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蘇格蘭哲學家卡萊爾說: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可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明明很努力的學習了,可成績就是上不去,甚至成績還在不斷的下降。反倒是一些看起來沒那麼努力的孩子,成績卻很好。難道這就是「努力」和「天才」的區別嗎?
其實,學習可不是一件努力就有用的事情,還需要看方法,孩子如果很努力但卻沒收穫對應的成績,家長就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無效學習」。
清代散文家劉開在《問說》中寫道: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意思就是:喜愛學習但並不經常問問題的人,並不是真的喜歡學習的人。
如果孩子學了很多,但是什麼問題都沒有,從來或者很少主動問老師或家長關於學習上的問題,那麼很可能孩子學習的態度就像葉公好龍一樣,只是裝作努力學習而已。
還有些孩子,學習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計劃,每天學多久、學什麼都隨心所欲,學習內容也不按輕重緩急排序,總是在狀態好的時候學些不重要或者已經掌握了的內容,把學習的重點或者沒掌握好的內容留到狀態不好的時候,結果用了一樣的時間,學習效果卻差很多。
有些孩子從來不預習也不複習直接就做題,結果就導致孩子對新知識的吸收並不好,盲目做題時就會出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錯誤,浪費大量的時間不說,還容易打擊自己的積極性。
有些孩子遇到不會的題就會去翻答案,但是從答案倒推解題步驟往往是很簡單的,孩子動腦思考的過程完全被略過去了。沒有經過自己思考的內容,更容易被忘記,下次遇到同類型或者稍加變化的題孩子依然做不出來。
在《有效學習》一書中寫道:學習是推理和解釋的過程,而不僅僅在於最後一個正確的答案。
要想學習的過程是有效的,不是僅僅將知識點背下來就可以,而是要經過不斷的思考,達到能夠融會貫通的地步。
很多孩子有努力的勁頭,但是思維能力上有短板,就導致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學習效果就差了很多。
2020年高考中考出了709分高分的考生王道然在採訪中說:
「如果是在平常做題的時候,要獨立思考,真的遇到不會的題,研究透有解析的答案,補全思維。徹底思考真的很重要。」
其實,很多孩子成績差都是因為邏輯思維有短板,所以不管是從理解新知識還是運用舊知識方面都會比邏輯思維好的孩子要吃力一些。
但是,邏輯思維能力並不是生下來就已經發展好的,所以在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完全發展之前,都是可以通過鍛鍊來強化的。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中,6-12歲時孩子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開始出現可逆性思維和「去中心化」思維。這個時期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會有明顯的增強,因此這時也是培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黃金時期。
對孩子來說,想要鍛鍊他的思維能力,首先要能投其所好。因為只有主動、自願的思考下,孩子才能真的沉下心動用自己的思維能力。
所以我覺得利用遊戲的方式促進孩子思考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
給大家分享一套鍛鍊思維的《全世界孩子都愛做的2000個思維遊戲》。
這2000個遊戲中包括了算術類、幾何類、推理類、創造類、觀察類等各種形式的思維訓練題,幫孩子提高觀察力、推理能力、創造力、計算力、記憶力等多種思維能力。
每一個遊戲都是經過精心的選擇和設計的,難度由淺到深,又十分有趣、有一定的挑戰性,吸引著孩子不斷的挑戰自我,開發大腦潛能,越玩越聰明,思維更敏捷。
遊戲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孩子的手、眼、腦都能得到全面的鍛鍊。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