
【來源:C114通信網】【作者: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