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白市驛:重慶馬氏蒲扇板鴨 留住傳統味道

2021-01-07 騰訊網

提到重慶的傳統美食,很多人會想到白市驛板鴨。而提到白市驛板鴨,除了白市驛食品廠生產的板鴨外,還有一家馬氏蒲扇板鴨。老闆馬興華從學藝起便一直堅持傳統工藝,只為留住食客記憶中最傳統的味道。今年6月,馬氏蒲扇板鴨技藝已正式被評為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業47年的專業板鴨加工技師

近日,筆者在重慶白市驛鎮見到了馬興華和馬俊父子。今年71歲的馬興華,仍然堅守在板鴨加工生產線上,把握著關鍵的技術環節。其子馬俊現在在重慶大學任教,業餘時間跟著父親學習傳統白市驛板鴨製作技藝,負責父親板鴨廠的經營定位和正宗百年老店建設。

據了解,馬興華1972年進入白市驛鎮食品站(後改名為白市驛食品廠)工作,跟隨師傅劉明付學習製作板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板鴨可是一件「奢侈品」,一般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吃,或者作為送禮佳品。在食品站工作的時候,馬興華見證過板鴨的光輝時刻,春節旺季的時候,往往一大早就有客人排隊買板鴨,製作板鴨的師傅們每天殺鴨子都能殺到手軟。他也熟練掌握了白市驛板鴨最早形態的「蒲扇板鴨」製作工藝。目前的板鴨加工已基本未使用該技藝,處於瀕臨失傳的困境。

馬興華正在製作板鴨。

1976年起,馬興華因為技術過硬,做事踏實,一直擔任板鴨車間主任一職,直至原國營板鴨廠2000年改制。在此期間,馬興華帶領團隊對板鴨製作工藝進行了不少改良。以前燻鴨子是用一種像野炊一樣的土灶,不好操作還容易把人嗆到,馬興華帶領團隊到全國多地考察後對灶和煙囪進行了改良。在調料方面,以前師傅都是憑經驗教給徒弟,計量單位通常是「一把」「一瓢」,馬興華經過自己的鑽研,對調料的數量進行了科學量化,嚴格按照傳統的白市驛板鴨老式夏季板鴨香料配方進行醃製,在那個冰箱沒有普及的年代裡,解決了板鴨夏季容易變質的問題。

1984年,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市第二商業局組織技師考試,馬興華現場製作板鴨,通過了技師資格考試,成為了專業的板鴨加工技師。據了解,重慶市當年共考核通過了8名食品技師,目前通過醃臘熟食品技師資格考試的板鴨類技師僅有兩人,另一位板鴨技師如今已去世。

2000年,原國營白市驛食品廠改制,馬興華也結束了他在國營食品廠的工作生涯。

堅持傳統工藝只為留住記憶的味道

為補貼家用,馬興華在白市驛牟家村老家開始生產板鴨,由其妻弟薛家偉挑進主城銷售,「馬師傅板鴨」自此開始起步。如今,馬師傅板鴨主要是由馬俊負責經營管理,70多歲的馬興華仍然對技術進行著嚴格的把關。

據介紹,製作一隻板鴨,要經過篩選、宰殺、漂洗、劃、醃製、踩、崩、風乾等多個步驟。在製作過程中,馬師傅板鴨堅持採用傳統工藝,比如漂洗一定要用井水,醃製一定要手工才入味均勻,調料要分夏冬兩季,劃鴨子的時候一些關鍵的部位,比如鴨子的頭部、結締組織、髖關節和一些筋膜,一定要全部精準劃開,才能保證鴨子不變臭,也才有最傳統的味道。

「蒲扇板鴨」成品。

「之所以叫蒲扇板鴨,是因為以前沒有用上電力,只能採取自然風乾,就需要用竹片把鴨子撐起來吹乾,鴨子崩開的樣子就像一把蒲扇,並且板鴨吹乾後迎風透亮,類似燈影牛肉,板鴨保留的水分極少,有利於那個年代自然風乾保存。」馬俊說,「這一傳統做法也就有了那句出名的諺語『白市驛的板鴨——幹崩』。」

一隻板鴨從選殺到最後做好,需要4到5天,如果採用自然風乾,時間將更長。由於很多環節都需要人工操作,馬師傅板鴨現在一天的產量在幾百隻的樣子。

籌備白市驛板鴨「掌故」傳承板鴨文化

為了更好地傳承蒲扇板鴨這一傳統製作工藝,馬興華從十幾年前便開始招收學徒。但是,由於板鴨製作過程比較枯燥,為保證鴨子新鮮經常需要晚上工作,加上學習時間長,至少三年才能出師,所以至今僅有1人算是學成了。「為了鼓勵這名學員,我們承諾他今後可以共同發展,還能分股份,以後即使不做了,其股份後代可以繼承。以此來激勵有志傳承這一近200年傳統加工技藝的人。」馬俊說。

