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系統性於頭、面、耳及胸、北等皮脂溢出旺盛部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脂溢性皮炎發病機主要為皮脂溢出、馬拉色菌感染、免疫絮亂和免疫缺陷等。
皮脂溢出過去有觀點認為,脂溢性皮炎是由於患者雄激素分泌旺盛,皮脂分泌過多所致,許多青年人皮膚部較油膩,卻沒有脂溢性皮炎。而且脂溢性皮炎患者前額的皮脂分泌率正常。研究表明,脂溢性皮炎並非皮脂腺的功能絮亂,皮脂溢出可能是脂溢性皮炎的易感因素而不是主要病因,如患皮脂過多有助於馬拉色菌的生長。
馬拉色菌Schuster提出馬拉色菌可能是脂溢性皮炎的病因,該菌可從脂溢性皮炎皮損中培養得到。疾病的好轉與馬拉色菌數目減少相符,該菌的再植可導致病情的復發。但脂溢性皮炎患者馬拉色菌的數目不比正常人高。因此,有學者認為脂溢性皮炎不是由於馬拉色菌過度增殖引起,而是由於人體對該菌的異常反應所致,即使正常數目的馬拉色菌也能促發患者免疫或炎症反應。
免疫絮亂有學者認為該病的形成取決於患者的免疫系統對馬拉色菌抗原的反應,細胞和體液免疫均參與了該病的發生。馬拉色菌與角質形成細胞共培養可引起角質形成細胞多種形態學改變,細胞因子IL-1b、IL-6、IL-8、TNF-a含量變化和細胞凋亡。通過朗格漢斯細胞和T細胞活化導致炎症。
免疫缺陷還有學者認為,脂溢性皮炎可能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因為AIDS患者中脂溢性皮炎的發病率高達34%-83%,且嚴重程度與病情進展正相關,顯然共發病機制與普通人群不同,因此,有學者建議,該現象稱為脂溢性皮炎樣皮炎,是由免疫缺陷所導致的獨特現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脂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