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左市大新縣和樂城異地搬遷安置點,嶄新的樓房拔地而起。
上午8點,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巖小區沐浴在晨光中,黃巧妹走出家門口去上班,工作的地方就在附近,孩子則在小區門口搭公交車去上學,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一家人感到「幸福生活比蜜甜」。
「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對搬遷戶黃巧妹來說,易地扶貧搬遷給她帶來的不僅是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幫她摘掉了「窮帽子」。
近年來,江門市結合崇左地域、交通、環境、資源等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搬遷戶意願及對未來發展前景要求,科學規劃建設了龍巖、和樂城、城南等多個安置點,有力助推廣西崇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江門市還積極提升安置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解決深度貧困上下功夫、啃硬骨頭,讓貧困群眾真受益、真脫貧。
易地搬遷是唯一選擇
走進崇左市龍州縣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安置房拔地而起,錯落有致;道路乾淨寬敞,整齊劃一的綠化草坪鬱鬱蔥蔥,老人們聚在一起聊天,小孩在一旁追逐打鬧,嬉笑聲不斷從小區裡傳出。
搬遷戶黃純愷坦言:「這樣的場景,放在數年以前,難以想像。」據悉,江門對口扶貧協作的崇左市大新、寧明、龍州、天等4個縣屬於石漠化片區縣,部分村落土地貧瘠、交通不便,沒有可供發展的資源。實施易地搬遷,是脫貧的唯一選擇。
其中,龍州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目標為2221戶7292人,城南、城北、水口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推進任務由鶴山扶貧工作組負責。2017年10月來到龍州掛職的鶴山市副市長楊海泉記得,當年12月底,這些安置點就要交房,但是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還在建設當中,「當時又是雨季,能不能完成任務,大家心裡都沒底」。
眼看工期越來越近,鶴山扶貧工作組採用項目管理的辦法,組織水、電、消防等多支施工隊同時進場,錯峰施工。為保證各施工隊有序進場,楊海泉帶領扶貧工作組天天待在工地監工。「最晚的時候施工到凌晨3點,困得受不了就在車裡眯一會兒。」扶貧工作組成員陳世傑說,第二天早上6點還要組織其他工程隊進場。3個月後,貧困戶按時搬進新家,創造了嶄新的「龍州速度」。
據介紹,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分配原則是一戶人每人分配25平方米,每戶封頂120平方米,每戶房價封頂1萬元,可以分期付款。黃純愷回憶,之前在板堅屯老家的房子是一座60平方米的老瓦房,由於年久失修,房梁崩塌、到處漏水,一家8口擠在一起苦不堪言。
2018年,黃純愷僅花了1萬元就從幸福家園買到了120平方米大的電梯洋房,「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房間了!」
群眾不僅需要搬出,還要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這離不開後續的移民培訓和就業安置。
寧明縣粵桂扶貧協作產業園以東部產業轉移為契機,充分藉助粵桂協作平臺開展招商引資,已完成投資23.62億元,目前已投產企業13家,帶動就業800多人。園區內,銘祥防護製品有限公司扶貧車間(以下簡稱「銘祥車間」)機器運轉不停,工人專心縫製服裝、手套等產品。這裡距離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僅隔一條馬路。
過去,搬遷戶黃美標由於缺技術、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在家務農,進入銘祥車間後,公司對她進行免費培訓,使她成為一名技工。據悉,銘祥車間有200多名工人,其中40多人是貧困戶,而且一部分人全無製衣經驗。為此,企業對員工進行了免費技術培訓再上崗。
從沒有一技之長,到有一技傍身,搬遷戶的幸福感還體現在「家門口」就業。阮金玲原本住在寧明縣那堪鎮新村天平屯,一家六口擠在破落的土房裡,種植玉米、水稻的收入有限。2018年,阮金玲一家搬到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宜景小區,併到銘祥車間上班。「在這裡工作,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阮金玲表示。
緊扣搬遷後續扶持目標,江門市與崇左市著力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天等縣龍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創建扶貧車間一條街,先後13家企業進駐,扶貧車間實現年產值超65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380多個;大新縣和樂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精心打造11個就業車間,僅小區車間、商鋪、物業等可綜合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龍州縣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將勞務服務平臺延伸到社區。
引導群眾適應新生活
易地搬遷群眾面臨的最大「不一樣」,是生產生活習慣的改變——從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從務農到務工,從鬆散管理到規範管理……因此,要「搬」來新的文化,引導群眾適應新生活。
走進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宜景小區的「愛心超市」,這裡環境乾淨整潔,糧油、電器、日用品等多種類型兌換品應有盡有,每種兌換品都張貼著相應的兌換積分,一支牙刷5個積分,一包泡麵15個積分……
宜景小區管理人員黃旭反介紹,搬遷戶通過參與公益志願活動、好人好事評比、發展產業、創業就業等獲得積分,憑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以此調動搬遷戶參與小區建設的積極性,引導群眾樹立自強自立、不等不靠的思想,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愛心超市共發放積分超過1萬分,兌換近700人次。「一年多以來,大家在參加各種活動及兌換積分中,不僅參與了小區的各種建設,也為大家提供了聚在一塊的機會,街坊鄰裡很快就熟絡起來,其樂融融。」黃旭反說。
「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離不開各項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其中,大新和樂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周邊布局文體活動中心、婦幼保健院、學校、派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唄噥創業園、扶貧車間等就業服務基地,很好地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就醫、上學、就業以及文娛需求。
此外,高質量的易地搬遷,必須把強有力的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搬來」,才能讓來自不同地方的貧困戶有主心骨。龍州縣城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立基層黨組織和居民委員會,成為廣西首個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單獨設置「兩委」的社區。選舉產生第一屆社區「兩委」班子,成功解決了城南安置地551戶2316人管理服務的棘手問題。目前,社區黨支部和居委會有成員7名、社區單元長9名,在冊黨員41名,入黨積極分子3名。
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從下田到上班……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改變了當地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更幫助他們「志」勝貧困、「智」斷窮根,堅定開啟幸福生活的信心,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畢松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