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北:十八大報告有十大重大理論創新和突出亮點

2020-12-25 人民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8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開幕。胡錦濤同志向大會作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會議期間,就如何把握十八大報告的精神實質,記者專訪了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科研部主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執行院長劉靖北教授。他告訴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主題鮮明深刻,內容博大精深,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表述、新概括、新要求、新任務、新部署、新舉措,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經過對報告的初步學習和梳理,他認為報告至少有十大重大理論創新和突出亮點。

一、對科學發展觀作出新的歷史定位。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我們知道,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的內容進行了概括和闡述,並把它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但是,中央認為,當時科學發展提出時間還不長,還需要進一步經受實踐檢驗,因此沒有在黨章中把科學發展觀列為黨的指導思想。黨十六大以來的10年來,我們緊緊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勝一系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形成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指導。同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面臨著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矛盾和困難。因此,對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的地位進行新的定位,以進一步地發揮其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作用,就具有十分緊迫的必要性。黨的十八大報告鮮明地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並明確地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全黨全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最大的理論創新和歷史貢獻,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對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新闡述。報告準確概括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主要貢獻,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內在關係,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十八大報告指出,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報告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八個基本要求,即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長遠的指導意義。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共同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決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只能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作出新拓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並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就由「四位一體」拓展成為「五位一體」,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我們黨經歷了一個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要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一起抓。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提出在建設「兩個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形成了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和重大任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我們黨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不斷豐富發展的結果,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對於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

四、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從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雖然只有這一字之改,但卻是一個質的飛躍,它把全面小康社會的美好圖景更具體更生動地呈現在全國人民面前,也把我們黨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決心和信心展現出來。我們知道,「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小康社會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根據形勢發展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經過10年的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成就,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的目標要求,即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特別是報告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兩個翻番」,使小康社會目標更加明確、更加切近,同時標準也更嚴、要求也更高。報告強調,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必須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報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求,明確了各個領域深化改革開放的重點。報告關於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要求,是對什麼是小康社會、如何建設小康社會認識的新飛躍,必將極大激發全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美好前景的奮鬥熱情。

五、轉變發展方式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新的關鍵抉擇。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這一戰略抉擇,是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首先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對主題主線的重大戰略意義作了強調和闡釋,再次表明貫徹主題主線不是一個局部性問題,也不僅僅是對經濟工作的要求,而是影響改革開放興衰成敗、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問題。李克強同志曾指出:「改革開放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涉及發展理念的變革、模式的轉型、路徑的創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轉變發展方式像改革開放一樣,是關係我國發展命運的戰略抉擇,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一次新的革命。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四部分緊緊圍繞這一「主題」、「主線」,對今後五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進行全面部署,提出「四個著力」、「五個更多」的發展思路,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發展道路,提出了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大任務。報告圍繞主題主線對今後五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進行全面部署,對於我們從全局出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動員各方力量,形成攻堅克難的強大動力,堅決執行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決策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六、對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提出新思路。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這就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按照這一總體思路,報告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七項重點任務。學習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特別引人注意的有三點:一是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並將其作為政治體制改革重要內容進行了闡述。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提出,豐富了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對於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最廣泛、最真實的民主指明了正確方向。二是提出「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特別是提出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等,對於保證黨和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提升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三是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從而把社會主義法治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並貫穿在整個報告之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新概括。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六部分,對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等重大論斷。這一部分中的一個鮮明亮點,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新概括。我們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來的,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了全面部署。幾年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社會上和學術界一直有一種看法,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必要進一步探索並提煉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出多種概括。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時,吸收全國各方面意見,在廣泛共識的基礎上,用24個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概括。按照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鴻的解讀,這個概括是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的。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和概括,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八、對創新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作出新表述。胡錦濤同志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為標題,清楚地標明了社會建設的兩個重點內容--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用較大篇幅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務。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兩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礎上,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兩同步」,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同步、兩提高」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在創新社會管理方面,黨的十八大報告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並作出了全面的安排。特別是在以往強調「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同時,又將「法治保障」納入到社會管理體制中來,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彰顯出法治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九、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出新部署。儘管『建設生態文明』在十七大報告中已經提出,但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專闢一章加以闡述和部署,黨的十八大還是第一次。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高度,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路,並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的四項任務,即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生態文明的論述,有許多新的觀點、新的思想和新的闡述,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報告提出的「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比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比如「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比如「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比如「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以及「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等等。總之,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論述,表明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認識進一步深化,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創新,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再一次升華。

十、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突破。在報告的第十二部分,對今後一個階段黨的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表明我們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執政黨建設規律的把握更自覺、更全面、更深刻。一是把黨的純潔性納入黨的建設的主線中。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述黨的建設的主線表述是「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十八大報告提出「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這就把純潔性建設納入到黨的建設使純潔性中來,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有了更堅實的保證。二是提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目標。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曾提出學習型政黨,但服務型、創新型政黨是首次提出,並且將其與學習型政黨並列起來,這是報告關於黨的建設目標的重要創新和顯著亮點,對於加強執政黨建設,實現執政方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三是提出要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過去我們講執政能力建設,主要是黨執掌政權、領導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能力。這次針對黨的自身建設明確提出這四種能力,反映了黨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對自身建設規律性的認識,體現了黨對自身建設的高度自覺。提高這四個方面的能力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關鍵。四是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建設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過去,只是講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次明確提出加強黨的建設要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並把「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放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前面與之並列,說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對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加強黨的建設的路徑。五是首次把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提出來。胡錦濤同志去年在「七一」講話中把任人唯賢、廣納人才作為黨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根本點並進行了闡述。這次報告把黨管人才和人才工作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和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豐富的黨的建設的內容,對於保持黨的先進性和黨的蓬勃活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焦點

