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五季口碑失守
時光網特稿 黑色科幻劇《黑鏡》時隔兩年終於正式回歸,於月初通過Netflix平臺播出了第五季。編劇查理·布洛克創作的三個新故事繼續以科技與人性的衝突為敘事焦點,由「獵鷹」安東尼·麥凱、「莫裡亞蒂」安德魯·斯科特、小天后麥莉·塞勒斯領銜明星陣容全情演繹。
可惜強大的製作班底未能延續《黑鏡》的神話,第五季播出後遭遇到媒體與觀眾前所未有的集體吐槽,口碑全線墜入開播以來的最低谷。
《黑鏡》第五季的IMDb均分僅有6.9,首次單季跌破7分,第五季第三集創造全系列最低單集評分6分;爛番茄媒體評價新鮮度66%,首次跌破70%;MTC權威媒體均分首次跌破70,第五季均分只有65。
這些差評不代表《黑鏡》已淪為爛劇徹底喪失可看性,而是裹挾著一股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的情緒,以及目睹昔日神劇水準崩盤的心痛。
或許是以往細思極恐的《黑鏡》單集將我們的口味養挑剔了,第五季既沒有給觀眾帶來驚喜,也沒有曾經的驚嚇,結尾缺乏反轉層次,指向人性深處陰暗面的犀利刀鋒被完全磨平。這一季當中,科技扮演的輔助角色似有可無,敘事天平倒向角色私人的情緒變化一側,與常規的家庭或犯罪劇情片有什麼區別?
Striking Vipers預告
《黑鏡》第四季採用過人類將大腦意識儲存到數字雲系統體驗VR遊戲的設置,第五季的第一集「Striking Vipers」繼續挖掘這個設定,講述兩位中年男人在虛擬的遊戲世界試探愛情界限的困惑。
歐文·哈裡斯導演「Striking Vipers」是第五季綜合評價最好的單集,概念上與哈裡斯曾經執導的另一個《黑鏡》單集「聖朱尼佩洛」相似。而後者利用愛情故事拋出了關於永生的哲學命題,前者停留在談論被出軌與出櫃困擾的中年危機話題。
Smithereens預告
第二集「Smithereens」再次與《黑鏡》系列的「經典反派」社交媒體展開交鋒,反思網絡科技壟斷式的巨鱷企業對當下社會的極端控制,繼續諷刺沉溺網絡社交卻忽略真實生活的現代人。
第三季第一集「急轉直下」是對網絡社交病的犀利諷刺,而「Smithereens」則是對同樣論題苦口婆心的老生常談,經典英國罪案劇集的敘事風格甚至讓筆者懷疑自己看到到底是不是《黑鏡》。這集當中將科技的未來感降到最弱,安德魯·斯科特賣力的表演放大了角色受科技影響的悲劇情緒,卻拯救不了劇本為角色製造的薄弱反社會動機。我們真的需要《黑鏡》花一個小時來提醒大家「開車不看手機」這種基本行車安全常識嗎?
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預告
第三集「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繼續用AI複製人類大腦記憶和思維意識的概念製造矛盾。這集的問題不在於麥莉的演技,而是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的劇情設計。平心而論,全季口碑最差的鍋不應該由演員來背,比起少年偶像反抗控制狂姑姑的俗套劇情,熱愛《黑鏡》的觀眾可能更希望看到關於AI複製品與真實人類如何共存的探討。
第五季背離了以往《黑鏡》的致鬱系風格,每一集都有了一個「大團圓結局」,主角或是與自己達成和解,或是實現自己的訴求。觀眾看著角色做抉擇就像互動單集「潘達斯奈基」的玩法那樣簡單。
這種致鬱轉溫情的變化是編劇查理·布洛克故意為之。 他曾在採訪當中做出解釋:「我愛寫詩選劇的故事,每次都可以創作不一樣的東西。有很多人來看《黑鏡》,就是衝著它帶來的致鬱感,比如「鱷魚」那集。但是作為劇集的創作者,如果我每次都傳達這種感覺,那麼我就是在偷懶了,我希望能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故事感受。」
背負神劇之名的《黑鏡》開播首季就是巔峰, IMDb的用戶為第一季打出了8.2的平均分,第二季均分8.0(含聖誕特輯),第三季8.3,第四季7.9,第五季6.9。MTC媒體評分第一季94,第二季91,第三季82,第四季72,第五季65。
