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2021-01-10 每日甘肅

行遠至深 敦煌不孤

——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 蘇家英

11月7日舉辦的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與往年有些不同。

「因為需要嚴加防控疫情,今年我們沒有邀請國際友人參會,但是聚集了國內在敦煌學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一百多名專家學者,這樣一場學術交流盛會促成的思想碰撞,將給我們未來的研究提供巨大的助推力。」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這樣評價。

衍生與拓展,敦煌顯學走向繁盛

自敦煌藏經洞的數萬卷古代文獻及紙本絹畫始見天日以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於此,常書鴻先生、段文杰先生等中國大批專家學者奔赴敦煌開展研究。

進入21世紀,以「敦煌學」為中心的史學、宗教學、古代文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學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喜憂參半,他看到了敦煌學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前我們主要關注石窟和文獻研究,現在敦煌學研究衍生出了更多的學術機構和學術產品,如對敦煌樂舞、服飾的研究等。前不久在蘭州大學首演的《敦煌廿詠》音樂會,便是敦煌詩詞、樂舞研究的一項優秀成果。」

敦煌學的研究領域在不斷拓展、交叉。由一個敦煌,衍生到了對整個絲路文化的關注;再由一條河西走廊,通向中原、中亞地區;敦煌學研究與蒙古學、藏學研究等交叉融合孕育出大量新的學術成果。

鄭炳林感嘆,這是敦煌學研究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

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作了《敦煌吐魯番文書與歷史研究新視野》的發言,他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吐魯番文獻為敦煌學研究提供的新視野。

首先,透過吐魯番文書,能夠以小見大了解整個唐朝社會的舊貌;其次,除了漢文史料,還可以通過于闐語、粟特語、回鶻語、蒙古語等多種語言的史料文獻,明晰西北民族史的脈絡和細節,促進東西方寫本的交流;再次,敦煌吐魯番文獻中大量的醫書、針灸書等,是觀察民間醫療社會的絕好資料。

多語言史料研究,幫助我們向前看、向遠看,但我們還需要回頭看未解的舊題。浙江大學教授張湧泉以《敦煌藏經洞之謎發覆》為題,探尋三界寺僧人道真與藏經洞封閉之間的關係。

藏經洞的封閉時間在11世紀初,其封閉原因至今是謎,眾說紛紜。後來施萍婷、榮新江等專家學者提出藏經洞文獻應與道真修復佛經有關。通過大量普查業已刊布的敦煌文獻,張湧泉和他的學術團隊猜想,藏經洞的封閉,與道真去世和他主持的修復工作結束有關。

驗證猜想需要幾個步驟。需要收集史料了解道真其人其事;通過分析比對敦煌文獻的殘卷比例,得出敦煌文獻以殘卷為主的結論;還要搜集大量的修補實證,證明道真所做的殘卷綴合修復工作。

除此之外,各專家學者還積極探討了關於敦煌隋朝壁畫裝飾的光色特性、「莫高窟六字真言碣」保管權之爭、莫高窟元代織繡品研究、敦煌出土醫藥文獻總體特點和敦煌回鶻語詩歌格律特徵等問題。

趙聲良說,經過百餘年的探索研究,敦煌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滿眼繁盛景象之餘,鄭炳林開始擔憂敦煌學如何應對新的挑戰。數位化技術,縮短了人們與敦煌文化的距離,但一定程度上,又拉遠了人們與敦煌深交的距離:既可足不出戶,何必遠行千裡?

人才與科技,敦煌研究行遠至深

因為科技,曾經偏居西北一隅的莫高窟,愈加成為廣為人知的重要文化地標。

它的過往與現在日漸清晰,而它的未來,會變成何樣?