此外,從七八年前起,馬俊便開始收集關於白市驛板鴨的各種資料,包括向鎮上一些老人打聽關於白市驛板鴨的歷史、查詢各種書籍等方法。馬俊告訴筆者,他想寫一本《白市驛板鴨掌故》,記錄做過板鴨的每一個人的故事,包括他在哪裡做過、他以前是在哪裡學的、在做板鴨過程中有哪些奇聞異事等,傳承板鴨文化。

相關焦點

  • 重慶十大非買不可特產推薦
    NO.3 白市驛板鴨產地:九龍坡區白市驛鎮、含谷鎮。簡介:白市驛板鴨是重慶的著名特產,以產於市屬巴縣白市驛而得名,已有100除了自家做出來的泡鳳爪以外,市場銷售的袋裝泡鳳爪以有友泡鳳爪的味道和口感最好。價格:散裝均價在15~20元/斤,袋裝100g一袋的一般每袋不超過10元。
  • 舌尖上的重慶丨萬州這些美食榜上有名,萬州人轉起,看看哪些沒有吃...
    提到重慶美食全國人民都知道火鍋和小面其實在重慶幾乎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這些美食有的體現了巴渝地區傳統的飲食習慣有的展現了重慶各地的小吃特色......木洞油酥鴨嚴格按「炒鹽醃、香滷復、酥得幹」的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素以選料嚴格、工藝考究、製作精細、風味獨特而著稱於市。
  • 南京傳統名菜「南京板鴨」,香味濃鬱,你吃過嗎?
    在提倡健康養生新概念的當下,南京人依然無比迷戀板鴨的滋味,這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鹽的味道、滷水的味道,更有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板鴨分為臘板鴨與春板鴨兩種,前者的產季是小雪至立春,後者是立春至清明,質量以前者為佳。南京板鴨俗稱"琵琶鴨",又稱「官禮板鴨」和「貢鴨」,素有「北烤鴨南板鴨」之美名,是南京地區一道傳統名菜,用鹽滷醃製風乾而成,因其肉質細嫩緊密,像一塊板似的,故名板鴨。
  • 「重慶人生的尖,認字認半邊」,說說因以訛傳訛被後人改掉的地名
    鵝公巖大橋「白市驛」本名「百市驛」白市驛本名百市驛,也就是重慶農村人所說的那種「百日場」,趕場沒有間隔時間,天天都可以趕後來,以訛傳訛,就成了白市驛,但從中也可以得知白市驛當年的熱鬧。以前到成都,要過的幾個驛站中,必有白市驛。因為商賈如雲,所有驛站都有美食貢獻,白市驛就是以板鴨著稱,清代同治年間的創造至今香味悠長。
  • 文明實踐在市中|魏家莊街道開展「舌尖上的面點」青少年活動
    文明實踐在市中|魏家莊街道開展「舌尖上的面點」青少年活動 2020-11-21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慶食藥監局抽檢肉及肉製品286批次 不合格樣品10批次
    巴南區安瀾鎮石板埡村社重慶享樂西餐食品有限公司巴南區滷牛肉168g/袋2015-5-17125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白新街92號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九龍坡區白市驛鎮白新街92號重慶白市驛板鴨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九龍坡區白市驛鴨肉乾五香味158g/袋2015-5-15132中山市黃圃鎮福人品肉類製品廠廣東省中山市黃圃鎮鴻發西路35號沃爾瑪(重慶)購物廣場有限公司鳳天分店
  • 重慶68條美食街,你吃過幾條?
    華龍網綜合消息,舌尖最挑剔的重慶人又有口福了,看看這份《重慶好吃街地圖》。從繁華商圈解放碑到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從「東方瑞士」仙女山到樸素大方的昌州古城,環繞了重慶各區縣68條美食街。這麼多美食街,你去吃過多少?
  • 河北名小吃,怎樣留住老味道
    河北小吃需要留住老味道,又需要在堅守與創新間作出選擇。  「正是這些來自老顧客的懷念,讓飯店覺得一定要盡力留住這種老味道。」劉慶海說,石飲紅星包子創始於1969年,時至今日,除了和面環節引入了軋面機,其餘環節仍保留了傳統的手工工藝。  真材實料加精工細做,是幾乎所有傳統小吃留住老味道的必要條件。但有時候,一種小吃的興衰,還不僅僅是小吃傳承人自己「練好內功」就能左右的。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18-04-12 10:30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知行港澳)  本報記者 蘇 寧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重慶渝中區:12個傳統風貌街「留住城市底片」
    光明網重慶11月27日電   11月26日,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開展「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多家媒體走進渝中區張家花園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風貌區、人和書院等地,探尋傳統老街與時代發展的文化交融。
