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出詩一般的散文?讀餘秋雨作品,感受詩性語言文學藝術之魅

2020-12-11 餅子讀行

前言:對於如何才能寫好文章的理解,我始終認為讀比寫重要,如果學會正確的閱讀方式,哪怕不寫,對於漢語本身就是母語的我們來說,文筆是仍舊可以得到提升的。反之,如果我們只寫不讀,一味的相信「熟能生巧」的成功格言,那寫作水平的提升我是持非常悲觀的態度。熟能生巧也許僅僅是適應於手眼的肌體配合,而對於思維、思考的行為,就算是天賦異稟的才子,也沒有一個不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之上,才會攀上更高更遠的階梯。

對於學習如何寫好散文,我們最好的方式當然是閱讀,而何謂正確的閱讀方式,我之前也在專欄裡進行過詳細的闡述,那就是對其意義的淡化,重點放在文本的結構上來。前面的文章我對餘秋雨的散文特點做了綜合而系統的解讀,今天我通過這篇文章對其具體的詩性語言特點進行深化分析,就像我們把一個運動員的一項運動,分解成幾個動作,然後對其每個被分解出來的動作進行逐一的微觀化、細緻的認識和解讀,最終我們就可以更為清晰的看到作品的美感來自於哪裡?我們怎麼去理解和運用這些美的元素。

詩化的語言是餘秋雨散文的最大特點,它整體表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種語言的整齊感,有人說餘秋雨的散文主要是知識的影響,在這裡我是認可的,但單純的知識並不會讓我們的讀者群體,產生如此集中的一種共振效應,這個我們可以在南帆的文化散文作品中看出,後者的知識視角並不低於餘秋雨,然而他的作品在閱讀群體上,卻遠遠的少於前者,因此對於餘秋雨作品的受歡迎,並不僅僅是學識的澆築,還有文本的語言。

我們的漢語文學一直以來都注重節奏、聲律和結構,我們讀過的絕句、律詩、辭賦等等這些內容,都有著非常工整的節奏和聲律美,我們就算不是很懂文學,讀完一篇具有工整、有節湊感的文字內容,也能感受到一種我們象形文獨有的美,這種美並不來自於意義,而是來自於內在的音律和整體的結構。

詩性語言的節奏:

對於大多數優秀的散文,除了對其表達的內涵之外,作者無一不在其整體的結構上費盡心思的遣詞造句,就像畫一幅畫一樣,來完成這種文字排列的藝術之美。漢語本身給作者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先天基因基礎,這也是我們的文字書法獨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根本原因,因為文字除了意義本身之外,還有一個完整的形象。我們來看餘秋雨的這樣幾句內容: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風中的軍旗。(未改版前的文化苦旅之陽關雪)

這一段話在之後的新版文化苦旅裡是有做了修改,我在此就只引用舊版的文字,在這段內容裡,我們先不要關注其意義本身,大家可以看看這三句話,在結構上就像是一首押韻的詩詞,三句中有兩種音頓節奏,第一句是由兩個音步的五言短語組成,馬蹄、吶喊、熱血組成了徵戰古戰場的那種硝煙瀰漫、屍橫遍野、馬革裹屍血流成河的意境。

我們繼續看後面的句子,為什麼第二句作者就改成了兩個音步,七言的短語組成的句子?大家可以試想如果不進行這樣的長短句組合,語言就會顯得極為沉悶,這裡的話鋒迴轉,也是形成了語言的錯綜交叉,在整體中尋求變化,從而有助於避免文字形式的呆板。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幾句有什麼特點?