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論壇上發表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位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的發言,介紹了數位化技術將如何參與敦煌文化的未來。

文物數位化,可以對文物進行現狀記錄、影像保存,建立數位化檔案,也可以通過數位化成果展達到宣傳的目的。

120年前,1900年6月22日,敦煌藏經洞中5萬多件文物以及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敦煌石窟構成的敦煌文化,走向了國際。

令人惋惜的是,許多文物流失海外,且目前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流失數量,據不完全統計約有4萬件。

前賢們不斷努力,在上世紀末,通過出版的方式使大部分文物資料得以刊布。之後,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世界各收藏藏經洞文物的機構相繼開展藏經洞文物數位化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2個主要項目均由外國主導。1994年,英國圖書館啟動國際敦煌項目(IDP),目前已建立英、中等7種文字的資料庫;201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向敦煌研究院等機構贈送館藏敦煌文獻的高清數字資源,實現了在法藏敦煌文獻的數位化回歸。

作為中國的文化瑰寶,莫高窟流失海外文物理應由我們自身積極去追尋和宣揚。近年來,中國做出積極實踐,僅敦煌研究院就擁有近百人的文物數位化團隊。

從事敦煌研究40多年的馬德,在專題發言時重點介紹了敦煌遺書資料庫,現場展示了資料庫檢索、導出文獻的功能,操作很是便捷。

除此以外,在我國還有一些高校科研所研發的「敦煌資料庫」「敦煌文獻數字圖書館」等不同規模的資料庫。

現有的資料庫,完成了部分敦煌藏經洞文物基本信息的錄入,但是缺乏數位化技術的全面支持,未能採集文物的體量、形狀、質感、肌理、精度等完整數據,並未建成系統的數字資源管理平臺。

為了加速文物回歸和共享的進程,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牽頭提出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數位化項目——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

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梳理、甄別海外現存的藏經洞文物,對其進行高清數位化採集。並且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和網絡發布平臺,實現資源全球共享。

但是,僅靠科技賦能,還遠遠不夠,人才賦能可以為文物數位化提供持續性推動力。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多次強調廣納英才、竭力樹才的重要性,「今年敦煌研究院計劃招錄20餘人,應聘者接近百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人們現在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了。」趙聲良很欣慰年輕人願意沉下心來守護、研究敦煌文化。他繼續談道:「招錄人才只是第一步,後續還要悉心培養、助其成長。」

在多學科深度融合的敦煌學研究背景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不容忽視。

敦煌研究院為研究員們提供了許多國際性課題,為其提供頻繁的國際交流機會。同時,與高校開展密切合作,讓理論知識與實地實操結合起來,培養複合型人才。趙聲良說,很多高校文物保護、考古和藝術研究等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敦煌研究院實習工作,得以全面發展,令人欣慰。

