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域守令圖碑"刻北宋行政區劃 輪廓似今中國地圖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一花一世界,博物館折射的是一個國度、一個地域、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今日起,本報推出「打開四川博物館地圖」系列報導,從文史類、自然科學類、高校類、民俗類、遺址遺蹟類等角度,解密您身邊的博物館裡鮮為人知的寶貝和故事。

  記者 張良娟 李思憶 餘如波

  【廣角鏡】

  厚重歷史 託起現代的高度

  四川21個市州,幾乎都有文史類博物館,這類博物館已成為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史類博物館往往涵蓋大量地方歷史的文化遺存,既有館藏多個種類文物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有專攻某一類的專題性博物館。有的以時間為軸,通過大量文物重溫地域歷史;有的以類別為界,展現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這類博物館如同一個雙筒望遠鏡,一筒連著歷史,一筒連著文化,需要反覆咀嚼才品出味兒。

  國家自2008年起對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三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此類博物館大都免費向公眾開放。

  【點睛臺】

  四川博物院:一壺嵌三圖,畫說戰國蜀地風流

  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一家綜合類文史博物館,位於成都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藏有約26萬件藏品,其中國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7萬餘件,國家一級文物1412件。

  在很多地方,「鎮館之寶」往往是某一件聲名赫赫的藏品。但在四川博物院,「鎮館之寶」卻數不過來。話雖如此,該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陳志學還是向記者「隨便」介紹了幾件寶貝。

  戰國嵌錯水陸攻戰紋銅壺

  1965年發掘於成都市百花潭中學。「整個壺以三角雲紋為界帶,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圖案是採桑射獵圖,中層是宴樂弋射圖,下層則是水陸攻戰圖。」陳志學說,這幾組圖案給研究成都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據:採桑圖說明成都在戰國時期,採桑養蠶技術已非常發達,也為成都是南方絲綢之路源頭提供了證據;水戰和陸戰圖案則說明古蜀國在戰國時期戰事頻繁,與秦、巴、楚等地都有戰爭;狩獵圖案風格與其他地方館藏的青銅器上狩獵紋飾相似。據此可推測,古蜀國在戰國時期就比較開放,不封閉地與周邊交流。

  九域守令圖碑目前還沒有展出過。這是一塊高約1.8米、寬約1.5米的石碑。碑上刻印著北宋年間的全國行政區劃地區,標註了1400多個宋代地名。陳志學說,「這幅圖的輪廓與我們現在的中國地圖輪廓大致相似,古人是用什麼手段來測繪並畫出這樣一幅地圖的?實在讓人既驚嘆又好奇。」

  四川宋瓷博物館:藏品神秘身世至今未解

  5月11日,記者在遂寧的四川宋瓷博物館館長何瀛中的帶領下,走進了這座內部裝修以傳統土窯為藍本的全國第一個瓷器專業博物館。

  踏進博物館展廳,雙眼迅速被滿滿的青綠色和玉白色所「佔領」。「你看到的這些寶貝,都是遂寧船山區南強鎮金魚村村民王世倫在1991年9月挖土坑時不小心發現的。」何瀛中告訴記者,經文物部門搶救發掘,那次共出土了985件宋代瓷器、18件宋代銅器。

  荷葉蓋罐改寫我國瓷器史 (鎮館之寶) 這尊荷葉蓋罐高31.3釐米、寬23.8釐米、腹徑達1米。蓋罐邊沿,輕薄如紙的荷葉邊翻翹著,蓋住鼓鼓的罐身,通體飽滿晶瑩,色澤碧綠鮮亮。何瀛中介紹說,荷葉蓋罐在元代流行,陶瓷界一度因此認為只能元代始有,而金魚村荷葉蓋罐的出土,改寫了我國的瓷器史。「如果不是當年王世倫一鋤挖掉了它的一隻『耳朵』,這件龍耳簋式爐說不定也是鎮館之寶。」解說員一番講解也讓記者大開眼界:99隻精巧碟子藏身荷葉蓋罐、印花纏枝蓮荷紋三足筆墨插有加熱水保溫功能、宋人鬥茶為何愛用玳瑁色茶碗……

