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聞一多的家書,比現在的人還肉麻

2020-12-13 謝小姐你好33

聞一多的「肉麻」

新生開學,據說有位上倫理課的教授前來布道,誨語敦敦,教導學子別亂戀愛,要用高尚情操來抵制低級趣味,教授問:同學們計算一下,人生漫長,諸位是要痛快一小時,還是要痛苦一輩子?有學生站起來問道於教授:一輩子太久,人生苦短,教授,您說點實際的,那一小時來了,您怎麼抵制?

據說教授不作答了。

聞一多聞教授來作答是:「前回我罵一個學生為戀愛問題讀書不努力,今天才知道我自己也一樣。」

聞教授曾經滄海幾十年,為何到「今天」才曉得那「一小時」心情會與學生一個樣呢?

那是因為聞師母不在身邊,讓聞教授無限相思:

「親愛的妻:這時他們都出去了,我一個人在屋裡,靜極了,靜極了,我在想你,我親愛的妻。我不曉得我是這樣一個無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同落了魂一樣。我什麼也不能做。」

1937年6月,聞師母高孝真(建國後改名為高真)先期回湖北探親,誰想不及一月,七七事變惹烽煙四起,聞師母向聞教授發電報,一封接一封,催回武漢。聞一多回了武漢,未料由清華、北大與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大,又要從長沙轉昆明,他應校長梅貽琦之邀,隨校南渡;而恰在這時,聞師母卻已在武漢給聞教授找到了戰時教育問題研究委員會工作,聞一多愛的是傳道受業,不喜歡做機關官僚,乃聽校長的話,不聽老婆的話——聞師母慪氣,不跟老公走,不與聞一多同行。

公不離婆,秤不離砣。婆離得了公,公哪離得開婆?聞一多便向聞師母接二連三寫情書,情意何止款款?硬是肉麻麻的:

「親愛的,我不怕死,只要我倆死在一起。我的心肝,我親愛的妹妹,你在哪裡?從此我再不放你離開我一天。我的肉,我的心肝!你一哥在想你,想得要死!」

呵呵,這是學者聞一多寫的家信嗎?是教授聞一多寫的情書嗎?嗯,是聞一多寫的。聞一多是學者,也是詩人。聞一多熱情似火,情感有著火山一樣的熱度,若機緣爆發,那是都會「燒的這麼狂」的:愛人啊/將我作經線/你作緯線/命運織就了我們的婚姻之錦/但是一幀迴文錦哦/橫看是相思/直看是相思/順看看是相思/倒看是相思/斜看正看都是相思……

情那般深那般真,可是你知不知道,聞一多曾是包辦婚姻,他恨死了他的愛情。1912年,14歲的聞一多考上了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母親給他定了一門親,還是遠房姨表親;幾年後,聞一多要去美國留學,母親便催他回家完婚,聞一多心中不爽,卻母命難違,對愛人哪有甚愛情?新婚裡他不入洞房,只入書房,蜜月裡寫了兩萬餘字的《律詩的研究》。逢人便訴苦:「家庭是一把鐵鏈,捆著我的手,捆著我的腳,捆著我的喉嚨,還捆著我的腦筋;我不把他擺脫了,撞碎了,我將永遠沒有自由,永遠沒有生命!……我知道環境已迫得我發狂了,我這一生完了。我只做一個顛顛倒倒的瘋詩人罷了!世界還有什麼留戀的?活一天算一天罷了!」

原先是「恨你恨得要死」,如今是「想你想得要死」。緣故在:愛要做,愛要說。女人對男人,愛要做;男人對女人,愛要說。聞師母對聞教授,其愛做得很好的。老公沒太多愛好,愛喝點茶,抽點菸,聞師母每逢農村趕集,買些嫩菸葉,噴上酒和糖水,切成菸絲,再滴幾滴香油,溫火中耐心幹炒,製成專供菸絲;老公上課回來,聞師母早早把家務安排好,飯菜準備好,然後帶著孩子們一同去接——男人碰到這般女人,哪有不生愛的?聞一多碰到了聞師母,聞師母也碰到了聞一多。聞一多無他長,卻會寫情綿綿情詩,會寫火辣辣情書。女人愛男人,從胃裡去愛,是最佳捷徑;男人愛女人,從耳根去愛,是最優選項——咬著老婆耳朵抒情:我的肉肉,我的心肝;給老婆的寫情書抒情:我的心肝,我親愛的妹妹,我想你,我想死你了……那她不愛死你?——聞師母讀了聞教授的家信,漫讀情書喜欲狂,載欣載奔,奔她一哥來了,給他一哥泡茶來了,幫他一哥煲雞湯來了。

聞一多是先結婚,後談戀愛,不曾有甚共同語言,卻培養了共同情感;有了共同情感,先結婚後戀愛,比先戀愛後結婚,不差——戀愛後結婚的,結婚後若不再戀愛,婚姻難保了。結婚後,如何戀愛呢?最經濟的法子是,咬著她的耳根子:我的肉,我的心肝,我的寶,我的寶貝貝……女人之螓首之娥眉,誰不花枝顫,身子骨麻酥酥,偎臉著傾倒君懷?

