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一項能力,決定了孩子12年的學習成績?

2020-08-28 春藤家長學院



快開學了,家長們大呼「終於解放了」,同時內心也十分焦慮:每年假期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找各種名師,孩子也十分努力,但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因為娃太笨,還是我們的方法出了問題?


別著急,家長先思考一下: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理解力和意志品質。


其中,有一個家長極其容易忽視的因素——理解力,反映到課堂中就是「會不會聽課」。


小時候,理解力差的孩子,在任何學科都是學不好的;長大後,理解力差的人,對他人的依賴性強,在事業上也難有大的作為。


想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學齡前,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理解力,具體能做些什麼?來聽聽教育專家Wendy老師的建議吧。


80%以上的孩子,根本不會聽課


從上小學開始,絕大多數孩子的上課聽課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且理解力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程度,遠遠超乎家長們的想像。如果你不信?我們來還原一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



如果我是班主任,教室基本安靜之後,我的開場白一般都是這樣的:


「同學們早上好,咱們現在開始上課啦!請把語文課本拿出來,翻到第6頁,我們今天學習第一單元第二課,請大家注意聽講。」


短短幾句話,你數一數,我一共發出了幾個需要孩子們完成的指令?

  1. 把語文書拿出來;

  2. 語文書翻到第6頁;

  3. 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那裡,準備認真聽講。


你來猜一猜,就剛才我發出的三個指令,全班假設有40個孩子,有多少孩子聽完後能夠完全按照指令落成行動呢?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這些話聽起來太簡單了,至少一大半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很多小學老師會告訴你一個低得嚇人的數字,能夠完全把指令做到位的孩子,有20%就不錯了。


其他孩子呢?大多數可以部分執行老師的指令,可能拿出書了但沒有翻到第6頁,可能翻到了第6頁但依然處於神遊狀態。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連老師發出的指令都沒有辦法執行,那麼老師上課的內容,孩子又能聽懂多少?


可怕的是,這只是一節課的開場白!這一整天的聽課效率,能有多少?孩子可能漏掉了多少?


每天的聽課效率不停地在打折,如果每天漏掉了10%,那麼小學一年級會漏掉多少?小學六年下來,相比於聽力理解力好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又會漏掉了多少?


你可能聽過「一年級差生」的概念,那些才剛剛開始上小學的孩子,在班裡的成績一直墊底,原因就是聽力理解力比較弱。


如果剛剛進入小學就落後了,那麼在12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馬拉松中,孩子的學習成績又會被拉下多少?

因此所有孩子同在一個教室裡聽課,其實聽到的內容、學到的知識,大多數孩子跟理解力強孩子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小學以後成績差,是學齡前欠下的債


為什麼同樣是剛剛上小學,40個孩子裡,有的孩子就能緊跟著老師的指令和授課內容,有的孩子就不能呢?


因為看起來異常簡單的「跟隨指令、聽懂內容」,卻包含著若干個不同的概念。


「跟隨指令、聽懂內容」的前提是孩子聽到了老師的指令,即捕捉到了重要信息,這一點是由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在聽到了指令之後,孩子是否跟著去做,這就是理解力的問題了。



理解力培養的第一要務就是積累,比如聽力理解力,孩子到底有多少聽力積累?


我來給你算一筆帳。


從孩子出生到6歲上學,一共是2190天。換句話說,進入小學之前的2190天,決定了孩子上小學之後的水平。有些家長在這2190天高效陪伴孩子,假設他們每天跟孩子說20000字。按照正常語速1分鐘講200個字,20000個字需要1小時40分鐘。假設家長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降低語速,比如2小時講完20000個字,爸爸或媽媽每人也就分到了1小時。


計算下來,在上小學之前,孩子已經積累了4380萬字的聽力輸入量,這還沒有計算孩子在其它場合下聽到的內容。


但是,有些家長並不經常跟孩子講話,每天可能只說2000個字。


計算下來,在上小學之前,孩子積累了前一類孩子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38萬字。


一個小學老師,面對兩個完全不同水平的孩子,一個是上學前積累了4380萬字聽力輸入量的孩子,另一個是只有438萬字輸入量的孩子,無論老師是誰,都沒有辦法把兩種孩子教成一種水平。


所以我經常說,「孩子的高中學習成績出了問題,是初中時期欠下的債;初中成績出了問題,是小學時期欠下的債;小學成績出了問題,是0-6歲欠下的債。」


為了不欠這一系列的債,當孩子0-6歲的時候,家長就要培養孩子的聽力理解力。


培養聽力理解力,家長能做哪些事?