  縱然已出土20多年,這批瓷器的「身世」仍是未解之謎,學術界一直沒有權威定論,這也為這批瓷器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雅安市博物館:青銅矛為證成都歷史前推200年

  總面積1.7萬平方米的雅安市博物館坐落在青衣江邊的雅安市文定路。館內5個展廳中,以「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為主線,陳列著雙頭人面首蛇身臥姿陶俑、明代貼金銅佛像等500餘件文物精品,時間從舊石器晚期延續至明清。

  「成都」銘文青銅矛(鎮館之寶)展品「隱藏」在二樓展廳中。5月11日,該館副館長郭鳳武告訴記者,1986年,滎經縣同心村發現戰國晚期船棺葬,這件青銅矛便出土於其中的一號墓。矛長約20釐米,鋒、刃、葉、脊、骹等部分保存完整,呈現出耀眼的金屬光澤。銅矛骹部精心雕刻著類似面具、帶有鮮明巴蜀風格的紋樣,令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殺氣」。

  「『成都』銘文青銅矛」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在於矛身上鏨刻的金文「成都」。郭鳳武說,在這支矛出土前,「成都」稱謂最早出現於西漢。在戰國文物上發現「成都」字樣,說明當時已有「成都」的說法,將成都歷史向前推進了近200年。

  連結

  涼山博物館 館藏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等文物兩萬餘件,對研究整個西南地區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綿陽博物館 館藏西漢人體經脈模型、我國體量最大的東漢搖錢樹、配有牽馬俑的大銅馬、造型精美的說唱俑和東漢銅佛像,被譽為「綿陽五絕」。

  瀘州博物館 目前川南地區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以書畫、石刻和酒類文物最具特色。獨特而豐富的漢代畫像石和宋代畫像石在我國唐宋美術考古領域具有重要價值。

