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黃永玉在西郊莫斯科餐廳,忽見張伯駒蹣跚而來,孤寂索寞。點兩片麵包,吃完一片,另一片取腐乳如黃油細細塗抹,然後小手絹一方,四角包好紮起,提著緩緩隱去。黃永玉為之作《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大風海濤悲愴莫名,長題有云:「先生居然能喝此蹩腳紅菜湯,真大忍人也。老人手中之麵包即為其夫人帶回者。」出生鼎食鐘鳴之家,躋身「民國四公子」之列,中國收藏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最高峰的叢碧先生,晚景悽涼如斯。
想彼時,叢碧先生舉凡看準之古董,概不還價,只道何時來取錢,揮金如土,為收藏不惜傾家蕩產。「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為了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搶救國寶無算,如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法書真跡、有「中華第一帖」之稱的西晉陸機《平復帖》。此帖只巴掌大,計八十字,叢碧先生以四萬大洋購得,按今日市值估算近二十億,真乃一字千萬金。又如中國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標誌著中國山水畫已由「人大於山,水不容泛」作為人物配景的稚拙階段進入了成熟階段、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的隋展子虔《遊春圖》。為得此畫,叢碧先生賣了北京弓弦胡同原為李蓮英舊居佔地十五畝的大宅子,外加夫人潘素變賣的首飾,湊足二百四十兩黃金。此李蓮英舊居於今日北京,僅拆遷費便上億,地皮價值百億,而《遊春圖》於今早已無價可估。此外,還有唐李白《上陽臺帖》、唐杜牧《張好好詩》、宋範仲淹《道服贊》、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宋蔡襄《自書詩》、宋吳珺《雜詩帖》、宋徽宗《雪江歸棹圖》、宋楊婕妤《百花圖》、元趙孟《草書千字文帖》、明唐伯虎《王蜀宮妓圖軸》等等,皆為國之重寶,價值連城。馬末都說:「今天你所有中國各個門類創出的世界紀錄,你跟張伯駒先生那些東西根本沒法比,拿出來就沒價講。」
後,叢碧先生悉數捐獻國家,故宮博物院頂級書畫太半為先生捐獻,只換回了文化部長沈雁冰親筆籤發的一紙獎狀。晚歲,先生無工作無戶口,一貧如洗,惟寫字賣畫、親友接濟度日。1982年,因「不夠級別」不得入住單人病房,於集體病房病床上遽歸道山。
叢碧先生嘗於《張好好詩卷》後題《揚州慢》,有句:「想落魄江湖,三生薄倖,一段風流」「奈腰纏輸盡,空思騎鶴揚州」,乃成其讖。又有挽負盡狂名的末世王孫袁克文聯句:「忍對無邊風月,如此江山」,不獨以詩讖論,人事之變先生早有預感。在裁合先生《春遊瑣談》、《叢碧書畫錄》而成的《煙雲過眼》中,其女張傳綵透露時有權要上門覬覦國寶(如張春橋)。王世襄先生當年陋室裡明家具堆積如山,又緊挨鄰居廚房,恐遭火厄,遂一元出予富賈,只要妥善歸置,常寶愛之,切莫賣之國外。
人生忽如寄,聚散隨風,煙雲亙古不變。「雖煙雲過眼,而煙雲固長鬱於胸中也。」此句脫於蘇東坡為王駙馬晉卿作寶繪堂序,叢碧先生有蘇仙坐觀雲起、笑看落花、「煙雲與我相合」之襟懷,奈何無蘇仙「自笑平生為口忙」。蘇仙在《與蒲傳正》的尺牘中說:「書畫奇物,老弟近年視之,不啻如糞也。」「退居之後,決不能食淡衣粗……」雪泥鴻爪,黃州惠州儋州,人生意義還是吃吃喝喝,「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吃飽喝足,世界美好。
劉項原來不讀書,文章不能鍋裡煮還易招致橫禍,倘能廚藝傍身,即便身入不毛、生逢亂世,定也不會餓死。
居有竹,食有肉。
文 |稿木
貫珠室獨家專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