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不是眾人,只是個體。」有些人強調個體,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區別於其他人的特色。文明也是如此。但是著名的印度女學者伊爾娜依拉美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文明絕對不是分離獨立的。
她認為美洲的瑪雅文明語言也許和中國的漢語有著某些異曲同工之妙。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所謂的瑪雅文明語言真的和中國漢語有著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嗎?想要解開這些秘密,必須先從美洲瑪雅文明開始說起。
瑪雅文明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雖然這一時期美洲人還處於新石器時代,但是他們早就已經在天文數字建築和藝術等各個領域取得了非常奪目而且耀眼的成績。瑪雅文明經歷了1500年-公元300年的形成時期,4世紀-9世紀的全盛時期,最後在約9世紀-16世紀 的時候走向沒落。
但是瑪雅文明裡那些世界矚目的成績並沒有被人們遺忘。雕梁畫柱、精美異常的建築工程;天體的運動規律和移動周期;彩陶燒制技術……這些都不像是一個誕生於熱帶叢林裡的文明印記。而且更讓人激動的是,女學者伊爾娜依拉美在通過系統的調查和研究之後,表示瑪雅文字與中國漢字有諸多相似。
因為她發現誕生於瑪雅文明裡的早期文字和中國早期的甲骨文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在語言的功用上,甲骨文和瑪雅文明文字都屬於意形結合的類型。所謂的意形結合無非就是先從一般的物品下手,然後抽象出具有特色的結構。
最後再把這種具有具體含義的自行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去變成可以代替特殊情況的普通字符。文字的結構也有著很高的契合度。中文中經常使用重疊的詞語,比如白花花和綠油油。「sak t in tin」和「白蒼蒼」其實就是一對非常相似的詞語,因為他們不僅在讀法上很相近,連意思也差不多。
除了這些以外,量詞的使用也是一個很有力的支撐證據。現代漢語裡人們經常用棵、輛、碗等量詞,而且這種習慣自古有之。相對應的瑪雅文明中流傳下來的文字也有很多的量詞,「ch u y」和「束」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這兩個量詞不僅讀音相似,甚至連意思都大致一樣。難道這還是巧合嗎?到底是不是巧合,也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結論。相信有一天人們掌握了更有力的實時資料之後,也許就可以得出非黑即白的結論了。
瑪雅文明是最古老而充滿智慧的一個部落種族,瑪雅文明因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是美洲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非、歐古代文明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創造的偉大文明,它神秘又偉大,讓很多人都忍不住前去探究,這本《瑪雅文明》就採取了雙色圖文結合的方式,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一座立體而真實的古老世界中,原價118,現在僅66就能帶回家,實在良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