  宜賓博物館 重點藏品:朱提造作雙魚銅洗、西王母俑、黃賓虹篆書七言聯

  達州博物館 重點藏品:南宋鴻鍾、張大千《傅心畲設色人物圖》軸

  甘孜博物館 重點藏品:騎馬護法神像、近百幅明清唐卡、明永樂帝敕封噶瑪巴誥書

  峨眉山博物館 重點藏品:160餘枚宋代鐵全堆積而成的錢山

相關焦點

  • 沒有衛星以前,中國人畫的地圖是怎樣的?
    這一點還可見於它較之《華夷圖》細緻地畫出了山東半島外凸的輪廓,以及杭州灣內陷的海灣。這兩個部分的圖形令人想起約早其二十年繪製的北宋《九域守令圖》中相同部位的圖形,意味著它們應該屬於同一種地圖製作傳統(儘管後者並不畫方)。 儘管如此,《禹跡圖》仍與《華夷圖》一起,鑲嵌在同時代共享的一種意義系統之中。
  • 描繪清代江陰縣轄行政區劃地圖《江陰全圖》
    《江陰全圖》地圖名標示在圖上方。全圖屬常州府江陰縣轄行政區劃地圖。 全圖未附圖例、比例及方位,但從圖中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的分布,判斷為北上、南下。
  • 方法指導:中國行政區劃
    二、行政區劃空間位置記憶方法    34各省級行政區劃的輪廓及位置記憶,一直是我們地理學習的難點,那麼如何記住其位置及輪廓呢?今天給小夥伴們帶來部分記憶方法以供參考。方法一:按照所在省區地理事物及相對方位記憶省級行政區的位置       兩湖兩廣兩河山:湖—洞庭湖   河—黃河    山—太行山       兩廣兩山組成兩橫,自北向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組成一豎,這樣像漢字「土」,如下:方法二: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全稱、位置和輪廓利用課本P7圖按方位記憶。如沿海岸線、沿陸疆、沿長江、沿黃河等。
  • 中國地圖|最新行政區劃圖+行政統計表
    ↑↑↑ 點擊藍字關注[地圖窩]精品源源不斷!
  • 英出土古羅馬鉛碑刻有黑魔法詛咒
    鳳凰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6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在英國肯特發掘的古代碑上竟刻有詛咒,欲給十幾個人帶來不幸。這款捲起的鉛碑發現於東法利一羅馬農莊一棟擁有3到4個世紀歷史類似寺廟的建築裡。碑上用大寫字母刻寫了14個人的名字,牛津大學的專家稱這些人正是詛咒的受害者。
  • 泰州市行政區劃史,靖江由常州而來,如皋離泰州而去
    全文約1600字,配地圖10張,閱讀時間據個人喜好而定,請妥善安排時間。說明一點,圖中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凡是沒有覆蓋色彩的地方,在當時都是水域。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泰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北宋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此時今泰州市境內存在上圖三縣,屬泰州管轄。
  • 地理答啦:地圖上不同的省份用不同的顏色是什麼意思?
    將不同的行政區域使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示,是製作地圖常用和常見的做法,這樣做的目的是便於使用地圖的人直觀的區分行政邊界,辨別行政區域的形狀和大小。這種在地圖上以不同顏色區分不同行政區域的做法,在行政區劃地圖上最為常見。
  • 十張廣西崇左歷史行政區劃圖,先有龍州後有崇左
    下列圖中虛線內為當代崇左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轄一區五縣一市。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宋朝的邕州行政轄區有點大,今崇左市地區均屬其管轄。這時崇左市地區境內存在十多個羈縻州和太平、古萬、遷隆三寨。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此時今崇左市境內,太平路改為太平府,思明路改為思明府(圖中有誤寫成思明州),龍州府改為龍州。
  • 福建福州行政區劃史,西漢建縣於冶山,南陳建州於侯官
    秦朝秦朝統一六國以後,分五路大軍南徵百越,其中一路攻取東甌(今浙江省一帶)和閩越(今福建省一帶)。北宋北宋時的福州,轄區進一步縮小,大概轄今福州、寧德兩地。此時閩縣和侯官縣同為福州治所,這種情況在全國比較罕見,但福建省就有兩例。此外,福州也是福建路的治所所在。宋朝的路,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
  • 隨著2019年萊蕪市併入濟南市,山東行政區劃史逐步披露...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濟南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濟南市地區最早存在譚國,後為齊國所滅。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隋朝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此時今濟南市境內存在上圖九縣,分屬四郡。滳河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即今商河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北宋改名商河縣,延續至今。
