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各界朋友: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8日零時三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根據北京的疫情狀況,按照劉若莊先生親屬的意願,經與學校溝通,決定喪事從簡。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20年10月12日上午9點在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僅邀請先生親屬和少數在京的學生及同事代表參加劉先生的遺體告別。
各位如想表達哀思,可掃描二維碼加入追思群;若想敬獻花圈(輓聯),可與北師大化學學院李品廉老師聯繫(電話:010-58807843, 手機:13331091888),並告知詳細單位名稱和姓名。
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劉若莊先生!劉若莊先生千古!
劉若莊,1925年5月25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計算化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他曾對科學時報(現中國科學報)寄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他一生都在安守平淡,嚴謹治學,為中國應用量子化學研究奉獻,為國家培養骨幹人才。
劉若莊先生出生於一個職員家庭,一家七口全靠父親的微薄薪水維持生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學校嚴格的教育使劉若莊先生從小就養成了嚴謹認真的作風。即使輾轉多所學校,他的成績總是全班第一。1943年劉若莊先生考入輔仁大學化學系,依靠每年獲得的獎學金完成學業。1949年,他在《中國化學會會志》上用英文發表了第一篇研究論文《修正特魯頓規則》,鋒芒初露。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的理論化學尚未形成體系。著名化學家唐敖慶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化學系,開始講授結構化學相關內容,劉若莊先生曾擔任其助教。1963年至1965年,唐敖慶在吉林大學舉辦了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劉若莊先生是八名正式學員之一,在此期間,劉若莊先生對配位場理論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成果後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50年3月,還未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劉若莊先生因勤奮好學、成績優秀提前留在北京大學任教。在指導有機化學和定量分析實驗的同時,劉若莊先生開始翻譯英文版《定性分析理論基礎》。該書於195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大學叢書之一,成為20世紀50年代重要的教材和參考書。
「十年動亂」中,劉若莊先生排除幹擾,潛心科研。先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如雙核分子氮絡合物、溫和條件下的化學鍵理論等做了詳細的讀書摘記。1976年,即使受唐山大地震波及,身處北京的劉若莊先生仍完成了國內第一篇運用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研究實際體系的論文,較好地解釋了砷化鎵在氧離子注入後的半導體特性。
劉若莊先生在我國開創了電子結構計算並持續推動我國計算量子化學的發展,也是國際上最早進行電子結構計算的學者之一,在國內和國際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劉若莊先生長期從事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理論的研究,先後在氫鍵、配位場理論方法、有機導體和半導體理論計算、激發態勢能面和光化學反應機理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劉若莊先生創造性地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化學反應途徑和沿反應途徑的動態學問題,取得了國際水平的系統研究成果。先生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82年,參與)、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和1988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以及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第二完成人)等獎項。
劉若莊先生幾十年教學生涯養成的常教常新、常教常精的作風,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影響到下一代。迄今為止,劉若莊先生為國家培養了博士和碩士50餘人,同時開辦過多期量子化學計算短訓班、師資培訓班和助教進修班。以方維海院士為代表的學生和學員們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為理論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多人成為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劉若莊先生從教55周年留念(一排左四為劉若莊先生)
悠悠近百年,砥礪未止,從教亦未息。而立之年始奠化學基石,耄耋之年仍耕桃李沃土。先生是學界泰鬥,亦是人生楷模。劉若莊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師範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量子化學界的重大損失。
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劉若莊先生!願逝者安息!先生的人生歷程、學術品德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微信:歡迎關注「京師化學」官方微信
平臺,搜索「京師化學」或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微博:歡迎關注「北師大化學學院學工」
官方微博平臺
人人公共主頁:歡迎關注「化院團委」
公共主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