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榜樣君被一條突如其來的消息驚呆了——
英劇《黑鏡》的團隊竟然製作了一部互動式的電影!
這部電影名叫《黑鏡:猛獸》(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在網絡流媒體平臺Netflix上發布。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位年輕遊戲程式設計師在製作一部遊戲時,將遊戲世界和現實世界混為一談,最終走火入魔的故事。
電影由《敦刻爾克》主角小哥領銜主演,導演大衛·斯萊德還執導過《水果硬糖》、《暮光之城:月食》和電視劇版《漢尼拔》。
消息來得非常突然,之前雖然有粉絲推測說這部電影就是《黑鏡》一直在籌備的互動式劇集,但Netflix方面在電影上線前完全沒有公開確認過,也沒有拿「交互電影」的關鍵字做噱頭。
從上周剛發布的預告看起來,這只是一部普普通通的驚悚電影。
說互動式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電影情節靠觀眾的選擇推進,根據選擇不同,總共有接近100個選項、16個結局!
所有結局可以簡單概括為主角Stefan的情況+Stefan製作的遊戲情況,Stefan可能存活、死亡或入獄,遊戲可能評價好、評價糟糕、評價中立或未發布。
據說每條支線平均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也就是一部普通電影的時長,而所有劇情加起來總共有5小時的素材可供觀看。
電影上線之後,網上幾乎要炸了鍋。
很多人說,看得自己焦慮症都犯了,連主角吃什麼早餐都沒法決定,因為根本不知道一個小小的選擇會產生什麼蝴蝶效應。
榜樣君不會說自己看了整整一下午,終於經歷了所有支線…
以下這張圖是電影裡的所有選項,每個黑框即是一個大結局,可見劇情分支之複雜。
其實Netflix先前也有實驗過交互類劇集。2017年,Netflix推出了動畫短片《穿靴子的貓:被困書中》,依靠觀眾的選擇來決定劇情走向。
而油管上存在了很久的的Choose Your Adventure視頻類別,也算是交互類影視的先河。
這部電影不僅講述了遊戲編程的主題,其以選擇為推進基礎的形式,也明顯受很多單機遊戲的風格影響。
比如2015年的恐怖遊戲《直到黎明》,以蝴蝶效應為主題,玩家的每個選擇都會對未來的劇情走向產生很大影響。
《底特律:成為人類》也是一部很優秀的互動電影遊戲,劇情分支非常複雜,總共有1000多種排列組合的方式。
還有其他遊戲,比如《奇異人生》、《行屍走肉》等等,都給玩家提供了眾多結局和足夠的選擇空間。
除了交互性的特點之外,影片裡探索的另一大主題便是「自由意志」。
在電影中,主角Stefan無論如何總會在某個時間意識到,自己是被控制的,並沒有自由的意識。
單純放在電影中看,主角反覆說自己被控制,有人在監視自己,像是妄想症和人格障礙症等等心理疾病的症狀,但作為觀眾的我們知道,主角所說都是正確的。
「觀眾」在影視作品中的角色通常是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因為我們獲得的信息總比屏幕中的角色要多。這部電影更是讓我們覺得,是自己在掌控著主角和劇情,一切以觀眾為中心。
然而,觀眾其實也是沒有自由意志的。
很多選項都是死循環,根本無法推進;觀眾會被逼迫選擇自己不想選的走向;而有時無論怎麼選,結局都是不變的。
這點也與許多遊戲系列非常相近。
比如獨立遊戲Undertale,看似是一部普通的打鬥類角色扮演遊戲,但你可以選擇殺死或放走怪物。根據選擇不同,你會獲得「屠殺」、「和平」、「中立」或「偽善」四個結局。
剛發布的時候,Undertale以其全新的戰鬥系統轟動了整個遊戲界。
而在續作Deltarune中,作者完全拋棄了以前的多結局戰鬥系統,以「選擇不重要」(Choices don’t matter)作為關鍵標語。
玩家仍可以做出選擇,但最終只有一個結局。
在另一個遊戲《心動文學社》(Doki Doki Literature Club)中,這個恐怖遊戲偽裝成了戀愛模擬器的樣子。
