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3月3日,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籤署了「聖斯特凡諾條約」,它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橫跨莫西亞、馬其頓和色雷斯的保加利亞自治公國,大致位於第二個保加利亞帝國的領土上,其他大國立即拒絕該條約,理由是擔心巴爾幹地區如此大的國家可能威脅到它們的利益。「聖斯特凡諾條約」被7月13日籤署的「柏林條約」所取代,該條約規定了一個小得多的國家,只包括莫西亞和索非亞地區,把大批保加利亞族人留在這個新國家之外,這極大地促進了保加利亞在20世紀上半葉的軍國主義外交方法。
保加利亞公國贏得了對塞爾維亞的戰爭,於1885年吞併了東魯梅利亞半自治的奧斯曼帝國領土,並於1908年10月5日宣布自己為獨立國家。在獨立後的幾年裡,保加利亞日益軍事化,經常被稱為「巴爾幹普魯士」。1912年至1918年期間,保加利亞捲入了三次連續的衝突——兩次巴爾幹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儘管保加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中央大國結盟,但在戰爭中再次處於失敗的一方,儘管它在一支有120萬人的軍隊中部署了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並在多蘭和莫納斯蒂爾取得了幾次決定性的勝利,但該國在1918年投降了。戰爭造成了重大的領土損失,共有87 500名士兵喪生。1912年至1929年期間,從丟失的領土移民到保加利亞的難民超過253 000人,給已經被毀的國民經濟帶來更大的壓力。
由此產生的政治動亂,導致沙皇鮑裡斯三世(1918-1943)建立了皇家獨裁統治。保加利亞於1941年作為軸心國成員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拒絕參加巴爾巴羅薩行動,並使其猶太人免於被驅逐到集中營。1943年夏天,鮑裡斯三世的突然死亡使該國陷入政治動亂,因為戰爭轉向了對德國的戰爭,共產主義遊擊隊運動獲得了勢頭,博格丹·菲洛夫政府隨後未能與盟國實現和平。
保加利亞沒有遵守蘇聯關於將德國軍隊驅逐出其領土的要求,結果蘇聯於1944年9月宣戰和入侵。共產黨主導的祖國陣線奪取政權,停止參加軸心國,並加入同盟國,直到戰爭結束,保加利亞幾乎沒有受到戰爭損害,蘇聯也不要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