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8月13日訊 (成方) 房地產、機器人、農業,這是楊國強親手給碧桂園規劃的三架馬車。
房地產自不用說。身披宇宙房企光環,2020年8月10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發布,碧桂園以4859.08億元的收入,登上全球房企首位。
不過,房地產似乎已經容納不了楊國強的「野心」。2019年初,楊國強在2019年度會議上,用近三個小時的時間總結安全事故頻發的2018年,並著重描繪了機器人和農業兩大板塊的藍圖。
而在此前的2018年9月,楊國強曾明確表態,未來五年,碧桂園將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尤其是建築機器人領域。
2年時間過去了,房地產業務仍然貢獻者碧桂園超過92%的營收,機器人業務亦遲遲沒有氣色。「雷聲大、雨點小」的碧桂園機器人,隱藏其後的房地產布局也漸漸浮出水面。
高周轉後遺症:年內維權事件逾35起
能夠在巨型房企中規模領先,碧桂園推崇的高周轉策略「功不可沒」。
2018年4月,安全事故頻繁曝光前,楊國強曾三次發文,要求碧桂園集團重視高周轉。
所謂高周轉,主要是指房地產企業在樓市流動性收緊的情況下,以快速開工、銷售的方式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彼時的碧桂園,正需要為2017年以來的負債端「狂飆突進」埋單。2017年,碧桂園總負債突破9000億,達到9330億元,相比2016年激增4231億元,增幅高達到45%。
2018年,安全事故頻發仍未阻擋碧桂園擴張的腳步。僅僅在上半年,碧桂園的總負債即突破1萬億大關,截至當年度12月末,該公司總負債已達1.46萬億,同比增速超過56%。
負債端疾行,高周轉成為碧桂園「求生之路」的首選,過分強調高周轉也引致一系列難預料的後果。被曝光的安全事故增多的同時,碧桂園房產也陷入大量用戶維權的局面。
據中國科技新聞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1月迄今,碧桂園工地已發生5起涉及工人傷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尤其是5月廣西玉林碧桂園鳳凰城五期發生的施工電梯墜落事故,導致6人死亡。
事故頻發,楊國強在2018年中期業績會的「救場」儼然成了一個笑話。2018年8月21日,碧桂園召開中期業績會,老闆楊國強發布一封公開信向公眾致歉,表示:將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刮骨療傷」的決心,堅決推進安全生產突出問題整改。
兩年後,現實比決心更骨感。
有趣的是,高周轉確實換來了碧桂園財務狀況的改觀。2019年報顯示,碧桂園總負債攀升至1.69萬億元,同比增長15.8%,負債增速明顯放緩。與此同時,其淨負債比率降至46.3%,降至最近5年最低水平。2019年,碧桂園淨利潤破天荒地達到612億元,楊國強賺得盆缽滿滿。
代價是,碧桂園成為業主投訴維權的「常客」。中國科技新聞網注意到,在網際網路平臺上,有關碧桂園業主維權的事件比比皆是。
7月25日,微博博主@視覺志發布帖文稱,碧桂園安徽六安城市之光項目,再次因漏水、牆面發黴等諸多房屋質量問題遭到業主維權,距離上次業主維權僅相隔15天。
7月22日,另一位微博用戶發帖稱,碧桂園業主如果不上班就只能去小區門口維權。該用戶一同發布的圖片顯示,浙江杜橋鎮碧桂園杜橋府號稱富豪集聚地、杜橋的豪宅,可是等到交房,質量堪憂,號稱裝修3000一平方,實際300一平方。此外,其發布的圖片中,有業主拉著寫有「碧桂園天譽,欺騙消費者,天字系最高端,不如安置房!」字樣的橫幅。
8月6日,微博博主@搜房網濟南發布帖文稱,濟南碧桂園·萊蒙湖業主因交付與宣傳不符維權,品牌房企也出么蛾子,並表示「合同約定的風雨連廊未建,小區裡面牆壁施工質量與宣傳介紹以及三期的房子天壤之別」。
7月23日,微博用戶@於默言發帖稱,宜昌碧桂園城央壹品交付標準與交付樣板間完全不同,1500元/平米的裝修費採用劣質材料裝修,並質疑其惡意欺騙消費者。
據中國科技新聞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8月13日,因質量問題而維權的碧桂園項目超過35起。
業主維權、事故頻現,這或許才是碧桂園走向全球第一房企的真面。
機器人迷局:空殼公司掩飾地產業務