爛番茄的媒體評價新鮮度更直觀的體現了《黑鏡》口碑一路滑坡式的下跌趨勢。所以第五季的突然崩盤看似意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想要探究《黑鏡》跌下神壇的緣由,我們必須先從它的起步說起。《黑鏡》背後的靈魂人物查理·布洛克成為編劇之前曾經做過漫畫家、遊戲評論員、為時政節目寫過腳本,給《衛報》寫過劇評,轉行編劇的布洛克在英國電視界以擅長創作喜劇著稱。
布洛克起初的想法是打造一款英國版《陰陽魔界》式劇集,用八個30分鐘的故事組成詩選集式系列劇。他向英國電臺Channel 4兜售這部劇集的時候,手頭完成的三個劇本大綱剛好都是關於未來科技的主題,還得到了極好的反饋,於是誤打誤撞催生了這部利用科技講述倫理故事的迷你劇。
黑鏡就是你眼前這塊屏幕
與科技死磕到底的決策促成了《黑鏡》劇名的誕生。「黑鏡」代表著當你關掉電視、電腦、手機屏幕之後凝視的那塊黑色鏡面。關機之後如果繼續盯著它看,鏡子中折射的畫面就是你自己的面孔,而黑鏡透出的冰冷與驚悚感跟這部劇集的氣質正合拍。
2011年12月,《黑鏡》在英國播出的第一季立即引發轟動。「天佑吾皇」這集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荒誕瘋狂的劇情充斥著對社交網絡發酵民意、丑角政客的辛辣諷刺。首相與豬交媾的情節因尺度過大備受批判,連自黑習慣的英國人都有點接受無能。
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首相豬門」在播出幾年後竟然成真,《黑鏡》成功預言了英國首相卡梅隆大學時期的社團黑歷史。布洛克自己都忍不住在推特上發文調侃「看來《黑鏡》是紀錄片。」
《黑鏡》意外預言了英國前首相卡梅隆的黑歷史
《黑鏡》在2013年2月播出了第二季,仍然由三個常規單集組成。布洛克認為第二季的製作時間太趕,導致浪費了很多好點子沒拍出來。當時的製作日程緊張到需要布洛克邊寫劇本邊張羅拍攝,但他也承認這樣緊迫的時間窗口逼出了更好的靈感。
「有時因為外景選址的限制沒法照著原來的劇本拍,我就會靈光一現就地改寫,沒想到改過之後的故事更有意思。『白熊』就是那麼創作的,那集初始劇本跟後來拍攝的版本差很多。」
又過了整整一年多,就在觀眾開始以為《黑鏡》不會繼續拍的時候。 「白色聖誕」特別篇在2014年12月從天而降,布洛克設計精巧、再三反轉的另類愛情故事給觀眾獻上了一份毛骨悚然的「聖誕禮物」。
聖誕特別篇當中,《黑鏡》第一次將單集市場延伸到74分鐘的小電影式篇幅。聖誕特別篇讓布洛克擁有更加自由敘事空間,他覺得「終於能夠好好拍一集了」。
「白色聖誕」
就在聖誕特輯播出的前後,崛起的流媒體新平臺Netflix買下《黑鏡》前兩季的網絡播放權,將它推向更廣的國際受眾群體。Netflix很快進入了撒錢買買買的內容擴張期,重金向布洛克買斷未來《黑鏡》劇集的版權,於是這部小而美的英劇搖身一變成為好萊塢資本Netflix出品的原創劇集。
「轉會」完成後,Netflix向布洛克一口氣預訂了12集,在2016與2017年分為兩季播出,單季篇幅翻倍擴充到6集。
第三季-第四季篇幅升級
隨著集數和時長篇幅的變化,第三季、第四季的單集風格與基調更加多變。雖然劇本方面仍然是布洛克主導創作,但臺前幕後都引入了更強大的班底,一波好萊塢電影明星和大導演紛紛加盟,帶來不少新鮮看點與噱頭。
規模擴大自然難保每集都能有神作水準,但它也給了布洛克嘗試新想法的機會,以及充分的試錯空間。第三季與第四季既有「黑色博物館」、「卡利斯特號」、「聖朱尼佩洛」這些繼承《黑鏡》金字招牌的優質單集,也有「金屬頭」「大天使」「戰火英雄」「遊戲測試」等相對失手的單集。
與美劇續訂永遠停不下來連續劇模式比起來,英劇的製作習慣要佛系得多,熱衷見好就收的迷你劇,能拍三季就算長壽奇蹟,由著編劇創作性子走。
「聖朱尼佩洛」為《黑鏡》摘得2017年艾美的最佳電視電影獎
