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圖中虛線內為當代崇左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轄一區五縣一市。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朝發五十萬大軍開始南徵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歷經七年的戰爭最終以秦朝的勝利而結束。
同年,秦朝在原百越地區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廣闊的嶺南地區開始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之下。今崇左市地區此時屬象郡管轄,象郡治所臨塵縣便在今崇左市區。秦漢大部分時期實行郡縣二級制,此時的臨塵縣便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城市。
但是臨塵縣東漢後被廢,未延續下來。
西漢此時象郡已廢,今崇左市地區均屬鬱林郡管轄。同時境內新增雍雞縣,位於今龍州縣北,也是東漢後被廢,未延續下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五胡亂華,南方的少數民族也在北遷。
在東漢滅亡後到唐朝建立這幾百年的時間,今崇左市地區境內沒有建制縣,當地部落處於一種半獨立的狀態之中。
唐朝統一後,今崇左市地區境內主要屬邕州管轄,邕州是今南寧市的前身。邕州在這一帶下轄十多個小州,羈縻州演變成後來元明清時的土司。
此外還有與邕州平級的龍、籠、西原、思陵、瀼五州:
龍州即今龍州縣的前身,也是羈縻州,此時治所在今龍州縣東北,屬安南都護府管轄,轄境約當今龍州縣大部分地區。元朝時移治今龍州縣,延續至今,是今崇左市現存縣區裡,行政建制最早的一個。
西原州也是羈州,治所在羅和縣(今大新縣西北),屬安南都護府管轄,北宋時廢。
思陵州也是羈縻州,治所在今寧明縣峙浪鄉思陵村,屬安南都護府管轄,民國時廢。
州治在臨江縣(今上思縣西南)。轄境相當今上思縣西南部、寧明縣東南部地區,唐末廢。
籠州治在武勤縣(今扶綏縣城區),轄境相當今扶綏、崇左等縣地,唐末廢。
宋朝的邕州行政轄區有點大,今崇左市地區均屬其管轄。這時崇左市地區境內存在十多個羈縻州和太平、古萬、遷隆三寨。寨是宋朝設置在邊區軍政一體的單位,其行政級別時高時低,有時統管州縣,有時被州管。
此時的太平寨便是如今崇左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古萬寨位於今扶綏縣北,元朝被廢。遷隆寨逐步降級,最後成了今寧明縣那堪鄉遷隆村。
此時今崇左市地區境內存在太平路、思明路、龍州府三個二級行政單位。
太平路由上文的太平寨改置而來,轄境相當今大新縣東、中部,龍川縣北部、崇左市北部,隆安縣西部及天等縣東部等地。
龍州府由上文的龍州改置而來。
思明路由唐朝置的羈縻州思明州升級而置,治今寧明縣明江鎮。轄境有今寧明、上思、憑祥等縣市及崇左、扶綏二市縣南部。
此時今崇左市境內,太平路改為太平府,思明路改為思明府(圖中有誤寫成思明州),龍州府改為龍州。
此外江州(治今江州區江州鎮)、都康州(治今天等縣都康鄉東)、憑祥州(治今憑祥市區)、思陵州(治今寧明縣峙浪鄉思陵村)、向武州(治天等縣向都鎮東)等地相繼升級,屬廣西廣西布政司管轄。
清朝此時,太平府已管轄著今崇左市地區大部,已接近當代的行政區劃。只有扶綏和天等兩地分屬南寧府和鎮安府管轄。
民國初,今崇左市地區主要屬鎮南道管轄,治所在龍州縣。天等和扶綏兩地依然未歸屬這一帶。
1951年由龍州專區改置崇左專區,轄崇善、龍津、明江、雷平、上金、思樂、養利、憑祥、萬承、寧明、左縣、龍茗、隆安、鎮結、同正、上思、扶南、向都等縣,1952年便被廢。
此後這一帶陸續歸屬桂西僮族自治區、邕寧專區、南寧專區管轄。
隨著2002年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崇左市地區行政區劃史,臨塵建制早,但未能延續下來。唐宋元時期羈縻州居多,明清開始改土歸流,行政區劃大體形成與清朝的太平府。現存縣區中,建制最早的是唐朝時的羈縻州龍州。
關注一下可查看更多系列圖文(四川、廣東已完結),您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動力。
最後推薦本2020版本的廣西省地圖冊,對地圖和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