  • 地圖文化之旅——上海市行政區劃的變遷
    這是上海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行政區劃調整,奠定了今天上海市行政區域範圍的基礎。1964年,通過行政區劃調整,上海市時轄10個市區和10個郊縣,共20個區縣,這種狀況一直保持到1979年。1986年崇明縣行政區劃圖1999年寶山區地圖On May 18, 2005,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fied planning of "three islands", resource integration, advantage complementation and interactive
  • 2020年行政區劃圖12地有變化
    2020年,民政部審核完成了12項行政區劃調整,涉及到海南、四川、吉林、山東、河北、青海、江西、江蘇、湖北、貴州、安徽、新疆12個省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調整。所以,在2020年,中國地圖至少發生了12處縣級以上的行政區變化。【地圖愛好者】率先全網首發更新後的地圖,具體如下:     4月18日,海南省三沙市新設西沙區、南沙區
  • 天府新區行政區劃調整在落地了?
    自從10月26日,成都市雙流區發布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徵求意見稿)(詳情戳重磅!成都市雙流區(含天府新區)行政區劃調整來了!),已經快兩個月的時間,距離11月24日的徵集意見截止日,也過去了接近1個月的時間。大家密切關注的天府新區行政區劃調整到底在正式實施了沒呢?
  • 北宋名將石守信生世考
    洛陽市文物局編《耕耘論叢(二)》一書(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頁有吳建衛、鄭衛《北宋石保興兄弟神道碑及相關問題辨析》一文,該文開篇就說:「在孟津縣常代鄉石碑凹村西北二裡許的壙野上,東西向矗立著兩通宋碑,因露置近千載,碑文剝蝕幾盡,所幸清人王昶《金石萃編》錄有碑文。雖錄文亦有缺處,仍可作為研究比照。」由此知清人王昶的《金石萃編》中錄有石保興、石何吉兄弟神道碑。
  • 2021年版最新分省全套高清地圖分享(行政區劃數據截止今日)
    到了1月底,2021年行政區劃調整又開始了,而且還是接二連三的來,於是乾脆就把2021年的調整也更新了,算是一個新鮮出爐的最新地圖。於是本套地圖的數據截止日期就變成了今日(2021年3月4日)。截至目前,2021年完成的行政區劃調整涉及到陝西、新疆、福建、四川、雲南、廣西、湖南7省區。這7省區地圖稱之為2021年版,其他省市區地圖暫且稱之為2020年版。
  • 觀音經刻:北朝摩崖與碑像刻經_佛教_鳳凰網
    北朝至隋代時山東、河北等地的摩崖與像碑上出現很多刻經,《法華經》中《普門品(觀音經)》出現不少,如山東濟南歷城區黃石崖刻有《觀音經》起首及《無常經偈》,其年代在北魏至東魏,是刻經中最早作品之一。《大涅槃經·聖行品》中雪山童子聞偈、轉輪王為聞半偈剜身燃千燈故事都說應將「無常偈」速速寫刻紙上石上,因而摩崖刻出佛經或源於此,此後才與末法思想相關。現知觀音經刻還有河南禹縣西魏大統十三年《高王經》、北齊造像碑《高王經》、《觀音經》等;北齊河清至武平年間,洪頂山、徂徠山、光華寺刻有觀世音佛號;北齊天保十年河南輝縣通玄寺有《妙法蓮花經》造像碑,皇建元年山東東平縣口檀寺有《觀音經》碑。
  • 走近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
    圖集第一部分序圖包括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勢、近海、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沿革、民族自治地方及建制市分布等專題地圖。圖集第三部分省級政區圖按省級政區分為34個單元,詳細反映了我國行政區劃的現狀,是圖集的主體。每一省級單元自成體系,包括政區略圖和文字說明,省級政區全圖和擴大圖,市轄區圖和城市圖四部分內容。圖集第四部分為附錄和索引。附錄包括全國街道辦事處一覽表、全國政區名稱生僻用字及地方讀音簡表。政區名稱索引收錄全國鄉級以上政區名稱3萬餘條。
  • 宋朝行政區劃中的一個獨有現象——每個州府後面都加一個郡名
    這就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行政區劃:郡縣制度,這是一種二級行政區劃設置,到了西漢,首先考慮到秦朝的失敗,漢朝一定程度恢復了周朝的分封制,但郡縣制還是保留,漢朝的郡分的更細,而且漢朝版圖更大,漢朝有102個郡。
  • 科普| 如何利用ArcGIS讓地圖更有立體感
    充分利用想像力去填充那些蒼白無力的地圖。導入數據行政區劃圖,屬於非常常見的地圖,縱使配了色彩,顯示效果還是非常一般。為了讓它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這個樣子的地圖。輸入要素裁剪幾何通過裁剪,完整的勾勒出歐式距離的輪廓。
  • 描繪清代福建省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福建全圖》
    《福建全圖》地圖描繪了福建省所轄10府、2直隸州、4廳、62縣所轄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島嶼等分布;另附臺灣島中央山脈以西的半部及澎湖群島;臺灣西半部的行政區劃大致表達了。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