孩子上小學之前,家長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聽力理解力,其實也很簡單。


1、多跟孩子說話


這裡的「多說話」,絕不是「叨叨」。


叨叨就是無意義的重複性語言,比如「你怎麼又不好好吃飯」、「你怎麼又不聽話」、「你小心一點」……這是我見過的絕大部分家長最經常給孩子的語言輸入。


但是,這樣的語言輸入,對孩子的聽力理解力培養沒有太多的作用。


你應該跟孩子說什麼呢?爸爸和媽媽要發揮各自的長項,媽媽們多說描繪性的語言,爸爸們多說解釋性的語言。


什麼叫做描繪性的語言?就是給出豐富細節的語言。


比如1歲多的寶寶抓起了一塊海綿玩具,媽媽可以跟寶寶說:


「寶寶,你喜歡這塊玩具呀?這是一塊什麼顏色的玩具?」

「對,它是天藍色的,跟天空的顏色一樣。」(此時媽媽的手可以指天空)

「你今天穿的上衣也是藍色的對嗎?」(此時媽媽的手可以指寶寶的上衣)

「這塊海綿玩具是個三角形的,哈哈,咱們家現在不太容易找到三角形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段親子對話裡,跟顏色和形狀相關的關鍵詞反覆出現,能夠極大地刺激孩子的聽覺系統,讓孩子能夠更快地理解媽媽的話,積累起不同的詞彙。



3、4歲的孩子對萬事萬物越來越有好奇心,經常會問為什麼,比如「螞蟻為什麼會搬家?」「天上為什麼會下雨?」「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


爸爸大都有理工科的頭腦,善於充當百科全書的角色,給孩子講原理性的東西。

當然,親子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家長很快會被孩子的「為什麼」問得張口結舌,家長需要藉助書籍來回答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另一方面,孩子上小學之後,老師使用的課堂語言並不都是口語,還會有大量的書面語言,家長僅僅跟孩子多說話是不夠的,親子閱讀也必須得跟上。


2. 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表達欲望越來越強烈。


「聽」和「說」不分家,孩子在自己表達的時候,說出來的東西會通過聽覺系統反饋回大腦,對大腦施加第二次刺激。


因此,當孩子能夠表達出越來越多東西(一般在2歲左右)的時候,家長除了繼續跟孩子多說話、親子閱讀之外,還要留出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機會。


每次跟孩子說了什麼,家長要用鼓勵而溫暖的眼神看著孩子,幫助孩子把想要表達的話說出來。


雙向的說話才能被稱作交流,能夠產生結果的交流才能被稱作溝通。在跟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這樣才能讓父母給孩子更多的反饋,而反饋正是孩子學習的重要保障。


3. 帶孩子走出去


在一個環境中,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詞彙類型是有限的,很多詞彙需要在特殊環境中才會被用到,比如太陽系、銀河系、宇宙、恆星、行星、彗星,這些詞彙在家中基本沒有被提及和使用的場景,卻在天文館中能夠有機會讓孩子反覆聽到和使用。


如果你住在北京或者上海,天然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北京有60多個博物館,上海的博物館密集度也很高。


如果你住在其它城市,也要儘可能開發一下居住地及周邊城市地區的資源,儘可能多帶孩子去體驗。


上了小學之後,去過大量博物館、天文館和科技館的孩子,自然課學起來更加輕鬆;語文課文也有很多自己知道的內容,學起來必然輕鬆;對於不同老師上課的授課方式,接受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本文節選自春藤家長學院Wendy 範博士的《0-8歲入學準備與培養規劃》系列課程,這是一門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入學準備課。

那麼,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培養起來,家長是不是就完成任務了?當然不是!只能聽懂、不能讀懂,那不就是文盲了嘛!


所以,孩子閱讀理解力同樣重要。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孩子上小學前,家長需要做哪些準備和規劃?有同樣疑惑的家長,趕快上「春藤家長學院」APP學習本門課程吧!