頻發的安全事故,讓楊國強將目光瞄準了機器人,尤其是建築機器人。
兩年投入後,機器人業務對碧桂園業務的貢獻並未彰顯。碧桂園2019年報顯示,該集團業務收入主要來自兩個經營分部:房地產開發及建築。2019年度,集團收入約為人民幣4859.08億元,其中97.8%的收入來自於物業銷售,2.2%來自建築及其他分部。
這些其他分部主要包括物業投資、酒店經營及其他,2019年這些分部的對外總收入46.77億元,僅增長6.1%。
這也意味著,房地產仍然佔據著碧桂園收入的核心位置,楊國強眼中的三架馬車,實則是「獨輪車」。
事實上,寄託著碧桂園轉型期望的機器人業務,已遭遇困局。
據媒體報導,2019年下半年,碧桂園內部員工曾對媒體透露,去工地測試的十幾款機器人根本沒經過打磨,基本全都出現問題,上過央視新聞的牆紙鋪貼機器人、地面鋪貼機器人也沒能經過允許測試,已經全部撤回。
此外,2018年7月成立迄今,碧桂園機器人業主的運營主體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人員壯大到3000餘人。隨著團隊擴張,等來的不是碧桂園的資金支持,而是自身抵押資產借貸「補血」。
天眼查顯示,2020年3月31日,博智林抵押名下多項生產設備,抵押權人為廣東粵財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融資租賃金額15億元,抵押日期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4年3月31日。
對於資金問題,此前曾有媒體報導顯示,自稱是博智林前員工的網友透露,「楊國強所謂的800億投資可能只有二三十億到了帳。」
需要注意的是,「缺糧」的博智林進行了多次高管變動,人事頻繁調整的背後,博智林旗下的公司版圖也越擴越大,不過,僅限於紙面上。
中國科技新聞網梳理發現,2019年12月至今,博智林名下新設立8家全資子公司,領域涵蓋建築、電梯、建築材料、機器人服務等多領域,註冊資本200萬、5000萬、1億元不等,其中包括註冊資本最高的廣東博嘉拓建築科技有限公司(1億元)在內的7家子公司的參保人員為「0」,疑似並未從事具體經營。對此情況,中國科技新聞網多次致電碧桂園相關工作人員,對方一直不予回應。
與紙面上的「版圖」擴張相對應,碧桂園圍繞機器人進行的房地產卻如火如荼。
2018年9月,碧桂園以總價13.4億元買下碧桂園總部旁一宗23萬平商住地產,土地用途為科研+商住+人才房,可售住宅面積佔比4成。
這一樓面價1943元/平米的項目,披露的自行銷售人才住房價格為不高於11800元/平,利潤空間充滿想像。
即便如此,碧桂園仍不滿足。兩年後的2020年3月,碧桂園在機器人項目旁以11.4億元總價再添新地,並備案了新的地產項目—鳳桐花園。
兩年後的2020年3月,碧桂園在機器人項目旁以11.4億元總價再添新地,並備案了新的地產項目—鳳桐花園。
隨之而來的,仍然是碧桂園的「高周轉」。2020年3月29日,有用戶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投訴稱,碧桂園此項目涉嫌無施工證進行施工打樁,並日夜加工,「周邊百姓無安寧」。
4月14日,該用戶針對北滘鎮城管局回復再度投訴稱,從其3月29日投訴至今,(碧桂園鳳桐花園)工地沒有一天停止開工,懷疑工地至今無建設工程規劃證和無建設工程施工證進行違法開工。
5月17日,北滘鎮城管局進行了回復,對工地發出責令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側面證實了碧桂園「手續不全」。碧桂園總部尚且如此,其他地方項目對速度的追求可想而知。
不唯如此,據貝殼找房的數據,鳳桐花園周邊的洋房、別墅項目售價在2萬元-2.4萬元左右。而鳳桐花園預備一期、二期推出的恰是洋房,高售價的洋房無疑利潤更為豐厚。
機器人未至,房地產先行。在碧桂園的「包裝」下,其主導籌建的機器人谷正成為房產項目配套炒作的「好牌」,加速上馬的洋房項目,或許暴露了碧桂園的商業本質。
在那本楊國強頗為忌憚的《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一書中,曾大膽地披露楊國強的生意經:我希望不要通過做違法的事使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當前甚至可見未來,對於碧桂園而言,能夠利潤最大化的,或許還是房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