說起肉麻,男人都不缺肉麻,老古董的陶淵明,也濫抒情要做女人的抹胸布,「我想當你塗抹的口紅,我想當你的三角褲……」只是男人向別人的愛人肉麻,愛情便起雞皮疙瘩了,情感泛濫便成災了;男人若跟聞一多一樣只向自己愛人肉麻,愛情便煲心靈雞湯了,情感縱泛濫亦成福了。

聞一多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相關焦點

  • 聞一多寫給父母的「愛國家書」
    五四運動爆發後,聞一多積極投身其中。這期間,他接連收到家中兩位哥哥來信,說父親希望他回鄉度假。原來此時遠在湖北老家的父親,由於無法了解北京真相,出於對愛子的擔心,要求他暑假返鄉。然而,對於父親的此番催促,聞一多卻沒有答應。箇中原委,都被他寫進了1919年5月17日,他寄給父母的一封長篇家書中。
  • 聞一多長孫撰寫《聞一多傳》增訂本出版 讓「紅燭精神」世代相傳
    《聞一多傳》就是他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聞一多傳》從史料收集到初版,再到增訂本,可以說花了整整30年。1985年聞黎明參加全國第二次聞一多學術研討會,看到各地寄來的論文,感覺一些文章史料重複,不少史料人們不知。他萌生了編一本《聞一多年譜》的想法,給聞一多研究者提供參考工具書。那年開始,他奔走各地查找報刊、檔案,走訪和信訪了大量知情前輩。
  • 情書、家書、求職信…… 如今的你還寫信嗎?(2)
    據說參考了古今中外無數的案例,還專門去了一家「神奇照相館」拍照附在信上(這家照相館拍出來的證件照特別漂亮,是「求職必殺」)。不僅如此,他還專門針對國企、外企、民企的不同偏好,寫了好幾個版本的求職信。皇天不負有心人,這哥們後來果然是我們宿舍裡offer拿得最多的。現在的大學生,對於求職信更加用心。
  • 【浠水往事】浠水名人與聞一多
    另外,據聞黎明著《聞一多傳》記載:聞一多在清華園讀書期間,堂弟聞亦齊(聞邦柱的第5子,在嫡堂17個兄弟中排行第15)1917年考入清華園。因此,聞亦傳、聞一多、聞亦齊,人稱清華聞氏三兄弟,在家鄉曾引起不小的轟動。
  • 現存最早家書黑夫木牘寫了什麼?為何現在讀來還讓人淚溼衣襟?
    如今,隨著通訊設備的普及,已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寫家書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但是家書文化永遠不會消失。今天,就來講講中國現存最早的家書究竟寫了什麼?為何現在讀來還讓很多人淚溼衣襟?現在就讓我們來閱讀這兩封木牘戰地家書的原文:家書一:黑夫給衷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
  • 《精靈夢葉羅麗》裡人物的肉麻稱呼,水王子的好過分
    看過《精靈夢葉羅麗》的朋友們都被裡面的劇情和背景所吸引,每位仙子的魔法也很強大,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劇中有些人物喜歡用肉麻的暱稱來稱呼對方,劇中都有哪幾位人物有特殊暱稱呢?水王子的暱稱的好過分。
  • 太直白肉麻,看得人掉一地雞皮疙瘩
    聞一多教授來作答:「前回我罵一個學生為戀愛問題讀書不努力,今天才知道我自己也一樣。」聞一多曾經滄海幾十年,為何到「今天」才曉得那「一小時」的心情會與學生一個樣呢?那是因為聞師母不在身邊,讓聞一多無限思念。 「親愛的妻:這時他們都出去了,我一個人在屋裡,靜極了,靜極了,我在想你,我親愛的妻。我不曉得我是這樣一個無用的人,你一去了,我就同落了魂一樣。
  • 聽聞丹青講述祖父聞一多 「課本之外」的故事
    聞一多幼年愛好美術文學,青少年在清華十年打下初步基礎,美國留學三年在三所美術學院深造,聞丹青說:「他考上的清華其實不算大學,叫做留美預科,是培養這些孩子去美國讀大學。當時清華的教育從學制上來說是入學8年,上這個學校就意味著要出國,那會兒考清華的人還沒那麼多。」本來應該在清華學八年,聞一多在清華待了十年,怎麼回事?
  • 李清照趙明誠,教科書式秀恩愛,一首《醜奴兒》,讀完直呼肉麻
    就如同現在,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就需要談戀愛、結婚一樣。這種事情,其實放到任何的一個時代,基本都是如此。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古時候的人,對於建功立業是大談特談,但大部分人還是都羞於談起愛戀的事兒。於是,在面對著個別比較開放的夫妻,能夠白紙黑字寫下一些夫妻間恩愛肉麻話的人時,大家就都會覺得,這個人「不知羞恥」。尤其是這種肉麻話如果是出自女子,那麼,更會遭到大眾的抨擊。
  • 聞一多的「何妨一下樓」究竟在何處?
    清朝末年被闢為商埠,設有法國領事館、海關、銀行、醫院等,希臘人歌臚士還在此開設了洋行和旅館。後來法國人修建滇越鐵路時,由於當地人不允許鐵路通過,最後只好繞過蒙自,此後海關轉到昆明,洋行、銀行及旅館等也相繼歇業,曾繁華一時的蒙自逐漸變得蕭條、冷落。
  • 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不但博古通今,而且學貫中西