相關焦點

  • 學齡前兒童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有多重要?
    基於上述原因,學齡前兒童並不適合過早的進行數學學習,尤其是運算學習。 數學本身較為抽象,學齡前兒童還處在前運算階段,從具象到抽象過渡的思維還沒有建立和培養起來,甚至對數字的感知、對空間的概念都沒有完全具備。即便要求孩子在五分鐘學會3+5=8,但孩子也不過是靠記憶完成的。這樣機械的學習數學,會嚴重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成為將來數學學習的絆腳石。
  • 學齡前兒童幾歲最適合學習外語?
    引發的討論中,不少有學齡前孩子並且不準備送孩子出國的家長,提出了一個他們更關切的問題: 學齡前兒童幾歲最適合學習外語? 這確實是我多年和中美兩國家長打交道被問到的頻率最高的問題之一。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很多家長都已經有了一個答案:越早越好。當再被問到為什麼的時候,家長的答案是,年齡越小,大腦越好用。
  • 樂寧教育升級學齡前課程 全方位豐富學齡前兒童英語學習方式
    升級後的學齡前課程將新增繪本和閱讀;同時,還將新建分級閱讀社群以及K3(學齡前階段第三個級別)外教線上直播課。  樂寧一直倡導養成式英語,堅持回歸教育本質,在尊重語言學習規律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平衡中國孩子在英語交際能力和學業成績兩方面的需求;激發並保持孩子主動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正面引導孩子純正的「母語式」學習方式,致力於培養具有出色的英文應用能力,綜合素質具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下一代。  此前,樂寧教育BIG Learning小學階段課程,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廣泛好評。
  • 學齡前不認字,上小學後成績會被甩在後面?真相來了
    安安媽聽別的家長說,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認字,否則當孩子上一年級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被甩在後面。
  • 學齡前,孩子應該掌握哪些數學思維能力呢?這六種思維,一定要學
    談到數學啟蒙,很多人眼中就是教孩子數數,教孩子背誦乘法口訣,正常來說,孩子學齡前如果能夠熟練的掌握1-100的數字以及加減法、乘法,小學一二年級的成績會很棒,但不少人上三年級以後,成績就會有一個滑坡,等到上初中以後,數學成績會有更明顯的滑坡。
  • 思維能力決定孩子成績!5個鍛鍊思維能力的小遊戲,在家就能玩
    在群裡有家長抱怨:同樣的老師,上同樣的課,做一樣的作業,為什麼我家娃成績比別人差那麼多?學習好的孩子都有什麼共同特徵?教育專家曾給出過這樣一個答案:思維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成績。那麼如何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呢?
  • 深度學習能力,決定了成績
    深度學習的概念,AI(人工智慧)領域經常用到。其實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思維能力差距的由來,學習成績也是由此決定的。我的讀者多數都還比較年輕,孩子基本都還沒讀初中,所以不清楚深度學習對於初中、高中學習的重要性。而令我憂心的是,大多數家長採用的教育方式,會毀掉孩子的深度學習能力。
  • 學齡前,多鍛鍊孩子的這幾種能力,讓他輕鬆贏在起跑線上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模仿學習能力最關鍵的時期,擁有很強的的記憶能力。現在家長們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教問題,想要從小就激發孩子的興趣,開發智力、思維能力。但大多數家長對於如何對孩子進行訓練沒有科學理性的認識,其實,學齡前,多鍛鍊孩子的這幾種能力,能讓他成長更順利,以後更加聰慧。
  • 學齡前兒童到底要不要提前學習英語?
    前些天看了一篇文章,寫的是左右人生的8大基礎能力。仔細閱讀後覺得甚是牽強。文中所說左右人生的8大基礎能力裡包括有:領導能力、自制力、感知幸福的能力等。而最令我無法接受的是這8大基本能力中竟然還包括英語語言能力。如果這篇文章在七八十年代發表。我覺得還算是有一些前瞻性的,但是把它放在2019年發表,我只能表示不敢苟同,該文作者在隻字未提漢語語言能力的情況下,把英語語言能力說的如此重要,甚至拔高到人生八大基礎能力之一的程度,實在令人費解。
  • 學齡前不認字,上小學後成績會被甩在後面?真相在這裡!
    本文來源:公號幼兒教育專家安安媽聽別的家長說,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認字,否則當孩子上一年級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被甩在後面。帶著幾分著急,安安媽讓3歲的安安開始了認字、寫字的旅程。安安媽心裡為當初讓安安認字的決定沾沾自喜,也認為孩子會乘風破浪一直成為尖子生。但是當安安上了二年級後,情況急轉直下。安安學習開始感覺到吃力,成績也開始走下坡路,安安一下子從尖子生變成了普通生,孩子也漸漸變得內向,到了三年級,孩子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經常會跟媽媽發脾氣說不想上學。安安媽疑惑不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老師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嗎?還是孩子天生就是笨?
