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開學了,家長們大呼「終於解放了」,同時內心也十分焦慮:每年假期都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找各種名師,孩子也十分努力,但學習成績還是上不去。因為娃太笨,還是我們的方法出了問題?
別著急,家長先思考一下: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大多數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學霸與學渣之間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理解力和意志品質。
其中,有一個家長極其容易忽視的因素——理解力,反映到課堂中就是「會不會聽課」。
小時候,理解力差的孩子,在任何學科都是學不好的;長大後,理解力差的人,對他人的依賴性強,在事業上也難有大的作為。
想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學齡前,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理解力,具體能做些什麼?來聽聽教育專家Wendy老師的建議吧。
從上小學開始,絕大多數孩子的上課聽課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且理解力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程度,遠遠超乎家長們的想像。如果你不信?我們來還原一下小學一年級的課堂。
如果我是班主任,教室基本安靜之後,我的開場白一般都是這樣的:
「同學們早上好,咱們現在開始上課啦!請把語文課本拿出來,翻到第6頁,我們今天學習第一單元第二課,請大家注意聽講。」
短短幾句話,你數一數,我一共發出了幾個需要孩子們完成的指令?
把語文書拿出來;
語文書翻到第6頁;
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那裡,準備認真聽講。
你來猜一猜,就剛才我發出的三個指令,全班假設有40個孩子,有多少孩子聽完後能夠完全按照指令落成行動呢?
我聽到過很多答案,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這些話聽起來太簡單了,至少一大半的孩子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很多小學老師會告訴你一個低得嚇人的數字,能夠完全把指令做到位的孩子,有20%就不錯了。
其他孩子呢?大多數可以部分執行老師的指令,可能拿出書了但沒有翻到第6頁,可能翻到了第6頁但依然處於神遊狀態。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如果連老師發出的指令都沒有辦法執行,那麼老師上課的內容,孩子又能聽懂多少?
可怕的是,這只是一節課的開場白!這一整天的聽課效率,能有多少?孩子可能漏掉了多少?
每天的聽課效率不停地在打折,如果每天漏掉了10%,那麼小學一年級會漏掉多少?小學六年下來,相比於聽力理解力好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又會漏掉了多少?
你可能聽過「一年級差生」的概念,那些才剛剛開始上小學的孩子,在班裡的成績一直墊底,原因就是聽力理解力比較弱。
如果剛剛進入小學就落後了,那麼在12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馬拉松中,孩子的學習成績又會被拉下多少?
因此所有孩子同在一個教室裡聽課,其實聽到的內容、學到的知識,大多數孩子跟理解力強孩子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為什麼同樣是剛剛上小學,40個孩子裡,有的孩子就能緊跟著老師的指令和授課內容,有的孩子就不能呢?
因為看起來異常簡單的「跟隨指令、聽懂內容」,卻包含著若干個不同的概念。
「跟隨指令、聽懂內容」的前提是孩子聽到了老師的指令,即捕捉到了重要信息,這一點是由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
在聽到了指令之後,孩子是否跟著去做,這就是理解力的問題了。
理解力培養的第一要務就是積累,比如聽力理解力,孩子到底有多少聽力積累?