客寓柳州,住宿離柳候祠僅一箭之遙夜半失眠迷迷頓頓,聽風聲雨聲。床邊似長出齊膝荒草,柳宗元跨過千年,飄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傷。(舊版文化苦旅:柳候祠)

文字內容的音頓律能增強語言的聲律美,尤其這樣的四字格,四個音節兩個音步最容易表現出這種節奏感,節奏短促的語言,直接了當的傳遞給讀者具有節奏的語言,以及其背後的作者深切感受,讓這種深邃的情感通過音律與讀者交流,有時候欣賞這種節奏感,就已經能夠體會一種語言的魅力。

詩性語言的音韻美:

我們再來欣賞一下《西湖夢》裡這段原文:

我們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冷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即可憑弔又可休息的平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修繕,修繕,再修繕。群塔如雲,藤蒿如髯,湖水上飄飄浮著千年藻臺

大家可以根據我加黑文字出現的位置和規律,細細的品味,其實就不難發現其押韻的規律,同時在這裡同音色與異音色的交替,又形成了聲律的節奏美:enenenai;an、an、an、ai。生硬的文字是對情感的有效傳達有著天生的阻礙,為什麼最古老的傳情載體是音樂與詩歌而不是文字,原因就在這裡。

作者把散文注入了詩、歌、音律的元素,其目的就是提升感情的表達力量,當情感通過這種結構出現在我們面前,情感的力量是呈倍的被放大,我們心靈的感受因此也變得極為敏感。當文字傳達出這種對比的信息給我們,我們就很容易的被這種西湖的輝煌與蕭條產生情感的回應。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關注一些雙聲,疊韻和疊聲字的運用,這些字詞的運用是構成語言美的一個重要基礎,我之前也在張愛玲、曹雪芹他們的作品解讀中提起過,這也是語言美的一個共通特點,比如我們來看這段原文:

一天一地的被鋪排的大大方方明明淨淨……牙,……茫茫沙漠,濤濤流水,於世無爭奇(沙原隱泉)

舒舒展展地納入細密流利的線條,幻化為壯麗無比的交響樂章……人類每一縷筋肉都想跳騰……

這裡我就不全部引用原文,大家可以翻閱《莫高窟》原文,前面的引用內容裡,短短三句話卻用了一組AABB的疊聲和兩個疊韻五個雙聲詞,尤其「跳騰」這個詞的選擇完全是為了迎合前面雙聲詞的並列結構,從而形成一種語言整齊劃一的美感體驗。

除了這些詞彙的運用,作者還對整段內容在長短句的運用上也做了同樣的深思熟慮和前後的琢磨推敲,比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

一場惡鬥,一片死寂,一個部落被吞沒了……(摘自白蓮洞) ;颱風來襲,寶玉如注,整個城市都在柔弱地顫抖……(摘自風雨天一閣);頓時山啊,雲啊,樹啊,鳥啊,都一起屏息,只讓你靜靜的休憩(摘自寂寞天柱山)。

餘秋雨對這種整體的語言節奏感,是源於我們悠久的傳統古代文學的薰陶和沉澱。因此他前期的抒情散文總會明顯的透露出這種詩性的特徵。

尾聲:雖然餘秋雨散文作品中不乏文化內涵,但如果沒有這種語言的結構美、聲律感,他是無法把自己的情感有效的傳遞給讀者。我看過今天的很多散文,對於立意的構思都極為的重視,唯獨在語言上還沒有那麼多的關注。

這也源於我們過去學習的方式一直是以立意為主要意指,似乎文學主要就是對意義的理解和認可,部分混淆了哲學、思想與文學的界限,總想通過意義來對其情感進行表達。

這就造成了我們對文本語言藝術缺少必要的重視,最終我們的文筆一直停留在對其意義的不斷模仿,而忽視了語言,是情感的重要載體,語言美的敏感缺失,必然對情感表達產生截流,最終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得不到有效的互通,要想寫好散文,千萬別忽視對語言藝術的重點關注。

文:餅子

歡迎關注,和我一起讀書!

