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上海
上海,中國人不知道的不多。上海為什麼叫「上海」,中國人知道的也不多,包括上海人。
上海得名,歸納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源於《弘治上海志》,該志稱「其地居海上之洋」。「居海上之洋」是什麼意思?無法理解。二是言吳淞江(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為上海浦,一為下海浦。宋元時,於上海浦設「上海鎮」,元朝據此設立上海縣,由此一直沿襲到現在的上海市。
上海地形
第二種說法,看起來很「權威」。但是,「上海縣」偏偏置於元代,而元朝恰恰又是最沒文化的朝代,命名的嚴謹性很讓人懷疑。再佐之以史料,元代之前,根本就沒有吳淞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的記載。「上海縣」的命名,應該另有原因。
「上海」之名,由「上」與「海」二字構成。「海」,當然是指大海。「上」,似乎應作方位解。但中國的地名,常以東南西北命名,如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當然,以「上」「下」命名的情形也是有的。東漢建安年間,吳析餘汗縣東境置上饒縣,「上饒」的「上」,一作方位解,一作「上乘」解。「上海」的「上」,是否也有這兩層意思呢?問題是,前者沒有歷史依據,而後者當時根本談不上——上海變「上乘」,完全是近現代的事。歷史上的上海是普通小縣,沒法江南富饒地區相提並論,更談不上「上乘」。
「上」字
上海的「上」,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上,高也。《康熙字典》: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時亮切,音尙……又與尙通。上海地處江河與大海的交匯處,並且是江河湖海之間的一塊高地。古代上海的這種地形、地貌,應該比現代更加明顯。據明史相關資料,鄭和下西洋時期,現在的上海寶山鋼鐵廠一帶,不過是塊水中高地,上面還有建航標塔之類。
「上」的引申義是個動詞,表示連接、會合。如:上刺刀,把刀剌與槍連接上;上鞋,亦作鞝鞋,是指將鞋底與靯幫子連起來,熟悉手工鞋製作的人都明白這道工序。所以,「上海」意思是指江海、陸地相連的地方。
古代女鞋
元代設立「上海縣」,即便真有上海浦、下海浦這樣的地名,但明顯不是地標,地域範圍也不大,元朝不會因為如此而置為地名。而將江海、陸地相連的這片區域劃為「上海縣」,地域範圍顯然大得多,也就更加符合常理。
上海簡稱為「滬」,似乎看法較為統一。陸龜蒙《漁具詠序》:「綱罟之流,列竹於海澨曰滬。」陸龜蒙所言的「滬」,指的是一種漁具。後人據此,認為上海的簡稱「滬」也是一種漁具,相當於現在的「迷魂陣」,因為歷史上的上海多是漁民。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古人用字並不規範,異寫甚多,陸龜蒙所稱的漁具,實為「籪」,又稱「簄」,並稱「簄籪」,跟上海的簡稱「滬」沒有關係。
舊上海
上海的簡稱「滬」,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滬」從「水」,指的是水名。吳淞江古稱吳江、松江,發源於蘇州市吳江地區的松陵鎮,在外白渡橋以東匯入黃浦江。吳淞江原為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所以長江入海口現在還被稱作「吳淞口」。明代「黃浦奪淞」,吳淞江變成了黃浦江的支流,但長江入海口仍稱吳淞口。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後稱作蘇州河,近海處古代則稱作「滬瀆」,是上海的母親河。「滬瀆」也指吳淞江接近入海口流域,與「上海」一詞的意思完全是相同的,所以上海的簡稱便是「滬」。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私信秒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