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湖北武漢一名白髮老奶奶在健身房甩戰繩的視頻網上迅速走紅。
據教練黃先生介紹,這位老奶奶今年雖已是87歲高齡,但她平時在家也會每天鍛鍊一小時,後來因為孫女常來健身房,兩年前她也開始來健身,差不多一周來一次。如今,老奶奶在健身房裡已擁有眾多粉絲,她對健身的熱愛也讓教練在想偷懶的時候重新有了更多動力。
每當提及老年人的鍛鍊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跳廣場舞、打太極拳、散步等。但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發現,如今不少健身房裡出現了老年人的身影。有調查結果顯示,健身房裡像健美操、瑜伽這類課程非常受老年人的青睞,此外,跑步機、橢圓儀等相對溫和的運動器械也受到了不少老年人的歡迎。
誠然,在健身房裡揮汗如雨從來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人也可自發形成健身團體,相約一起鍛鍊,既能相互督促,促進健身效果,又能有效緩解老年人社交不足的問題。而且冬季寒冷,相比於戶外運動,轉入健身房進行健身鍛鍊會更方便。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走進健身房成為銀髮群體的養生新選擇,為了健康而健身的老年人也應遵循實用有效的原則,避免走入健身誤區。
誤區1:盲目追求時尚
隨著健身場所與配套的健身器材不斷湧現,以及健身的宣傳傳遞到了街頭巷尾,一些老年人也開始走進健身房,跟年輕人「較量」。
也許,健身房鍛鍊看似是一種時尚潮流,但其實,真正的健身方式不會為潮流所左右,老年人健身,需帶有一種享受生活的平常心態,對待每一種健身項目都可以做到持之以恆,這才是健身的真品位,也只有這樣才能切身體會到健身帶給健康的好處。
誤區2:健身方式太花哨
健身方式多而全、太花哨,其實並不科學,還可能會導致一些尷尬的情況。首先,演練數日,看到效果甚微,便改練別的項目。所謂欲速不達,這樣很可能會一無所獲。其次,模仿別人比劃,也要深得要領,找到裡面的小竅門,不然會事倍功半。另外,機械式地安排健身鍛鍊,疲於應付,容易適得其反,並讓人身心俱疲。
誤區3:鍛鍊時間過長
每個人對體育運動的承受力都有各自的限度,老年人在健身鍛鍊時,要以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循序漸進。並且,老人還要明白,由於生理功能減弱,自己對體力負荷的適應能力也會比較差,因而自身對健身運動的適應階段時間一般會比年輕人長,所以,老人健身要切忌操之過急,畢竟不是健身時間越長越好,應該對一定的運動負荷適應後再慢慢增加活動量。
誤區4:關節營養補充跟不上
老年人適當運動,既能增強肌肉的力量,又能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不過,養護關節,光注重運動則不行,還得注重從內補充營養,修護軟骨。軟骨就相當於關節的「保鮮膜」,能夠緩衝壓力,減少骨之間摩擦。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的基礎營養氨糖會加速流失,很可能導致軟骨磨損後修護跟不上,造成骨關節之間發生硬性摩擦,引發骨關節問題。
由於氨糖一般常見於蝦蟹等殼中,所以,老人平時除了堅持鍛鍊,也別忘了吃點健力多這種專業的膳食營養補充劑來補充氨糖營養,每一片含氨糖194mg,還搭配有102mg硫酸軟骨素,黃金比例護軟骨效果更好。另外,老人在日常飲食中也應適當吃些芹菜、豆腐乾、奶製品等含鈣豐富的食物,並記得戒菸、不喝碳酸飲料,減少骨量的流失。
生命在於運動,無論是健身房鍛鍊還是戶外運動,老年人在鍛鍊過程中都應該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態,遵循實用有效的原則,並循序漸進,切忌過於追求時尚、貪新鮮,以免勞心勞力卻不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