相關焦點

  • 讀餘秋雨《文化苦旅》情與智的藝術融合,抒情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
    就如三峽從三國到李白,這樣不斷的沉澱著人文內涵,才有今天的可以告訴世人「我不一樣」的底氣,但這些似乎都已經無法是當今人們,為之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上車睡覺,景點拍照,打卡式的風景遊覽更多的是在為今天人們做炫耀的談資,或者是滿足佔有心靈的一種慰藉感。作者認為三峽是孤獨的,餘秋雨寫出了三峽的一種這樣的孤獨感:李白遠去了。
  • 感受深情散文詩,餘秋雨《我在等你》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餘秋雨的一首散文詩——《我在等你》,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最美散文詩。餘秋雨,於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縣,中國著名當代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餘秋雨於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
  • 餘秋雨很美的一首詩,此生我在天堂等你,寫出了世間最感人的愛情
    我始終相信愛情, 要是這個世間沒有了愛,那會變得多麼枯燥無味,所以我一直堅信這個世間還有真愛,還有令我們感動的愛情,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喜歡愛情詩的原因;每次讀到那些感人的愛情詩,我都會被那些華麗的文字所打動,進而相信這個世界還有真愛,還有讓我們去追求的美好生活前進的動力。
  • 《散文詩的特》看完以後馬上提高文學素養
    散文詩的特點 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從本質上看,它屬於詩,有詩的情緒和幻想,給讀者美和想像,但內容上保留了有詩意的散文性細節;從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觀,不像詩歌那樣分行和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 關於讀詩與寫詩的一些技巧
    說現實一點呢,詩歌既可以讓我們感受人生和世界的無限廣大,也能讓我們感到語言,特別是中國語言的神奇和博大,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文藝方面的知識,提高藝術修養。     什麼是詩        什麼是詩?我的表述是這樣的:詩是分行排列的、具有節奏和韻律的高度凝練的獨特的文學藝術。
  • 讀《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如何利用語言的陌生化,實現文學藝術突破
    在本篇內容裡,我不用所謂的長篇大論來進行理論化的歸納,我們直接進入作品文本,去體會和感受一種語言陌生化帶來的閱讀藝術體驗。今天的內容我拿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來對語言陌生化藝術體驗做一個解讀。在余光中的前期作品中,就有這種明顯的,試圖改變過去延續下來的,散文常規範式的表現。試圖通過語言固定形式的突破,來改變這種散文表現藝術單一化的境況。
  •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
    學生時代,剛開始接觸詩,我們要讀就要讀最好的,吸取最好的精華。    我覺得好詩,無論什麼類型的詩,哪怕是政治抒情詩,其特點無非四個:    一是語言獨特,妙趣無窮。「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詩賴以生存的基石,沒有好的語言,無論你如何寫,都不可能有好詩。好詩的語言生動、傳神、凝鍊、富有妙趣,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九十年代網絡不夠發達,餘秋雨先生就以自己的散文作品掀起一陣「文化散文」的風潮,很多文學愛好者爭相模仿,而他自己的作品也賣到「洛陽紙貴」,就連地攤上的盜版書都經常缺貨。甚至產生了「餘秋雨現象」,但凡被冠以「現象」二字,不管是對作家個人還是文學史都是一種殊榮。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餘秋雨《借我一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文學界出現了散文熱,湧現出許多作家和他們的新作。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國性的新散文寫作潮流,他就是餘秋雨,其作品將散文藝術有機的融合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史學當中,深入淺出的將深奧的歷史文化展現於世人,表現出了一種歷史濃鬱的厚重感與滄桑感。
  • 《關東詩人》2017春季刊||散文詩專頁 /周慶榮散文詩+張清華評論
    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抄錄或印刷的方式上都不是「分行排列」的,賦體和後來的駢文更不會分行,還有句式和押韻都不那麼嚴苛的樂府和民歌,它們在文體上又應該如何歸類?當代詩人中,海子就較多地嘗試過詩劇的形式,第三代詩人中的鐘鳴、李亞偉等都使用過散文體,西川自九十年代以來一直多用不嚴格分行的「準散文體」,但他們的作品無疑地都應該是屬於「詩」。  然而,哪些詩人是「散文詩人」呢?
