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財富幻覺
近幾年,我國中產迅速崛起,大多數中產都是各行各業的精英,在一二線城市紮根立足, 有房、有車、有存款,有著不錯的經濟收入和生活品質。
而實際上,中國的中產財富都被綁在房子上,看似財富殷實,實則終究是「紙上富貴」、不堪一擊。明明手握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產,過著有車有房的日子,中產們卻焦慮萬分,不敢生病,不敢休息,不敢辭職。
我們曾在《看似財富殷實,實則不堪一擊,存量經濟與內卷博弈下的中產返貧之路》一文中提到,中產家庭還面臨著房貸、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四座「大山」。房貸擠壓了中產的消費和儲蓄空間,更掏空了6個錢包和未來二三十年的現金流,扭曲的教育軍備賽,不僅是一場偏離軌道的「賭局」,更是一場階層保衛戰。一人生病,全家返貧,不可預估的醫療費用將成為壓倒中產家庭最後一根稻草。養老,更是場曠日持久、彈盡糧絕的硬仗!
中產光鮮亮麗的背後,是一場盛大的財富幻覺。脆弱的家庭負債表岌岌可危,面對風險毫無抵抗之力,一旦遭遇現金流斷裂,手中的財富就會化為泡影。焦慮於階層地位的城市中產,一旦面臨經濟增速停滯,階層的固化甚至下滑,將從焦慮變為現實。
中產返貧是必然規律
一切建立在虛無之上的東西都不會長久,真正的財富是能夠持續帶來現金流的資產。
根據凱文.費雪的「貨幣幻覺」理論,即人們往往只從名義價值的角度去度量手中持有的貨幣,卻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對名義價值的侵蝕,比如工資漲一倍而物價漲兩倍,實際工資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減半。
如果把資產價格納入通脹考慮,經物價修正後的真實收入水平,或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同時,絕大多數居民財富的背後,是巨量的債務和高企的槓桿。資產膨脹帶來的財富擴張,被樓市泡沫和通脹裹挾,共同製造出一種財富幻覺假象。
社會分層研究專家、清華教授李強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的中產階層中,超過七成屬於接近下層的邊緣層。也就是說,超過七成的中產,隨時都有滑落至底層的危險。
看似殷實的中產,實則活在財富假象的「空中樓閣」中,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健康危機,很容易就從原本階層滑落。
由於中產階級本身背負了大量債務,且現金流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所以,一旦現金流中斷,很容易就會掉出中產階級隊伍,中產的財務結構決定了中產返貧將是必然規律。
中產返貧的幾個扎心真相
1、中產收入陷阱
根據美國經濟學者Amelia Josephson的統計,一般人在45歲時邁入收入水平的巔峰,而後的收入水平便趨於下降,「收入天花板」真切存在。而代表著「美國夢」的中產,正在經歷收入坍塌、階層滑落的現實。
1947~2011年平均每小時和每周工資變化趨勢
1959~2011年所有全職全年受僱者的年收入中位數
1947年-1973年,中產階級的收入穩步上升,從1959年-1973年,14年漲幅為22%;此後1973年-2011年這三十年,以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美元為單位,中產收入反而大幅下降,然後常年維持在低位:中產年收入中位數下降了8.2%,實際收入從1973年的45748美元降到了2011年的42000美元。
70年代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技術性變革,美國製造業大幅萎縮,國內的就業崗位開始急劇減少。美國中產收入停滯不前,中產階級處境每況日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逐步塌陷。美國引以為豪的「橄欖型」社會一去不復返,再也難以回到父輩時期的繁榮。
中產階級的滑落與消失,都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曾經歷過的。可以預知的是,我國也難逃中產消亡之路。
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與日俱增,告別了過去GDP高歌猛進的增量經濟時代,進入了一個新的存量經濟模式。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開始進入下行通道,2016年僅比2015年增長了5.74%,遠遠低於2000~2016年的平均增速12.7%。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物價水平的提高,中產的收入增長或遠遠落後前20年,甚至相當一部分人的工資增速跑輸通脹。「收入原地踏步,物價卻坐上了火箭。」辛辛苦苦30年,工資連通脹都沒跑贏,或在未來成為現實。
2、教育改變階級的機制正在失靈
教育軍備競賽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鄙視鏈到入學「順位優先級」,20萬一年的國際幼兒園,「月薪3萬撐不起一個暑假」,各種課外班補習班,動輒上百萬的教育支出...... 「雞娃」家長們削尖了腦袋擠進稀缺教育資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自己的孩子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過自己當年的階層與成就。
