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脂溢性皮炎,醫學上又稱為脂溢性溼疹,是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屬於皮膚病,一般多發於成人和新生兒,主要多發於面部、頭部、前胸、後背、軀幹等皮脂腺比較豐富的區域,嬰兒的脂溢性皮炎通常是可以自愈的。但是,成人的脂溢性皮炎,一般要通過反覆的治療,甚至依然無法治療好,對於成人來說,可能還會引起脫髮,對人的生活也會帶來極大不便。
脂溢性皮炎,醫學上又稱為脂溢性溼疹,是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的一種慢性皮膚炎症,屬於皮膚病,一般多發於成人和新生兒,主要多發於面部、頭部、前胸、後背、軀幹等皮脂腺比較豐富的區域,嬰兒的脂溢性皮炎通常是可以自愈的。但是,成人的脂溢性皮炎,一般要通過反覆的治療,甚至依然無法治療好,對於成人來說,可能還會引起脫髮,對人的生活也會帶來極大不便。
脂溢性皮炎的臨床表現
常見於多皮脂、多毛、多汗部位。始於頭皮,症狀加重時可向面部、耳後、腋窩、胸背、臍窩及恥骨部發展。
1.頭皮
開始為小片狀白色糠秕狀或油膩性鱗屑性斑片,以後擴展融合成邊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紅,輕度瘙癢,重者表現為油膩性鱗屑性圓形斑片,可伴有滲出和厚痂或以毛囊為中心的紅色丘疹,嚴重者全頭皮均覆有油膩性臭味的厚痂,伴有脫髮。
2.面、耳、耳後及頸
常由頭部蔓延而來,呈黃紅色或油膩性白色鱗屑及痂皮。眉及其周圍瀰漫性紅斑、脫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瞼受累呈瞼緣炎,嚴重者可呈糜爛性潰瘍,愈後遺留瘢痕。耳後有糜爛、潮紅和皸裂,可為單側或雙側,多見於女孩及青年女性,脂溢性外耳炎多見於老年患者。
3.鬍鬚
多見於中年男性,毛囊口輕度紅腫,有小的淺褐色結痂,常稱須瘡,頑固難治。有的表現為毛囊口膿皰並有油膩性鱗屑,基底周圍鮮紅,引起毛囊破壞與瘢痕形成。亦可有頭皮及恥骨同時累及。
4.軀幹
常見於20歲以上的男性,好發於前胸和肩胛骨間,開始為小的紅褐色毛囊性丘疹,上覆油膩性鱗屑,逐漸形成經過中,中心可形成細糠狀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較大的油膩鱗屑的環狀斑片。另一種玫瑰糠疹樣的脂溢性皮炎,為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暗紅色斑片,只有細小邊緣性鱗屑,邊界明顯,中心恢復,形成環狀損害。
5.皺褶部
常見於腋部,腹股溝,乳房下和臍窩,多見於30~50歲,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皮損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斑、上有油膩性鱗屑,如播散性摩擦性紅斑樣裂隙、腫脹。由於局部多汗,易繼發感染,或不當的治療可使皮損發展。生殖器被累及時,可形成圓形的紅斑和鱗屑及皮膚剝脫,呈現亞急性溼疹樣或慢性苔蘚樣紅斑如銀屑病樣表現,無典型的脂溢性皮炎的特徵。
6.四肢
四肢的伸側較屈側多見,表現為黃紅色或淡紅色斑塊,由於搔抓、可形成糜爛而似溼疹。
7.嬰兒脂溢性皮炎
出生後2~10周嬰兒,頭皮、前額、耳、眉、鼻頰溝及皺褶等處出現圓形紅斑,邊界清楚,上覆有鱗屑,紅斑可擴展融合併有黏著油膩性黃痂,間有糜爛滲出,炎症比較顯著,對稱發生,微癢,一般患兒可在3周到2個月內治療好。若持續不愈,常與嬰兒異位性皮炎並發,也可繼發細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嬰兒無成人的毛囊損害與皮脂溢出。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炎症,在發現身體異常時要儘快前往醫院接受治療,這個皮膚病本就難以治療,所以,患者更要注意自己的日常生活規律,保持飲食清淡,這個疾病是可以治療好的,但是要患者全力配合,注意飲食。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