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隨著崇明縣撤縣設區,上海再無「縣」這一行政區劃,下轄十六區,上海是中國大陸經濟最發達的省級行政區,其下屬十六區也是各有特色,並都宣傳出自己的口號,而這裡面最霸氣的就是松江府了,人家宣傳的口號是「上海之根」!
雖然說松江現在不是上海核心城區,而是屬於上海郊區之一,松江大概相當於上海大都市的一個衛星城,人家這說的不是虛的,對上海和江南地區的地方歷史懂一點的人都不會不熟悉松江這個名字,人家松江當年可是府級行政區,上海是松江下面管的一個縣。
只不過晚清時期,西方勢力湧入上海,上海成為中國東部主要港口,結果上海縣取代了松江府城,崛起為這一地區的中心,所以後來上海成了大都市,松江反而弱化成了衛星城。
不過說實話,松江有資格自稱「上海之根」,還是靠著其當年下轄的這麼一個縣,這個縣才是正宗的「上海之根」,甚至能說是「松江之根」,這就是華亭縣!
華亭?這個縣名和區名現在在上海是不存在的(甘肅現在有一個華亭縣),只剩嘉定區有個華亭鎮,但是在現在在松江區的一些小區等地方還會用「華亭」命名,來表示對歷史的一種紀念,咱們就來說說這華亭縣是個什麼樣的縣呢。
華亭,這個地名其實非常古老,唐朝天寶十年(751年),當時吳郡太守趙居貞奏請以嘉興縣東部、海鹽縣北部、崑山縣南部三縣地置華亭縣,華亭之名是因為當時在縣西三十五裡有華亭谷,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陸遜、陸抗宅所在。陸遜封華亭侯,陸機云:華亭鶴唳。故有此名。
華亭縣的建立是一個分水嶺,這是現在的上海地區第一次有獨立的縣級建制。
但是,這個時候,上海地區沒有獨立的二級建制(府或州),建縣之後,這華亭縣先後隸屬過蘇州、吳郡、嘉興府等各類上一級建制,但是在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華亭府,終於結束了上海地區沒有二級建制的歷史。
次年,華亭府改名為松江府(松江名稱以境內有吳松江得名。吳松江之名最早見於《後漢書·左慈傳》:本謂吳地松江。至宋始稱吳松江,明、清作吳淞江)),但華亭縣沒有改名,華亭縣為松江府附郭縣(所謂附郭縣就是沒有獨立縣城,以府城為縣城的特殊的縣的建制,一般一個府是一個附郭縣,大一點的有兩個甚至三個,分城而治,這種附郭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市轄區)。
也就是說,當時的松江府核心地區就是華亭縣縣城(同時也是松江府府城),這是現在的松江主城,而不是上海市中心城區!
一開始松江府只管一個縣就是華亭縣,這當然很怪且不和情理,所以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華亭縣部分鄉分出,新設上海縣(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松江府知府女真人僕散翰文以「華亭地大人眾,難理」,奏請元廷分置上海縣,次年元廷批准,一般以1291年作為上海正式設立行政建制的年份),於是松江府就有了兩個縣,華亭和上海,而上海縣的核心就是現在的上海老城區,其縣治定於上海鎮(南市)範圍包括上海老城廂的全部及現在的陸家浜地區、浦東上南地區。
長期以來,華亭縣的經濟發展水平都高於上海縣,人家畢竟是府城!而且整個松江府屬於江南富庶之地,在全國是一等一的富庶大府,元明清三朝皆是如此。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華亭縣和上海縣部分地區劃出,新設青浦縣,歸松江府管轄。
上海縣下轄地區,屬於現在上海核心城區
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新設婁縣;雍正二年(1724年),新設奉賢縣、金山縣、南匯縣和福泉縣;雍正八年(1730年),福泉縣併入青浦縣;嘉慶十年(1805年),新設川沙撫民廳(縣級)。
於是至此,清代松江府就下轄華亭縣和婁縣(1656年分華亭縣設,松江府有兩個附郭縣,說明當時松江府城是大城市,比較大),奉賢縣(1724年分華亭縣設)、上海縣、金山縣(1724年分婁縣設)、南匯縣(1724年分上海縣設)、青浦縣、川沙廳(1759年設)、福泉縣(1724年分青浦縣設,1743年裁撤)。
注意,當時的松江府並沒有管理上海全境,現在上海北部的一些地區(嘉定,寶山,崇明一帶)是屬於太倉直隸州。
華亭縣在元明清三代都是松江府府城,其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政治地位都遠遠不是上海縣能比的,那麼這個縣是怎麼沒落,以至於連名稱都沒有了的呢?
這就要說到近代風雲了,鴉片戰爭後,西方勢力侵入上海,1845年後,由於英、法、美等國陸續在上海開闢租界,上海縣的實際管轄區逐漸縮小。至辛亥革命時的1911年,其實際控制區域僅包括縣城、閘北、南市、徐匯、今楊浦中北部、長寧西部、浦東西部沿江部分地區及現為閔行區的西部郊區。
清代後期的松江知府和上海知縣真的不是一個好當的官…
太平天國運動又加了一把火,當時府城華亭地區被戰火侵襲,再度受到破壞,而上海縣因為有洋人助陣,沒有被太平軍佔領,而且,大量府城等地的富庶大家又遷入了上海縣,租界進一步繁榮。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雖然名義上還是松江府,但實際上當時這地區的經濟重心(主要的工廠,商業中心都是在上海縣)和政治重心(此時政治上的重中之重是對外交涉,自然也是在上海)都已經由華亭縣轉到了上海縣,但是,華亭這個名稱還是在的,而且名義上的政治地位也比上海高,畢竟松江府的府城是華亭縣(松江縣佔一半,婁縣佔一半)啊,理論上華亭還是上海的「頂頭上司」!而且在辛亥革命剛剛成功的1912年,婁縣被廢了併入了華亭縣,華亭縣就接管了舊的整個松江府城,大概就是現在的松江城區。
但是,1914年,當時袁世凱政府對中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地名整理工作,此工作雖然現在一般評價是理所應當而且弊大於利,但確實很多地方的地名因此丟失,在傳承上有一定損失。
北洋政府幹了啥呢?就是對中國地區大量的重複縣名進行了更改,長期以來,中國數千個縣有很多重名的,這其實很不利於管理,而華亭縣當時因其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且甘肅華亭縣更早建縣(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建縣),故改名,就用了府名松江當縣!所以華亭這一地名從上海地區消失了
當時,府一級的行政區劃已經被廢除了,而再到後來,上海地區恢復了二級行政區的時候,核心地區自然轉移到了現在的上海市區,而松江則成了郊區,甚至相當長一段時候,松江都沒有歸屬上海,而是繼續屬於江蘇,一直到1958年11月,大都市上海需要大量農副產品供應區,松江等周邊縣才劃給了上海。
現在的上海地區各縣,除了北部一些地方外,幾乎都是從「華亭」這麼一個縣級行政區劃分出來的,核心城區更是全不例外,這個古老的縣,才是真正的「上海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