教育焦慮背後,是一場階層保衛戰。中產家長有兩個願望: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辛苦,同時保住現有的階層和財富。
精英教育要求每個人都成為「人上人」,激烈的內卷並沒有帶來教育的真正進步,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與精神的內耗。
內卷並不是中國的專利,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10~2020年間總計有1600萬大學生,但僅有856.2萬個工作崗位空缺。1600萬大學生,競爭856萬個工作崗位,剩下700多萬大學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命運。並且「學歷冗餘」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高學歷不對就業穩定的保障作用下降,大學學歷與高中學歷失業率的差距不斷縮小,教育改變階級的機制正在失靈。
在中產教育焦慮背後殘酷事實是,大部分孩子長大以後都很難超越自己父母所在的階層,孩子不如自己優秀、孩子收入不如父母將是大概率事件。
中產階級上升的通道極其狹窄,只有極少部分的人能夠上移到富人階層,很大部分的人重返貧窮階層,而在留在中產階層的人,也面臨著階級滑落的危險,始終不能安穩。
數據來源:美國皮尤研究中心
上升通道極其狹窄,下滑通道卻暢通無阻。而學區房、課外班補習班、外教、留學……,中產在重壓和焦慮下,不惜傾盡所有為教育慷慨解囊,成為一波一波商家眼中最肥沃的韭菜。
3、養老靠國家,靠子女的時代已經過去
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的加劇,養老正在成為我們躲不過的危機。
曾何幾時,「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是我國的核心養老模式,而眼下,養老靠國國家、靠政府正在變得不現實。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養老金將在2028年首次出現當期結餘赤字,養老金累計結餘2035年耗盡。
當前我國社保形勢已非常嚴峻,高度依賴財政補貼,養老金缺口十分突出。到我們真正要退休的時候,可能已經領不到足額的養老金,現在交的保險並不能保證我們退休後的養老金。
同時,在少子化危機下,養兒防老也在逐漸失效。一對夫妻至少要供養4個老人、1個子女,每個月都入不敷出,生活成本與房價高企壓縮了養老空間。
老來失能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因老致貧」將家庭拖入深淵。中國式的養老最後拖累成兩代人的雙雙破產、彈盡糧絕,最終「家庭的溫情,最終都毀在缺錢上」。
無論什麼關係,受制於人,從手心朝上開始。而養老靠國家、靠子女的時代已經過去,「終生自立」、靠自己養老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途徑。
如何保衛我們的財富
對於中產來說,如何才能避免在財富晉級的路上掉隊,保衛我們辛苦賺來的財富?
過去幾十年,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根源就在於資產配置,在寬鬆貨幣政策和低利率環境下,誰擁有金融資產,誰就受益。中產的財富結構過度集中在房產上,且槓桿和負債率過高,擠佔了資產配置與財富升值的空間。富有群體因為投資分散、有很多金融資產,其收入增長速度秒殺只擁有現金的中產和窮人。
財富管理,是一輩子的事情。合理的財務規劃能夠幫助我們避免「老鼠賽跑的陷阱」、實現財富的平穩增長。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一個家庭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中產家庭財務最大的癥結在於收入單一,一旦停止工作,現金流不就就會中斷。因此,開闢多種收入來源和睡後收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同時還要避免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避免掉入消費陷阱。
中產返貧的主要途徑集中於因病致貧、失業、創業、投資失敗與老後破產,合理配置必要的險種也是中產財富的「穩定器」。同時,還要找到穩定的現金流為家庭資產的升值保駕護航。
終身增額壽險被稱為「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可以實現鎖定利率、強制儲蓄、潛在教育金、養老金準備和現金流轉換等功能。
同時,終身增額壽險是剛性兌付的,哪怕公司倒閉了,還有保險保障基金、再保險等兜底。
年金險是目前金融界公認的最持續、最穩健、最安全的「長期穩定現金流」,始終會讓你有確定的錢去抵抗不確定的風險。
除此之外,增額終身壽還可以資產進行保全、債務隔離與財富傳承。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單獨擁有自己的財富,而不希望自己辛苦打拼而來的財富被孩子未來的「另一半」收割。增額終身壽可以確定財富不受婚變和糾紛的影響,將未來的「不確定性」變成了一定。
增額終身壽財產傳承是免稅的,可以精準、安全地把錢交接到指定繼承人的手上,就算父母生意破產或者欠下高額債務,受益人也不需要用這筆錢來還債,孩子的養育金和教育金依舊可以得到保障。
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分散配置金融資產。經濟風險來臨時,最受傷的往往是中產階級,窮人早已被財富浪潮無情拋棄,而富人不僅不會受到波及,財富反而還會繼續增加。如果錢不能流向我們的口袋,那我們就要流向財富聚集的地方。中產註定無法擺脫財富焦慮,未雨綢繆、做好家庭財務安排才能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