  • 這就是重慶吃貨!一隻雞和一隻鴨在重慶的花樣「死法」
    任何一樣食材在重慶吃貨們的眼裡,都可以幻化成各種各樣的美味,哪怕是味道過於獨特,也不在話下,比如折耳根,可以用來炒臘肉;比如芫荽,可以被牛肉包裹用來燙火鍋;比如豬腦花,可以用來烤……它們都可以被「降服」,被炮製成眾人口中的美食,那我們日常生活接觸較多的雞和鴨,烹飪起來就更是易哪反掌了。看看一隻雞和一隻鴨在重慶的「死法」,才知道自己有多「殘忍」。
  • 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活動舉行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郭笛)日前,渝中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舉行「留住城市底片——『打卡』重慶傳統風貌街」網絡主題活動,相關負責人帶領媒體團先後深入山城步道、中法學校舊址、馬鞍山傳統風貌街、人和書院等地,領略重慶傳統風貌區的前世今生。
  • 東鄉豆腐:傳統手工藝 留住老味道
    一塊石磨、一捧黃豆、一勺清泉,這是東鄉傳統豆腐製作工藝的經典畫面。豆腐是東鄉尋常百姓家最常見的食材,農村幾乎家家都會自製豆腐。在東鄉清風苑的家風家訓館,「荊公家宴」上的一道「小蔥拌豆腐」,讓人津津樂道。一塊石磨、一捧黃豆、一勺清泉,這是東鄉傳統豆腐製作工藝的經典畫面。豆腐是東鄉尋常百姓家最常見的食材,農村幾乎家家都會自製豆腐。
  • 匠心傳承 傳統美食如何留住老味道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4日訊 (記者 魏金金)民以食為天,散落各地的傳統美食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些舌尖上的美味,不僅飽含著當地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很多時候,更是在外遊子眷顧的絲絲鄉愁。在生產技術日益發展成熟的今天,作為伴隨性旅遊消費,老字號傳統美食文化背後的技藝傳承、設計包裝、品牌推廣到底該如何堅守與創新,才能實現傳統美食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
  • 重慶這家不起眼的麵館,卻憑好味道上過《舌尖》,每天門口坐滿人
    重慶是常常佔據著熱搜榜的城市,如此的高熱度,自然是因為這座城市裡藏有太多的美食。在眾多的美食中,重慶人最喜歡吃的還是那碗小面,從早上到宵夜,這小面都很受歡迎。原本重慶的小面是指素麵,如今重慶所有的面都通稱小面。
  • 南京板鴨與桂花鹽水鴨
    老北京便宜坊燜爐烤鴨及全聚德掛爐烤鴨自前清起已是名噪京師、譽滿海外了,而南京板鴨也有500年產銷歷史可案,明清兩代上呈進御而呼為「貢鴨」,士紳間相互饋贈而雅稱「官禮」;鹽水鴨的製作歷史相傳亦不下三、四百年。 據清末民初陳作霖《金陵物產風土誌》載: 「鴨非金陵所產也,率於邵伯、高郵間取之。
  • 重慶好吃的串串香,這一家不是舌尖上的美食,而是舌尖上的回憶
    每一到夏天重慶的夜晚異常的熱鬧!當太眼下山的時候,大批重慶人開始出來覓食了,一家人或者朋友三四個朋友熱熱鬧鬧的一起就往串串店跑,因此重慶串串香也成了重慶夏天夜晚裡的一道風景線!重慶美食串串香,在重慶也是片地開花,走在街道上隨處可見的串串香店,還能聽見嬢嬢們不斷的吆喝聲。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想著熟悉的味道。
  • 重慶多個區縣出名的美食街
    從繁華商圈解放碑到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從「東方瑞士」仙女山到樸素大方的昌州古城,環繞了重慶各區縣68條美食街和小編一起吃遍重慶!    解放碑八一路好吃街 重慶特色小吃街必吃美食:白市驛板鴨、燒烤、香辣蟹……    渝北金港國際美食城 品味異國風味美食    金港國際美食街,主打「國際化」。美食和就餐氛圍都以異國氛圍為主,喜歡吃西餐、泰國菜……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
  • 重慶一家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小麵館,每天食客爆棚,用板凳當桌子
    說到重慶這座山城,最為令人熟知的應該就是火鍋和美女,其次就是小面了。重慶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熱乎乎的小面開始的,重慶最初的小面一般是指素麵,但現在約定俗成成了人們對重慶所有麵條的統稱,包括豌雜、牛肉、肥腸等各種澆頭的麵條,是重慶最平民的一種美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