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古就稱「申」,現在的簡稱為何是「滬」不是「申」?上海自古稱「城」,為何簡稱為「滬」不是「申」?滬字有何來頭?
上海自古就有「申城」之名,之所以名「申」,是與一個名叫黃歇的歷史人物分不開的。黃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屬黃國(今河南潢川)人,楚國大臣。他早年曾四處遊學,見多識廣,博聞善辯,頗具才能。楚頃襄王時,他被任命為左徒,立下過「說秦善楚」,甘做人質的大功,使楚國積蓄了力量,不至被強秦所吞沒。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黃歇為相,賜其淮河以北十二縣,封為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歡慶晚會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乘長風兮開宇天,古往今來兮二千年。
小潢河兮今猶在,黃浦江兮續根緣。
豪情湧兮楚豫風,詩意抒兮吳越篇。
淮水起舞兮碧波漣漣,弋山潑翠兮嘉木浩瀚。
大別山兮開天闢地,古黃國英傑兮中華美談。
太湖年豐兮漁歌唱晚,東海潮起兮浪花翩躚。
長江三角兮辦盛會,環球翹首兮更無前。
啊,長歌告慰春申君——
你恩澤四海萬民禮讚,你封地江東畢路藍縷,你疏通河道拓墾荒蠻。
啊,長歌告慰春申君,古瑟編鐘迴響江畔。
息兵上書守望家鄉地,黃國故地碑文耀中原。
黃浦江兮高朋比肩,新潢川兮明珠鑲嵌。
江南煙雨兮情意綿,古詩唱響兮豫東南。
今朝長歌兮告先祖,新世紀文明兮照亮雲天。
春申君可以稱作為大上海奠基第一人。春秋戰國時的上海地界,還是荒蕪一片。春申君受封的吳地,就包括今天的上海西部一帶。而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不知名的小河。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成災,殃及兩岸百姓。春申君帶領百姓開挖河道,清理河床,築起了堤壩,使黃浦江江水流暢,河床變深,長度和寬度都大為增加,可以說是春申君造就了大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黃浦江也從那時起,開始造福於世世代代的上海人民。
《史記·春申君列傳》:「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並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另據《上海志·建置沿革》載:「上海地區,春秋屬吳。戰國先後屬吳、越、楚,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而上海人民為了紀念春申君,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把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春申江必稱黃浦江,則始於南宋,曾名黃浦塘、黃浦港、黃浦、大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別名黃龍浦、黃歇浦、春申浦等。後來,人們便以「申」代指上海。
但是,在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上海的簡稱卻被「滬」字所替代。之所以會有如此選擇,上海市有關部門曾有一個「權威解釋」: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6000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2000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4至5世紀時的晉朝,以捕魚為生的居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遊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這一選擇,主要是尊重了當地的民俗。雖然如此,只要一提到「申城」,人們仍然想到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