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心急不得,先把功夫花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什麼心智水平,不要把孩子當作裝點門面的"遮羞布",只有看清自己,才能避免躁狂打壓孩子,祝願各位家長都能耐得住性子,眼光放長遠些,心態放平和些,才能真正引領到孩子。(本文系童書媽媽小麗原創文章,轉載請私信聯繫獲取授權。)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可能是近年來被人們最常提到的一句"至理名言"。特別是2017年媒體採訪北京狀元熊軒昂時說的那段話,客觀中肯地揭露了當下階層固化的一個現實。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能享受到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農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所以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學習習慣和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
但是轉年來到2018,河北省高考狀元裡殺出一匹黑馬——一位來自農村家庭的女孩王心儀。王心儀以707的高分接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接到錄取通知書時,她正在保定一家輔導機構做輔導員,希望賺錢可以貼補家用,賺點大學學費,並不是為了體驗生活。作為一名農村女孩,她當然不可能說出熊軒昂那樣的觀點,她那篇《感謝貧窮》的自述文章裡的觀點倒與熊軒昂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來自北京中產家庭,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說出悲天憫人的現實,一個來自河北普通農村家庭,從貧窮的泥潭裡抬出一條腿後感謝貧窮曾給予自己的磨練。
河北高考狀元王心儀
是家庭的財富讓熊軒昂成績優異,而且能站在既得利益的基礎上還願意去說出現實真相?是家庭的貧窮讓王心儀成績優秀,在除了親人之間彼此相依溫暖外再無其他資源可供利用的基礎上,還去感謝貧窮,而不是怒斥社會財富分布不均?財富在這種較量中,到底充當了怎樣的角色?
顯然,在這兩個背景截然不同的狀元身上我們看到,家庭財富的多寡並不是決定孩子成敗的最關鍵因素。真正決定孩子們未來走向的是父母的心智水平。我們可以從熊軒昂和王心儀這兩個狀元的撫養人所呈現出的狀態來討論這個問題。
和睦的家庭氛圍
2017年採訪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的視頻媒體上傳的最多的其實並不是全部,只是剪輯出最具熱點和話題性的那一截。北京的知名中學很多,最知名的顯然並不是二中,狀元候選人也很多,熊軒昂的脫穎而出當然不像他說的只是因為佔有了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水到渠成那麼簡單的一個過程。
熊軒昂的媽媽
熊軒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他註定是個外交留守兒童。他1歲的時候,爸爸就常駐尚比亞,4歲的時候爸爸回國探親,大家都讓他叫爸爸,面對陌生的爸爸,他叫出的卻是"叔叔"。他5歲的時候,媽媽又被外派到東帝汶,一呆又是4年,無奈爸爸留在國內照顧孩子,白天上班,照顧他的其實更多是祖輩。之後媽媽又常駐巴西,這樣來往反覆,他與爸爸媽媽相聚的時間很少,就在他得知自己取得高考狀元的當下,他的爸爸剛剛飛赴他國就任。
按照當下的教育理念——父母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來說,熊軒昂在親情方面顯然是有明顯的不足甚至缺憾,但孩子能成長得這麼優秀,是父母以及其他撫養人較高的心智水平(也可以理解為智慧)共同結果導向出來的。
熊媽媽在採訪時提到,她的家庭成員之間總是和和睦睦,不止是她的三口之家,就是整個大家族之間的關係都是很平和的,幾乎沒有什麼爭吵糾紛,所以孩子的性格裡更多的是平和,少了太多不好把握的東西。熊軒昂幼兒園畢業時,他的老師給出的觀察評價裡寫道,"這是一個成長於幸福家庭裡的孩子"。
