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中,布丁機器人開展的【專家來支招】欄目,由悅兒邦教育科技的創始人Jesy老師給我們分享了關於孩子學英語的黃金期和基本方法:
>>欄目直通車:專家來支招 | 你的錯誤方法,正在耽誤孩子英語學習的黃金期
欄目首期推出後便受到廣大用戶好評,紛紛感嘆學英語語言環境的重要性,要抓住孩子英語學習的黃金期。
也有不少用戶對上期文末提到的「Jesy-4L英語學習法」很感興趣。
那麼話不多說,下面就繼續為大家帶來由Jesy老師分享的本期主題:掌握英語學習4大核心原則,像學中文一樣輕鬆習得英語。
被譽為國內AI老師第一人,在行內被譽為「英語魔法師」,她主修的是英語教育以及兒童教育心理學專業,有著16年的從幼兒到大學的英語教學的經驗,同時參與初中英語教材校本課程編撰,線下教授的學生人數近2000人,線上教授學生人數超過2萬人,教育專家專題講座累計超過100場,培養了眾多學生從英語零基礎走向國內和國際名校。
此外,本文開頭已附上Jesy老師【專家來支招】整期課程的音頻,供大家留存反覆收聽。
上期為大家講到兒童學母語的過程,相信所有的寶爸寶媽們都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語言能力感到驚詫,這是因為嬰兒出生後大腦迅速發育,尤其是9個月到2歲之間,他們大腦的神經突觸會比成年人多50%,代謝機能也遠遠高於成人,6歲之後就會開始衰退,到12歲時逐步趨向於0。
認知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也表明,語言學習是具備敏感期的,也就是發展機遇期。所以要說學習語言,6歲前顯然是最佳時期。
那麼,宜早不宜遲,六歲前是關鍵。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第一個外語學習的核心原則。
舉個例子來說,同樣學習外語,如果讓一個孩子從3-9歲和一個孩子從9-15歲相比,無論是發音、英文思維還是語言運用能力,毫無疑問3-9歲的學習效果會遠遠超過9-15歲的。並且年齡越往後,學習的難度和障礙就越大。
除此之外,英語學習還有哪些核心原則需要我們關注呢?
根據語言學和哲學文化原理,英文是表音文字,聲韻是語言的載體,文字只是它的外衣,而學習表音語系一定要以聆聽為綱。
神經與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語言學也告訴我們,語言通過聲音最容易記憶,大腦中必須且只能通過大量的聆聽來建立外語語音系統。研究顯示,學好外語有且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大量聆聽。我們的孩子也是聆聽了12個月才開口說話的呢。
因為只有通過大量的語音流的刺激,而且是短時、高頻的刺激,才能夠刺激大腦語言神經的生長。哈佛大學的研究也表明,閱讀能力的最佳指標不是閱讀量,而是聆聽量。與英語母語國家的兒童相比,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兒童在學英語時最大的差距是聽力詞彙聽不清聽不懂,才說不出讀不暢。
我們在聽英文歌、英文故事或廣播時,會發現剛開始第1遍、第2遍可能完全是懵的狀態,只能感受到它的節奏,似乎單詞都是糊在一起的。可是如果我們喜歡願意一遍一遍的聽,那麼會有那麼一瞬間突然發現每一個單詞都非常清晰,就像聽中文一樣的熟悉,這就是頓悟感的產生。這個過程是從盲聽到聽清的過程。
在這裡許多語言學家都提倡學外語一定要向嬰兒學習,即便聽不懂,也能夠快樂的放鬆的去聽。而頓悟感就是通過大量短時高頻的聆聽,刺激了大腦語言神經生長來獲得的。一旦擁有了頓悟感,學起外語來就會暢通無阻。
根據大腦科學研究顯示,大腦獲取信息有兩種路徑:
自底向上,經過中樞神經傳達到大腦,正是聆聽的過程。
自頂向下,當語音流傳遞到大腦後,在聽說交互中內化成大腦的語言表徵模式,而聲音與圖、字、意進行匹配的過程,也就是閱讀會刺激認知基膜。
所以我們說閱讀本質上是二次聆聽,先聽清再閱讀會讓閱讀更輕鬆,也會讓閱讀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閱讀一篇文章,遇到生詞難拼拗口,閱讀不暢時可以試試先聽2-3遍,再回過頭來讀,就會發現不用刻意拼讀就會自然流暢,如有神助。
由此我們發現了外語學習的第2個核心原則,聆聽先導、先聽再讀、先聽說後讀寫。
而聽說和讀寫的比例,在學齡前大概是聽佔5,說佔3,讀寫佔2,隨著語音能力的提升,聽的比例會相對降低,讀和寫的比例會相應提升。
現在我們知道了英語學習的最佳年齡和科學的英文學習路徑。想要學好英語,還需要了解英語的學習目標。當然把英語當作一門語言,還是把英語當作一門學科,兩者的目標是大不一樣的。
英語學習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1階段:6歲左右,詞彙量2000,聽力過關,會日常交流;
第2階段:12歲左右,要求詞彙量6000,聽讀口語表達嫻熟;
第3階段:15歲左右,詞彙量要求有1萬,而且英文會成為獲取知識和探索文化的工具;
第4階段:19歲左右,這個時候就會將英文應用到專業和科研的領域。
而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對應的四個階段和考核的目標分別是:
第1階段:小升初12歲,要求掌握800個詞彙,會用英文作簡單交流會,閱讀和講述簡單的故事,會看圖、寫句子;
第2階段:中考15歲,要求有1680個詞彙,要求掌握一定的英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的能力;