從前《黑鏡》在Channel 4播出,平均五個月拍一集。進入Netflix時代之後,《黑鏡》平均三個月拍一集,並且單集時長趨於電影化。對於一人承擔所有單集劇本的查理·布洛克來說(開播至今僅有一集是布洛克提供故事想法,劇本由其他編劇代筆),創作壓力不小。
第四季播出之後,Netflix決定拿《黑鏡》當小白鼠嘗試一種開天闢地的電視新玩法:互動式劇集,讓觀眾從上帝視角操控主角的行為,從而決定劇情故事走向。
去年12月底,《黑鏡》互動特別集「潘達斯奈基」如期登陸Netflix, #黑鏡#巡檢佔領全球社交熱搜榜,促使Netflix新訂閱用戶的數量明顯激增。
互動集「潘達斯奈基」
布洛克原本想讓「潘達斯奈基」作為第五季的單集內容露出,將它改編成互動式劇集完全是Netflix趕鴨子上架的結果。為這集寫劇本讓他覺得比再寫六集《黑鏡》都累。
「拍第五季Striking Vipers的時候,Netflix突然找我說想要做一個互動式的故事,然後他們展示了技術能達成的效果,我當時表面點頭說好,其實內心完全懵逼,真的不太想做這個故事。」
觀眾從上帝視角操控角色
「當時我其實寫好了「潘達斯奈基」的劇本,但後來決定改做互動集,就將劇本完全重改了,變成一個新的而且更複雜的故事。設計互動集的故事大綱太費腦力,設計不同版本的結局需要小心翼翼,生怕前後矛盾不合邏輯,但是寫著寫著,我也開始享受這種全新劇本形式的創作樂趣」 。
一部諷刺科技放大人類惡性的劇集,如今卻因新興技術和資本捆綁變得形式大於內容,不免讓人唏噓。
我們為什麼被《黑鏡》徵服?有一部分原因是衝著它的「預言」未來的能力。最優秀的《黑鏡》單集與一部反烏託邦科幻小說無異,細思極恐的是一旦人類科技失去控制,我們在將來真的可能生活在《黑鏡》的世界當中。
曾幾何時,《黑鏡》仍是電視上反思這個科技時代的《1984》與《美麗新世界》,它曾經就像布洛克設想的那樣,是屬於千禧一代的《陰陽魔界》。
以往最成功的《黑鏡》單集,無不是以主角歷程為切入點,推動故事達到一個觸及面更廣的社會話題落點,這才是它震撼觀眾靈魂的秘密武器。可惜如今的《黑鏡》不再是足以敲響警鐘的社會寓言,偏愛將落點濃縮到私人情感的細微層面。
用第五季的「Striking Vipers」對標第三季「聖朱尼佩洛」。同樣探討意識上傳與同性愛情故事的主題,前者只是兩中年直男利用VR試探自己的性向,結局每年可以「出軌」一天的平和解決方案與未來科技製造的新矛盾無關。而後者卻提出了更加深刻的問題:利用科技在虛構的世界永生是否背離宗教與道德?
最近幾年的單集依然能夠拋出《黑鏡》式的高概念,卻很少能夠做到從前黑鏡式結局高潮帶來的反思和回味,草草收尾給出明確簡單解答,腦洞再大也只是空談。這樣的劇作套路與傳統言情劇、青春劇、罪案劇沒什麼差距,既然如此,觀眾幹嘛還要來看《黑鏡》?
在《黑鏡》第四季與第五季之間的兩年空窗期內,現實世界的魔幻指數也陡然上升,喜劇演員當選總統、政客用科技操控民意、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的日漸普及,社交網絡信用納入徵信體系,電子設備攝像頭偷拍……《黑鏡》試圖預言的不遠未來,在第五季開播之際顯現出從未有過的當下感。《黑鏡》漸漸失去的驚喜與致鬱功能與負能量激增的真實世界不無關係。
《愛情,死亡,機器人》、《頭號玩家》、《西部世界》等同類優質作品不斷在大小螢屏上湧現,使得《黑鏡》不再是稀缺的精品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觀眾緣。
不再犀利的《黑鏡》開始令觀眾感到疲憊,但Netflix的製作腳步不會停下來,他們還想打造一個小熒幕的黑鏡宇宙。
第五季開播前夕,Netflix在拉美頻道推出了一部受《黑鏡》啟發的衍生迷你短篇集《來自我們未來的故事》,這部原定名為《小黑鏡》的迷你劇由魯迪·曼庫索創作,並不是查理·布洛克的作品。
第四季主演傑西·普萊蒙今年年初還透露了「卡利斯特號」要拍番外的消息,對此Netflix與查理·布洛克都未正面回應。
可以確定的是,創作靈感源源不斷的布洛克已經開始繼續創作《黑鏡》的故事了,至於Netflix會以第六季還是其他形式播出,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