王心儀在她《感謝貧窮》的文章裡寫道,她8歲時姥姥得了乳腺癌,家裡難以從拮据的手頭擠出救命錢來。姥姥的生命像註定熄滅的蠟燭,慢慢地變弱、燃盡,直到失去最後的光亮。勤勞一生的姥姥未換來一日閒暇,即使在病床上還惦記著牲畜和莊稼。看著自己深愛的姥姥備受病痛的折磨,卻只能眼睜睜等著生命之燭熄滅的那一刻,那種感覺就如同被人掐住喉嚨一般,沉重壓抑的難以呼吸。一家6口人,全家收入都靠家中的兩畝薄田,以及農閒時爸爸外出打零工掙點微薄的工錢。王心儀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大弟弟開學就要讀高三,小弟弟還在幼兒園。媽媽在家除了要照顧全家人的生活,還要照顧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爺。
王心儀的媽媽
人們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從王心儀的文章裡我們不難看到,這是一個即使經濟貧困,但是一家人和和睦睦,擰成一股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互相指責、抱怨的家庭。當心儀上初中時穿的棉衣被同學嘲笑,跑回家和媽媽哭訴時,媽媽並沒有咄咄逼人的罵別人家的孩子刻薄不懂事,也沒有罵自己的孩子臉皮子薄和別人比吃穿,而是溫和地告訴自己的孩子,"別理他,踏實做事就好。"
可以想見,在這位媽媽的生存智慧裡,藏著務實、樂觀、淡定和從容的人生態度,沒有苦難裡怨天尤人的戾氣,沒有將生活艱難不易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始終著眼於自己的足下,踏踏實實做好自己手裡的事情。正是父母無意間營造的家庭氛圍,讓王心儀能於貧窮中生出樂觀、豁達和堅強的意志。
充分的愛和自由
王心儀的文章中大篇幅提到了媽媽跟孩子一起相處的畫面。因為鄉裡學校食堂太貴,媽媽每天無論風雨從不誤時去接她和弟弟。逢上下雪,娘仨就一邊走一邊聊天,姐弟倆在雪地裡一邊嬉戲,一邊跟媽媽說在學校裡學了什麼;跟媽媽一起下地幹活,捉蟲餵雞,等著第二天美味的雞蛋;幫大人幹活澆地時,偷偷玩兒水……
因為貧窮,少了很多科技對生活的幹擾,王心儀和弟弟更多的能零距離接觸到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和奇妙,無論是隨父母下地幹活,還是和弟弟嬉戲于田間屋後,爬上高高的桑葚樹摘桑葚……"北京時間"在採訪王心儀時,她提到媽媽對她成長的自由度。媽媽希望孩子可以熱愛學習,如果孩子在學業方面沒有表現出更多的興趣和天賦,她也不會強求孩子一定要達到什麼水平,只是儘可能給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阿米爾·汗執導的電影《神秘巨星》裡的媽媽也是一樣,雖然飽受丈夫的家暴,但依然在窒息的生存空間裡,給女兒提供儘可能多的做夢的權利,從丈夫的錢包裡偷拿錢在女兒艾希婭6歲時送了她一把吉他,把自己唯一的一條項鍊偷偷賣掉給女兒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正是媽媽給予她的充分的愛和自由做夢的空間,她最終站在"最佳歌手獎"的舞臺上,感謝她的媽媽。
一個朝氣蓬勃、陽光自信,對未來充滿激情和夢想的孩子,離不開撫養人足夠的愛和自由。而一個自卑膽怯,對生活失去熱情,憤世嫉俗的孩子,童年一定缺失了親情的滋養,這樣的孩子從來就沒有體驗過愛是什麼。
陽光自信的王心儀
今年6月13日,四川省達州市渠縣的渠江上找到小斯的遺體,他高考結束後就跳江自殺了,留下了一封2800字的"絕命書",其中寫到死後直接把屍體扔了或者燒了,不要帶回家,免得心煩……這是對人生多麼絕望才會連屍體都不想要回家。他在"絕命書"中寫道:
"我小的時候被留在老家爺爺奶奶身邊……我還是想當一個好學生的,但是呢自從我爸把我接到福建過後,怎麼說呢,我就覺得他這人因為從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點問題,脾氣不好,小的時候我有一次因為一直吵著要喝他帶回來的花生牛奶,他當時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來了。"
"在福州這邊也是有點什麼事情就打,媽的考98分都被罵,吃飯打嗝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麻痺的自己小時候生活不好非要對我要求嚴格。當然也可以說是什麼對我的愛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覺不到,雖然我懂這個道理,但從心理非常不認同。"
"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的時候跟我媽說了,我媽說才73名,呵呵,我在電話另一邊都快氣哭了。達外競爭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而我呢?然後說好我得了一等獎學金就給我買電腦,然後?我全校第五(初一下學期)——數學滿分,政治滿分,地理滿分,英語99,其他也都是90幾。我爸:英語學懂了嗎?我說學懂了——娃兒不要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我說沒有學懂——那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電腦也說什麼現在買了影響學習(我一周回去一次),說上網會上癮什麼的。"