我來給你算一筆帳。
從孩子出生到6歲上學,一共是2190天。換句話說,進入小學之前的2190天,決定了孩子上小學之後的水平。有些家長在這2190天高效陪伴孩子,假設他們每天跟孩子說20000字。按照正常語速1分鐘講200個字,20000個字需要1小時40分鐘。假設家長跟孩子說話的時候降低語速,比如2小時講完20000個字,爸爸或媽媽每人也就分到了1小時。
計算下來,在上小學之前,孩子已經積累了4380萬字的聽力輸入量,這還沒有計算孩子在其它場合下聽到的內容。
但是,有些家長並不經常跟孩子講話,每天可能只說2000個字。
計算下來,在上小學之前,孩子積累了前一類孩子的十分之一,也就是438萬字。
一個小學老師,面對兩個完全不同水平的孩子,一個是上學前積累了4380萬字聽力輸入量的孩子,另一個是只有438萬字輸入量的孩子,無論老師是誰,都沒有辦法把兩種孩子教成一種水平。
所以我經常說,「孩子的高中學習成績出了問題,是初中時期欠下的債;初中成績出了問題,是小學時期欠下的債;小學成績出了問題,是0-6歲欠下的債。」
為了不欠這一系列的債,當孩子0-6歲的時候,家長就要培養孩子的聽力理解力。
孩子上小學之前,家長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聽力理解力,其實也很簡單。
1、多跟孩子說話
這裡的「多說話」,絕不是「叨叨」。
叨叨就是無意義的重複性語言,比如「你怎麼又不好好吃飯」、「你怎麼又不聽話」、「你小心一點」……這是我見過的絕大部分家長最經常給孩子的語言輸入。
但是,這樣的語言輸入,對孩子的聽力理解力培養沒有太多的作用。
你應該跟孩子說什麼呢?爸爸和媽媽要發揮各自的長項,媽媽們多說描繪性的語言,爸爸們多說解釋性的語言。
什麼叫做描繪性的語言?就是給出豐富細節的語言。
比如1歲多的寶寶抓起了一塊海綿玩具,媽媽可以跟寶寶說:
「寶寶,你喜歡這塊玩具呀?這是一塊什麼顏色的玩具?」
「對,它是天藍色的,跟天空的顏色一樣。」(此時媽媽的手可以指天空)
「你今天穿的上衣也是藍色的對嗎?」(此時媽媽的手可以指寶寶的上衣)
「這塊海綿玩具是個三角形的,哈哈,咱們家現在不太容易找到三角形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段親子對話裡,跟顏色和形狀相關的關鍵詞反覆出現,能夠極大地刺激孩子的聽覺系統,讓孩子能夠更快地理解媽媽的話,積累起不同的詞彙。
3、4歲的孩子對萬事萬物越來越有好奇心,經常會問為什麼,比如「螞蟻為什麼會搬家?」「天上為什麼會下雨?」「大海為什麼是藍色的?」
爸爸大都有理工科的頭腦,善於充當百科全書的角色,給孩子講原理性的東西。
當然,親子閱讀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家長很快會被孩子的「為什麼」問得張口結舌,家長需要藉助書籍來回答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問題。
另一方面,孩子上小學之後,老師使用的課堂語言並不都是口語,還會有大量的書面語言,家長僅僅跟孩子多說話是不夠的,親子閱讀也必須得跟上。
2. 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表達欲望越來越強烈。
「聽」和「說」不分家,孩子在自己表達的時候,說出來的東西會通過聽覺系統反饋回大腦,對大腦施加第二次刺激。
因此,當孩子能夠表達出越來越多東西(一般在2歲左右)的時候,家長除了繼續跟孩子多說話、親子閱讀之外,還要留出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機會。
每次跟孩子說了什麼,家長要用鼓勵而溫暖的眼神看著孩子,幫助孩子把想要表達的話說出來。
雙向的說話才能被稱作交流,能夠產生結果的交流才能被稱作溝通。在跟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讓孩子有表達的機會,這樣才能讓父母給孩子更多的反饋,而反饋正是孩子學習的重要保障。
3. 帶孩子走出去
在一個環境中,孩子能夠接觸到的詞彙類型是有限的,很多詞彙需要在特殊環境中才會被用到,比如太陽系、銀河系、宇宙、恆星、行星、彗星,這些詞彙在家中基本沒有被提及和使用的場景,卻在天文館中能夠有機會讓孩子反覆聽到和使用。
如果你住在北京或者上海,天然就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北京有60多個博物館,上海的博物館密集度也很高。
如果你住在其它城市,也要儘可能開發一下居住地及周邊城市地區的資源,儘可能多帶孩子去體驗。
上了小學之後,去過大量博物館、天文館和科技館的孩子,自然課學起來更加輕鬆;語文課文也有很多自己知道的內容,學起來必然輕鬆;對於不同老師上課的授課方式,接受起來也會容易得多。
本文節選自春藤家長學院Wendy 範博士的《0-8歲入學準備與培養規劃》系列課程,這是一門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入學準備課。
那麼,孩子的聽力理解能力培養起來,家長是不是就完成任務了?當然不是!只能聽懂、不能讀懂,那不就是文盲了嘛!
所以,孩子閱讀理解力同樣重要。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解力?孩子上小學前,家長需要做哪些準備和規劃?有同樣疑惑的家長,趕快上「春藤家長學院」APP學習本門課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