鬥轉星移,歲月流逝,敦煌文化將因前賢、現人、後者的守護和宣揚,成為這片中亞大陸腹地深處的文明制高點,撐起一片浩瀚藍天,經久不衰。

相關焦點

  • 敦煌藏經洞流失文物以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
    新華社蘭州11月7日電(記者張玉潔)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經洞文物正在通過數位化方式加速回歸,首個由中方主導的數位化回歸項目正在籌備之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羅華慶在11月7日於敦煌莫高窟舉辦的「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計劃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位化回歸項目。這一項目將通過國際合作,系統調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經洞文物。在對文物數位化採集的基礎上,建設敦煌藏經洞文物資料庫,在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下實現資源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在文物數位化方面已有30餘年的經驗。
  • 敦煌正覺寫經院於「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 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
    新年伊始,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敦煌正覺寫經院震撼發布: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900年5月26日,敦煌藏經洞被發現,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而聚焦了全球的目光,時間如白駒過隙,但文明的載體與傳承永遠歷久彌新,精神寶藏的榮光時刻在普照寰宇。
  •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圖為分組討論現場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主旨發言和分組討論
  • 敦煌藏經洞:古代學術的海洋 - 東方網-文化新聞
    今年6月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00周年。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意義在於:打開了豐富多採的敦煌文化的視窗、促進了敦煌學的誕生、為中華古代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西方之間架起了一座學術研究的新通道。曠世寶藏無與倫比河西走廊西端,甘肅省敦煌縣(今為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莫高窟第16號窟北壁後面,隱藏著一座封閉千年的暗窟。
  • 敦煌藏經洞流失海外文物數位化 「歸期」可盼
    中新社敦煌8月23日電 (記者 馮志軍)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當時出土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被保存於十多個國家的數十家博物館中。為讓流散於世界各地的敦煌學文獻較完整地被全球共享,敦煌研究院今年發起了「數字敦煌——藏經洞文物項目」。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澎湃新聞記者 楊寶寶 2019-08-08 09:39 來源
  • 紀念朱陸鵝湖之會84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饒舉行
    原標題:紀念朱陸鵝湖之會84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饒舉行   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7月22日上饒訊(記者 胡康林)7月21日至23日,「尊德性與道問學:紀念朱陸鵝湖之會84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上饒舉行。此次研討會為期三天,來自海內外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將就尊德性與道問學等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 重新發現和認識馬可——「紀念馬可先生誕辰百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重新發現和認識馬可——「紀念馬可先生誕辰百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 「紀念北京大學圖書館建館120周年•用戶導向的信息服務國際學術...
    為紀念北京大學圖書館120周年華誕,10月24日上午,「紀念北京大學圖書館建館120周年·用戶導向的信息服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舉行。開幕式上還播放了圖書館精心製作的建館120周年紀念片《力量》,該片生動演繹了北京大學圖書館走過的120年輝煌歷程,詮釋了圖書館之於一所大學,甚至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和崇高使命。
  •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圖為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現場。 梅鐿瀧 攝中新網西安12月12日電 (記者 梅鐿瀧)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12日在西安舉行。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省內外多家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 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福州舉行
    福州新聞網12月18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今年是冰心誕辰120周年。在一個世紀的歲月中,冰心經歷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新生,以獨特的創作個性與文學精神,給祖國、民族和社會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和精神財富。
  •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切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與利用
    在敦煌學與絲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與保護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舉足輕重的研究與保護力量,結合近日公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絲路文物數字復原關鍵技術研發」與藏經洞發現12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接受澎湃新聞對話時表示,經過幾代中國學者的不懈努力,中國敦煌學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通過運用科學技術與數位化真實、完整、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隨著1980年在唐代壽昌城遺址的一次考古發現,古人的圍棋子再次呈現在我們眼前。當人們追溯這些圍棋子的來源時,又發現了一份敦煌藏經洞出土的珍貴文獻,而考證的對象則是深藏在異國的中國最古老《碁經》(碁通「棋」)。
  •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徵文啟事
    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為進一步推動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入發展、深化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認識,中國史學會擬根據慣例,於2021年10月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位於大漠深處,低調而有文化感的敦煌莫高窟重回視線,5月10日重新開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也是藏經洞發現120周年,1900年6月22日,(農曆5月26日),王圓籙道士發現藏經洞,由此開啟了敦煌的近代屈辱史。
  • 新語境新解讀: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
    轉眼間已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思想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重要領導人潘光旦的120周年誕辰。1999年潘光旦百年誕辰時曾由民盟中央和中央民族大學分別舉辦過紀念會,出版過兩本紀念文集(《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誕辰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潘光旦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
  • 北大召開學術研討會紀念語言學宗師王力
    11月21日,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王力先生(1900-1986)誕辰120周年之際,王力雕像在北京大學落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儉明在會上如是說。2020年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王力先生於1900年出生於廣西博白縣,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 參加「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代表
    編者按:2013年12月26日上午,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行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下午,參加「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召開分組會議,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 「紀念劉蓉誕辰200周年暨晚清湘淮人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湖南人文...
    「紀念劉蓉誕辰200周年暨晚清湘淮人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舉行       [來源:婁底新新網]      2016-12-19 09:59:58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新華社鄭州11月2日電 題: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丁、桂娟、雙瑞甲骨文發現120周年之際,一場引人關注的紀念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所以謀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