從小斯的遺書中我們看到他父母的心智水平其實是非常低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愛的能力,脾氣暴躁,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動輒打罵、嘲諷,以瘋狂打擊孩子為樂趣。說好了考好給孩子電腦獎勵,結果又不兌現。在這樣沒有愛,沒有自由的環境下長大,也難怪小斯學習優秀卻對生活完全失去了興趣。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王心儀在她文章中寫道,"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與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地紮根在我的心中。""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熊軒昂也曾在採訪中說過這樣的觀點。
外交官的父母胸懷世界,帶著熊軒昂走過了世界很多地方,這讓小小的熊軒昂眼界比一般孩子要更開闊,心胸格局更大,這從他面對採訪時所說的話可見一斑。身於貧窮的王心儀,雖不能遊覽世界,但她媽媽從小就告訴她一條最便宜的可以通往更高遠未來的路——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正是因為王媽媽的這種格局,加上心儀的早慧和努力,才一路引領心儀走到今天。
高考不是簡單的一個結果,而是一個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最後呈現出的成果。它包含很豐富的內涵,如何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能不能正確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學習的時候有沒有專心,有沒有邏輯順序,知識是不是成系統,能不能抗壓,能不能咬牙堅持到最後。中間每一個環節都能體現父母心智水平對孩子的影響。現代社會太過於浮躁,我們總是簡單傾向於得出一個簡單粗暴的結果,比如認為熊軒昂是因為家庭條件好才能獲得高考的成功,但是在北京這個城市裡,比他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大有人在。比如簡單推斷王心儀《感謝貧窮》背後的邏輯思維有問題,而不去看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對她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而這些紛擾亂象背後顯現出的真相很扎心,我們的撫養人整體心智水平堪憂,只是很多人不願承認和面對而已。
教育孩子心急不得,先把功夫花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什麼心智水平,不要把孩子當作裝點門面的"遮羞布",只有看清自己,才能避免躁狂打壓孩子,祝願各位家長都能耐得住性子,眼光放長遠些,心態放平和些,才能真正引領到孩子。
我本人是非常推崇猶太人的教育觀,猶太人在對子女的教育上是有大格局的。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就提到,猶太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以終生受益為目標,他們常常比喻自己的家教方法說:我們不做短線,要做長線投資。"特別狠心特別愛"不是對孩子真的心狠手辣,而是以讓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好為出發點,點燃孩子生命深處的技能和素質,它是藏起一半愛,不是丟失一半愛,它是愛得更理性、更科學、更藝術,而不是愛得越來越沉重,越來越迷茫。
面對別人家孩子的成功,別一味羨慕著急,靜下心來,好好讀一讀猶太媽媽沙拉《特別狠心特別愛》這本書,提升下做父母的格局。不驕不躁,不打不罵,真正為子女未來幸福著想,撤退、放手,給予愛而不過分溺愛,給予自由而不是馬放南山全盤撒手,給予教導而不著痕跡,做一個參謀、觀察、提醒的軍師,鼓勵孩子司令挺身而出,尋找自己的興趣和願景,尋找自己的人生坐標並付諸實踐。以自己的速度朝著或許平凡卻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儘管一開始飛得慢,卻能續航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