  • 【報刊擷英•名家評論】嶽德彬:思想者的心靈之舞 ——周慶榮散文詩印象
    他的詩,因思想的存在而存在 這位詩人善思考,喜思悟,他的散文詩作是文學的思想,思想的文學。但是,詩歌裡的思考、思悟,如果不是包容在詩性話語中,就很容易成為生硬的說教。這種現象我們見得太多。而周慶榮充滿思辨色彩的散文詩不僅沒有給人說教的印象,反而讓人感覺很快意,卻是為何?
  • 有位年輕人說浙江人寫不來散文,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王朔、易中天,當年都曾和餘秋雨掐上了。王朔在博客上,直接說餘秋雨的作品內容空洞。易中天也是不客氣,在微博上和他扛上了。當然,這事後來都以餘秋雨的不再理會劃上了句號。而推崇他的文化名人,也是不少的,大家看看以下兩位的說法: 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余光中: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和余光中談散文
    王俊 攝影侯軍:讀您的散文,比如您的《鬼雨》《逍遙遊》等代表作,常常會發現,在雍容大氣的傳統美感之外,還能感受到西方語言的句法、節奏。這種中西語言是如何雜糅融合到一起的?余光中:我三十幾歲的時候,忽然對於自己的母語有了不同的感受,同時英語和西洋藝術也都影響了我。我覺得散文不一定要像橄欖、像清茶,它也可以像酒一樣濃烈。
  • 詩論| 讀詩先明「詩家語」
    要是我們用讀散文的眼光去讀詩,可能會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對詩作出正確的理解,那自然體會不到它的好處,讀了也不會有真感受。」由此可見,「詩家語」是相對於散文的語言而言,是對詩歌語言特徵的高度概括。如果說,王安石提出「詩家語」是立足於寫詩,不要用散文的語言來寫詩,那末周振甫先生則主要是立足於讀詩,不要用讀散文的方法來讀詩。周先生提示我們,讀詩、賞詩,首先就得明白「詩家語」。
  • 【人文素養】餘秋雨散文的語言之美
    餘秋雨是文化學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採飛揚、思維敏捷、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讀者喜愛。
  • 草堂讀詩|故事:博爾赫斯《關於天賜的詩》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早報、成都廣播電視臺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大家聽到的是博爾赫斯的詩作《關於天賜的詩》,由林之木翻譯。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他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
  •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
    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文學體裁對比分析語言藝術是指以語言為物質媒介塑造形象或者情境來表情達意,反映生活的藝術,通常說的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等。同時,由於充滿情感而賦予想像,詩歌在結構上往往表現為較大幅度的跳躍,常省略掉語言中的過度轉折和關聯交代的詞語,甚至打破語法規則,自由抒情,大幅度的跳躍為結構中留下了許多空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另外,詩歌語言凝聚含蓄,富有韻律之美,詩歌因此被稱為最精美的語言藝術。
  • 文學作品的十三種體裁簡介
    第三種: 民間故事是指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口耳相傳,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一種語言藝術。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群眾集體的修改和加工。如歷代的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都屬於民間文學。第四種: 說唱文學是說唱藝術(俗稱曲藝)的文學底本,大體有三類:有說有唱的,如彈詞,鼓詞;以說為主的,如評書,相聲,快板,數來寶;以唱為主的,如清音,小曲等。
  • 高春林:當代詩的文學經驗,與詩性辨析
    的確,哪怕是生活中的瞬間際遇,在他「複述」的時候,那些詞就開始吸附「一些奇特的靈魂」,也即是說,他是沉入了精神的一種語言狀態,不再是生活的再現,也不再是場景的複製,顯在的一個特徵是那些事物生發出了轉義:或思辨或追問,進入了一個獨特的詩性語言世界。這種主體性沉思的詩歌形式,其實是一種很高的詩藝,其間當生活的場景融合為文學經驗的時候,隱秘的修辭,建構了一種幾乎無法言傳的詞語的另外指向。
  •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們知道如何讀詩,他們已經錯了|一詩一會
    什麼可以算作詩?讀詩、欣賞詩有特定的方法嗎?每當一首詩進入公眾的視野引起討論時,這些問題就會冒出來,重新讓人陷入對詩歌真相的困惑。專業的詩歌研究者傾向從寫作技法上分析這門古老而複雜的藝術,普通讀者則更願意憑藉直覺和本能去判斷一首詩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