  •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創新,其中包括: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做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重大論斷;提出了統領「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歷史使命理論;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戰略目標理論 ;提出了關係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判斷和論斷 ;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新布局、新觀點、新要求;最為重要的是,提出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它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進程中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它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重大判斷,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報告中37次出現「新時代」一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朱佳木:十九大的歷史意義和重大創新
    實錄如下:十九大報告是一個凝聚全黨智慧,順應人民期待,對我國發展具有重大指導作用,在國際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報告。其中最大的一個重點和亮點,就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的政治判斷,這個判斷源於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歷史發展階段、國際地位的新變化,也反映了我們黨在理論探索上取得了新成果,奮鬥目標上做出的新安排。因此,是我們全黨全國人民今後長期的行動指南。
  • 劉靖北:在第四屆全國基層黨建論壇上的總結髮言
    新年伊始,我們即舉辦這次論壇,以案例交流研討的形式,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基層實踐及其成功經驗,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更加堅定我們貫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黨建思想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可謂恰逢其時。 二是內容實。
  • 專家解讀十九大報告十大關鍵詞
    原標題:專家解讀十九大報告十大關鍵詞 1.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摘要: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力同心
  • 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創新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對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治理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紀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領導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闢新境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勇立時代潮頭,勇擔責任使命,緊緊圍繞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為偉大實踐注入精神動力,為強國夢想凝聚奮進力量。
  • 重大理論創新適應時代的發展
    「點讚十九大」系列評論(11)法制網特約評論員 劉德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勝利閉幕。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這是重大理論創新。
  • 巴發中:「四個偉大」—— 一個重大理論創新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把「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並列起來,作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這「四個偉大」,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創新。
  • 海外華媒聚焦十八大:看點頗多 釋重大政經信號
    輿論關注到,中共十八大召開數日,可謂看點很多。人均收入新指標、黨建科學化以及堅定「三個自信」等重大命題的表述,都是十八大釋放的重大政經信號。  海外為何高度關注十八大  香港《文匯報》12日刊出社論說,海外關注十八大,是因為這次會議不僅關係到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而且也將對世界未來十年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 依靠大學習 走向大未來——新華社記者專訪中組部三大幹部學院負責人
    大學習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大」字:第一是主題大,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要通過學習進一步增強本領;第二是意義大,這次大學習有深遠的政治意義;第三是範圍大,黨的十九大報告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最新成果,可以說,每個方面都是一項重大課題,要通過全黨的大學習帶動全社會、全國人民的大學習。
  • 《「楓橋經驗」理論總結和經驗提升》重大課題調研預備會舉行
    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郭聲琨指示中國法學會加強「楓橋經驗」研究,做好理論總結和經驗提升工作。為深入學習、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中央政法工作會議部署和郭聲琨同志的指示要求,中國法學會專門設立了《「楓橋經驗」理論總結和經驗提升》重大課題,課題研討會暨啟動會於1月26日在京舉行。
  • 18大報告標誌中共對黨建科學化認識達到新高度
    參與十八大報告起草組工作的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接受本報專訪,對其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進行了解讀。■ 重大意義標誌著我們黨對黨建科學化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記者: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有什麼重大意義?
  • 學習貫徹十八大報告精神 不斷提升九種思維能力
    十八大報告所使用的一些詞彙,具有形象性、生動性、鮮明性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生活氣息,使普通老百姓和具有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人都能看得懂,同時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習十八大報告,需要通過遣詞造句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洞察比喻性詞彙所具有的跨學科特徵和涵義[ 如「視野」,在十八大報告中出現2次(「全新的視野」和「全球視野」),本意指眼固定注視一點時所能看見的空間範圍,在十八大報告中可以理解為「思維方式」。再如「工程」,本意是土木建築,至今也發展成為一種思維方式。馬克思最經典的比喻是「細胞」和「上層建築」,比喻性詞彙能夠引起原來學科的根本性革命。]
  • 《準則》和《條例》修訂的十大亮點
    新修訂的《準則》和《條例》堅持依規治黨與以德治黨相結合,堅持高標準與守底線相結合,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創新的重要成果。總體來看,兩部法規的修訂主要有以下亮點。
  •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談胡錦濤十八大報告與中國改革
    就是政黨仍然把重心放在理論突破、執政能力突破,強調理論武裝、強調思想的一貫性、強調政治體制改革。這就是我今天聽完了報告以後,最有感觸的東西。 【詳細】 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理論突破做「測量儀」   [網友水深兩潯]:聽過上午的報告,您認為中國現在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最應該處理的問題是哪些?
  •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重大理論觀點重大工作部署解讀
    原標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 重大理論觀點重大工作部署解讀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了總體部署。
  • 媒體評選十八大熱詞 「海洋強國」等入選
    【出處】《十八大報告·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   【解讀】十八大代表、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這是十八大報告理論創新最突出的貢獻。同時,對科學發展的內涵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新要求。
  • 張佔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全會通過的《決定》,是一篇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芒的重要文獻,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創新發展,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最新成果。揭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內在聯繫和互動關係。
  • 十九大報告亮點多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報告在多個章節提到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相關內容。多位中國軍事專家對報告中涉軍的部分亮點進行了解讀。    「新時代」是報告中一個最重要的亮點,那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過去五年中如何浴火重生進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