玩家看似可以從三個女生角色裡面選一進行約會,但最終玩家會發現,自己無論選誰,結局都是一樣悲慘。
在上面這兩個遊戲裡,玩家都是沒有自由意志的。
除此之外,在這部電影裡,沒隔幾句臺詞,角色就會「打破第四面牆」,明說或暗示觀眾的存在。
電影理論裡有這麼一個概念,叫做「打破第四面牆」,簡單理解過來就是打破次元壁、具有自我意識的意思。
這個概念最早來源於戲劇,因為舞臺上總共有三面牆壁,第四面牆即是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隱形隔閡,虛擬但仍是存在的。
表演者通常只歸屬於戲劇故事的世界裡,但當任何角色認可了觀眾的存在、確定自己角色所處的世界是虛構的時,即被稱為「打破了第四面牆」。
第四
面牆
在電影中,主角Stefan意識到觀眾的存在後,曾一度問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我們甚至還有機會向他解釋Netflix的概念。
片中科林的角色,可以被認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
科林知道片中角色存活在虛構世界中,且不止一次向主角明確解釋說「有人在我們之外控制這個世界」,甚至試圖通過對話和屏幕外的觀眾交流。
在觀眾選擇了指向平淡結局的選項時,科林對主角明確說:「不好意思,你選錯了。」
而其中有一個結局,更是讓觀眾難以分辨電影和現實。
在這條支線的末尾,已經開始放演職員表時,電影的「製片人」出現在屏幕上,正接受採訪。她講述了和Netflix合作,以及電影的真實製作過程。而在結局最後,我們發現這個「製片人」也是電影的一部分,觀眾仍控制著這個角色。
其實打破第四面牆的影視作品並不少見。
宏觀來講,只要電影中出現了電影和觀眾的畫面,都可以算作打破了第四面牆,所以很多上世紀的黑白電影都應用過這個概念。
而如果僅考慮認可觀眾存在的影視作品的話,不得不提漫威的全知全能角色死侍。
綽號「賤賤」的這位反派英雄以他的上帝視角為特點,不僅知道自己存在於漫畫和電影的虛構作品裡,還經常混淆扮演死侍演員和自己的身份。
這部電影應該是首次大範圍使用打破次元壁概念的主流大片了,喜劇感、交錯感非常強。
美國電視劇《處女情緣》中的畫外音也是一個全知角色,能預測甚至控制情節走向,經常和觀眾解釋並「討論」片中劇情。
美國製片人丹·哈蒙的兩部作品《廢柴聯盟》和《瑞克與莫蒂》也都包含打破第四面牆的情節。
《廢柴聯盟》的所有主角中,只有阿布一人知道他們活在一部電視劇裡;
《瑞克與莫蒂》瘋狂科學家瑞克則經常認可觀眾的存在,和屏幕外的我們對話。
這部電影目前IMDb評分8.5,豆瓣評分8.3,還是比較不錯的,但對於黑鏡系列來講不算優秀。
很多人評價說「形式大於內容」,榜樣君個人不太同意這種說法。
雖然黑鏡系列的質量下滑的厲害,但還是可圈可點的。
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看,攝影、剪輯和配樂等方面都還不錯,尤其是鏡頭切換和對焦失焦的運用,整體風格也很黑鏡。
但客觀來講,這部電影的確有很多缺點,體驗也一般。
雖然在給出選項的時候會提供過場畫面,儘量保持電影感,但整體看下來的感受更像是在玩單機遊戲。
很多選項也都是死胡同,即使是想要強調「觀眾沒有自由意志」的概念,在觀眾被強迫做選項時,應該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增強體驗感。
而從劇情走向和角色設定來看,這部作品又更偏向電影的範疇。
這些落差導致觀眾評價參差不齊,很多人難以確定自己的看法。
但我們不得不認可,這部電影的確是新形式的一次大膽實踐。
雖然這部電影沒法下載來看,但也有人提出,未來的影院中是不是會出現這種互動類的電影,由觀眾投票來決定劇情和結局呢?
我們拭目以待!
最新閱讀
作者:榜樣君Tiger
來源:榜樣網GETOP(ID:bygetop)
部分圖片來自豆瓣、微博、推特和谷歌
與榜樣君互動
大家對這部電影怎麼看?
點擊可查看熱文
被驚呆了的小夥伴請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