  • 學齡前兒童這樣吃,生長發育好,孩子身體棒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給孩子最好的營養,一直是家長或我們幼兒園老師們關注的頭等大事。學齡前兒童經過7~24月齡期間膳食模式的過渡和轉變,攝入的食物種類和膳食結構已開始接近成人,這一時期將是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
  • 孩子的閱讀能力決定了以後的學習能力!
    孩子的閱讀為什麼如此重要 1 閱讀能力是整個學習能力的核心 很多老師和家長有這樣的觀點:我把孩子送到學校去,不就是在學習閱讀嗎?他讀語文教材不就是在學習閱讀嗎?
  • 孩子究竟要不要在學齡前學英語?
    針對孩子究竟要不要在學齡前學英語,很多家長都持有不同的態度,不少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學齡前進行英語啟蒙教育,給孩子提前打造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孩子從小接觸英語,還有一部分家長則是希望給孩子一個無憂的童年,讓孩子可以輕鬆、愉悅的成長。那麼,孩子們究竟該不該在學齡前學習英語呢?
  • 學齡前不認字,上小學後成績會被甩在後面?家長們,你們都被騙了!~
    安安媽聽別的家長說,學齡前一定要讓孩子認字,否則當孩子上一年級後,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被甩在後面。帶著幾分著急,安安媽讓3歲的安安開始了認字、寫字的旅程。讓安安媽驕傲的是,安安用了1年時間就學會了500字,漢字也寫得有板有眼。
  • 誰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最近接觸到不少家長的諮詢,因為對各年級各學科特點不夠了解,給孩子的學習規劃造成失誤,孩子升學時吃了很多虧。有的學生本來是好苗子,也很想學好(家長當然更希望孩子學好),但孩子的學習規劃不合理,結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孩子和家長都感到困惑和痛苦。時代變了,孩子的學習壓力加大了,教育對家長的要求也提高了。
  • 學齡前兒童七大能力發展匯總(一))
    首先很感謝大家的捧場,昨天后臺留言不少都在諮詢孩子從小的培養應該從哪些能力入手。相信這也是絕大多數父母剛開始教育孩子都要考慮的問題了,哪些品質或者說能力是孩子需要最早最快去培養的?如何培養?達到什麼效果才算是教對了?
  • 學齡前三件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
    因此,人的一生如果是一棟大樓的話,那麼學齡前更多便是打地基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讓孩子養成正向的、積極的心理行為模式,這棟大樓將來才會牢固,有個風水草動,甚至是地震來襲,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那麼,學齡前應該著重注意那幾個方面呢?
  • 從零開始小學生活,切勿讓學齡前孩子過早得了「厭學症」
    2020年的8月27日,教育部召開金秋系列首場新聞發布會,專門介紹2020年秋季學期學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學工作。御貓老師為大家劃個重點:「這裡特別強調,小學起始年級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積極探索合理設置過渡性活動課程,注重做好幼小銜接,使新生順利適應學校學習生活。
  • 給孩子補課,不如多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
    那麼當孩子處在學齡前這年齡段,其實是不建議家長們給孩子補課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學齡前的時候教孩子小學知識孩子不理解的緣故。這個階段,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還是要以具象的東西為主,然後一點點的幫助孩子將抽象的和具象的聯繫在一起。2、專注能力孩子是否有足夠的專注力,其實就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是否高效。同樣的知識,專注力強的孩子跟定是要比專注力差的孩子理解的更快,那麼孩子就可以卻搶先一步去了解的更深層,以及學習別的內容。
  • 學齡前兒童 學齡前兒童是什麼意思
    學齡前兒童9月份了,又是一年開學季,很多小朋友都要進去學校學習知識了,3-6歲兒童教育是很重要的階段,一般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學齡前兒童教育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了,那麼,學齡前兒童是幾歲?來了解一下吧。學齡前兒童是幾歲學齡前兒童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