    我們最早知曉聞一多,是在中學課本裡,那慷慨激昂的《最後一次演講》,曾經令學生時代的我們無比激動。但大多數人其實並不十分了解聞一多,只是把他當作一個「鬥士」來敬仰。民主鬥士固然不假,但那只是後來的聞一多。縱觀其一生,聞一多既是詩人,也是學者,還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才子。
  • 老奶奶27字家書感動網友 家書抵萬金仍需傳承(圖)
    男子因父子矛盾離家15年 父親寫家書化解恩怨 圖片來源:重慶晨報  家書可以調和矛盾  感動人的家書不只有王詩佳奶奶的這一封。  家書是家庭教育的組成部分  家書還記錄了父輩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是家庭教育的組成部分,激勵子女奮鬥、成長。據《南方日報》報導,今年八九月份,一封寧波父親寫給即將上北大兒子的信在微信朋友圈傳瘋了。這封家書的作者是浙江某旅遊公司高管陳曉冬。
  • 聞一多朱自清舊居修繕後首次亮相
    中新網雲南新聞5月17日電(崔旭娜)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以此為契機,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暨聞一多朱自清舊居、晉氏宅院開館儀式系列活動將於當天上午拉開序幕。
  • 結婚後卻遇上真愛:聞一多將愛轉嫁,化悲劇為傳奇
    所以這些人最終都走上了一條先結婚再戀愛的道路,其實這條路早在民國時期便有人走過,那邊是大名鼎鼎的聞一多。雖說兩人在現在看來都是孩子,但就以當時來說這個年紀也確實應該結下一門親事,甚至許多人會在此後便把兒媳接到婆家。聞一多家雖說沒有這麼做,但這門親事也是真正的結下了,後來聞一多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清華留美預備校,其實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
  •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聞一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襁褓,受盡異族欺凌,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一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
  • 聞一多參加「湘黔滇旅行團」
    不忘採風科考「湘黔滇旅行團」出發時,聞一多已經40歲,身體有些瘦弱,有人擔心他能否順利完成此次「旅行」,他笑著對大家說:「現在國難當頭,我們這些掉進書堆裡的人,應該重新認識自己的祖國了!」在鎮遠的幾天中,聞一多等帶領同學們開展了廣泛的科學考察活動,收集了大量素材。記錄沿途景致大多數人都知道聞一多是著名的詩人和學者。實際上,他還是一位畫家,曾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專攻美術和油畫。3月22日,「旅行團」離開鎮遠。
  • 從「文學弄臣」到「人民詩人」:聞一多眼中的屈原
    「民主詩人」在中國現代文化中最早是以一種「幽靈」人物的形式存在著,即它總是通過對外國詩人和已逝詩人的想像和重構來完成現代中國的「文化政治」承諾。不過聞一多所謂的意義卻有多重,它還包括時人賦予屈原的各種意義,也就是時代對屈原的功利性選擇和象徵性的闡釋,這正是屈原問題追究下來有趣的地方。
  • 高考數學0分,語文只寫28個字卻驚動聞一多,作品至今被人傳頌
    高考數學0分,語文只寫28個字卻驚動聞一多,作品至今被人傳頌高考史上考0分的學生屈指可數,其中的原因無非3種,缺考、作弊和故意不作答,可是,今天這一位考生卻不一樣,他是因為自己完全不會,數學才考出了0分的成績,語文更是只寫了28個字,卻是被錄取了
  • 洞房夜蘇軾寫了一首詞,通篇都是「抄襲」,不料卻名傳千古,太肉麻
    在新婚洞房之後,蘇軾給王弗寫過一首肉麻的情詞,這首詞可謂是肉麻至極、情感細膩,令人讀來不禁臉紅。我們來欣賞一下這首詞:南鄉子·集句寒玉細凝膚,清歌一曲倒金壺。冶葉倡條遍相識,淨如,豆蔻花梢二月初。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讓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讀懂了他的豁達。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 汪曾祺 | 當時驚豔了聞一多,現在驚豔了我們
    那時,他是沈從文的得意門生,也是西南聯大楊振聲、聞一多、朱自清、唐蘭等一眾名師的學生。這篇寫於1944的課堂作業,當時驚豔了聞一多,現在驚豔了我們。那時聞一多講唐詩,朱自清講宋詩,唐蘭講詞,他們的學生汪曾祺呢,寫他不易看懂的現代詩,盛讚與他同樣年輕的穆旦寫的詩。當然他用力最多的還是小說。那時沈從文將他的課上習作一篇接一篇地推薦給老友、報刊編輯,比如鄭振鐸、巴金等人,說汪曾祺「比我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