第3階段:高考18歲,要求有3500個詞彙,著重發展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與英文思維和表達能力;
第4階段:大學19歲之後,大學四6級詞彙量要求4500到6000,著重提高聽說能力,為今後的社交和工作做準備。
很顯然按照語言學習路徑和語言能力要求,英語的聽、說、讀、寫四項能力會得到有序提升,這跟我們學中文的過程是一樣的。用這種母語學習路徑,小學畢業生的詞彙量已等同於大學四六級的詞彙量要求了,語言能力和運用能力也會得到穩步的拓展。
俗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這也就是聾啞英語的根源了。所以我們需要關注到外語學習的第3個核心原則,明確目標,還要用對方法。
結合語言學等相關的各大科學研究與4L學習法,非常適合我們中國的孩子。
聆聽先導,以聽助說,以聽輔讀,以聽拓寫,能有效幫助孩子從零基礎到自如運用,還能輕鬆考取高分。
聆聽先導。通過大量高頻的盲聽和泛聽,積累詞彙,掌握韻律,培養語感。
以聽助說。通過聽清反說、接收、反饋、糾正等這一聽說路線,刻意練習,積累口語詞彙、訓練辨音能力與地道發音。
以聽輔讀,先聽再讀。將音字意進行匹配,從聽清到聽懂,從跟讀指讀朗讀、泛讀到精讀、積累詞彙,閱讀訓練、閱讀理解能力。
以聽拓寫。從精聽、精讀拓展到寫詞、句、段、文、積累寫作詞彙,訓練寫作能力。
4L學習法、遵循科學的語言習得路徑,先聽再說,先聽再讀,先聽說後讀寫。持續聆聽大量輸入,才會自然輸出,做到脫口而出,自如運用。
那麼通過以上三大核心原則,就可以讓孩子像學中文一樣輕鬆學好英語了嗎?接下來我們來看兩個優秀的案例。
6歲接觸英語
條件1:父親是英語老師,花費大量時間和投入找聽力素材
條件2:根據孩子能力變化實時調整聽讀難度
條件3:父母每天伴讀、糾音
條件4:孩子每天保證不少於1小時的聽力
9歲完成《哈利波特》全冊聽讀,發音地道
條件1:媽媽是藝術家,花大量時間陪伴孩子學習
條件2:投入精力根據孩子能力變化,購買大量素材
條件3:6-8歲時不喜歡閱讀,每天聽書3小時,3年2700小時
條件4:9歲,愛上《波西·傑克遜》,開始閱讀英文原著
不難發現這兩位孩子英語能學得這麼好,有兩個相同的條件,第一、聆聽先導,並且大量聆聽。第二,家長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素材的挑選和學習的陪伴,創造英語的環境。可是對於中國的家長來說,絕大部分的我們真的是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時間、經歷、英文水平等等,都是對我們現實的挑戰。
那麼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習得英文能力呢?在《語言本能》一書中講到影響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三種後天因素,聲音環境、母親式語型和父母或周圍人的回應,在這裡聲音環境指的是語言環境,母親式語型和父母的回應,以及如何進行聽說訓練。
比如在聽到一段語音後,孩子會根據聽到的語音進行模仿,也就是反說口語表達的第一步,以此來訓練他的辨音能力。在剛開始接觸一門語言時,這對孩子情感的引導、模仿的刺激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
第二步在孩子說之後,你會看到語音識別系統實時的比對,以及回放孩子自己的語音來進行反饋,並且以評分和獎勵作為回應。孩子接收到反饋,以此來糾正自己的發音和表達。重複練習,訓練自己的辨音能力與聽說能力。
這個聽說訓練路線跟我們小時候學說話的過程是一樣的。比如我們學叫「媽媽」,媽媽會對我們說「來寶貝,叫媽媽」。媽媽會特意拉長突出媽媽這個發音。假如我們叫出了媽媽,也一定會聽到她的反饋說「寶貝真棒,媽媽愛你」並得到擁抱。如果我們對著媽媽叫爸爸,媽媽也一定會糾正說「我是媽媽」,並且引導我們繼續練習。
說到這裡我們就會發現,有了科學方法,我們只需要有語言環境,持續輸入,刻意練習,就會自然習得語言能力。所以模擬語言環境培養習慣毫無疑問,就是外語學習的第4個核心原則。
中國現行的體制內,教育公辦幼兒園幾乎不允許開設英語課程,大部分地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甚至有更多的地區是從三年級才開始學英語,而且每周平均只有1-2次的英語課,可以說課時安排遠遠無法滿足考核的要求,更無法滿足英語能力的需求。
最要害的是正好妥妥錯過了3-9歲這個語言環境敏感期,所以幫助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學習英語這個責任,只能落到我們寶爸寶媽的肩膀上了,在家來完成。
現在是總結時間,今天我們分享了外語學習的4個核心原則:
·宜早不宜遲,六歲前是關鍵,抓住孩子的黃金語言敏感期;
·遵循科學的語言習得路徑,聆聽先導,先聽再讀,先聽說後讀寫;
·明確目標,用對方法;
·模擬語言環境,反覆訓練,培養習慣。
不用請外教,不需要寶爸寶媽英語有多好,不用寶爸寶媽專門全程陪伴,只需用4L學習法加上語言環境,就可以幫助孩子像學中文一樣輕鬆習得英語。
以上就是本期【專家來支招】——「掌握英語學習4大核心原則,像學中文一樣輕鬆習得英語」的全部內容。
如果您有哪些關於英語學習方面想要聽的內容或需求,可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參考大家的反饋安排未來內容。
·往期回顧·
專家來支招 | 你的錯誤方法,正在耽誤孩子英語學習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