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年輕人說浙江人寫不來散文,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2020-12-20 騰訊網

文人相輕的事,不管什麼時候,都會存在,要不然當年杜甫也不會氣得寫下「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本期我們要提到一個頗有爭議性的文人:餘秋雨。

關於餘秋雨,不管是在咱們讀者圈裡,還是文化圈內,都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

咱們先說普通網友,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是當代文壇的頂梁柱之一,大家對他的喜愛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愛買他的書。只要去各大書店逛一圈,就會發現多數書店都把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放在了醒目位置。文化類書籍,能成為暢銷書,實屬不易。不喜歡的人,當然也是很多的,北大的一位學生當年更是寫了篇《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在文化圈內,也有兩種聲音。王朔、易中天,當年都曾和餘秋雨掐上了。王朔在博客上,直接說餘秋雨的作品內容空洞。易中天也是不客氣,在微博上和他扛上了。當然,這事後來都以餘秋雨的不再理會劃上了句號。而推崇他的文化名人,也是不少的,大家看看以下兩位的說法:

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余光中: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賈平凹和余光中,咱們都比較熟悉,都是文壇響噹噹的人物。賈平凹擅長寫小說,余光中擅長寫詩,但在散文領域這二位都推崇餘秋雨。雖然這二位把他捧得夠高,但在筆者看來,最有意思的評價來自於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曾公開表示,當年北京曾有一位年輕人為了調侃他,硬是說浙江人不會寫散文。這當然讓金庸頗為不爽,於是他便說出了兩位浙江的文化名人,他說的是: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從這話看得出來,金庸先生是很謙遜的。人家說他寫不來散文,他也並不否認這一點,就衝這種態度就值得我們為他點讚。

但重點是,他說的這兩位浙江文化名人,能否讓大家服氣?第一位大伽魯迅先生自然不用多說,他的經典散文太多了,其散文集《野草》和《朝花夕拾》至今仍是當代文人很難企及的作品。

第二位就是餘秋雨,他是否能和魯迅一樣,成為浙江文化圈的驕傲,咱們用事實說話,來賞析一首餘秋雨的兩段散文:

以上出自餘秋雨的散文《夜雨詩意》,是他在讀完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文後所寫。李商隱的原詩是: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多年來,這首詩到底是愛情詩,還是親情或友情詩,暫無定論,但更多人願意將其當情詩解讀。而餘秋雨對他的解讀,顯然比一般人更加深邃。從這首詠雨詩中,餘秋雨想到了千年文壇中許多場雨。正如他在文中所言,這些雨成為了屬於我們的文化記憶。

通過對餘秋雨這段文字的品讀,我們不難發現兩點:首先,他對藏在各種文化符號中的意境,是有極深的理解的,而且這些理解是多角度的,有文學的角度,有歷史的角度,他就像一個文化的旅者;其次,他對文字的運用能力是極強的,這兩段文字中運用了數個排比句式,讀來朗朗上口,這就是高級的散文式語言。所以個人認為,憑這樣的文字,金庸說浙江文化圈有魯迅和餘秋雨,是說得過去的。

相關焦點

  • 陳丹青:餘秋雨尤其無恥,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始於苦難,榮耀所歸20世紀的中國是生在苦難裡的,新中國成立前她要面臨侵略者的侮辱與掠奪,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肩負著國內外兩方的壓力,這其中不乏出現優秀的前輩們,就有這樣一個普通的學者,他並沒有被當時的苦難給擊垮,而是默默前行,開啟了中國當代散文文學浪潮,他就是餘秋雨。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在戲曲方面頗有研究,陸續出版了《戲劇審美心理學》等著作,並且有兩個最年輕記錄,最年輕的大陸文科教授還有最年輕的高校院長這兩個職務。那麼,作為作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們對他有哪些評價呢?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我一直認為,夏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是從氣度上還是識見上來講,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其實這位「某先生」就是指的餘秋雨。在2008年,易中天甚至撰寫長文質問餘秋雨到底有沒有捐款。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後來一次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動,當時有個年輕讀者調侃金庸,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聽後,幽默地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金庸大俠何人?那可是中國文壇的常青樹、「中國武俠小說的大宗師」,他老人家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餘秋雨的文採之好、聲譽之高。
  • 餘秋雨的散文被調侃是「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種人才百年難得
    餘秋雨,是大家熟悉的當代作家,不同於很多作家文藝、安穩、不理世事的狀態,餘秋雨可以說是文化界的網紅,大家對他的討論,爭議都很多。餘秋雨先生以文字被人們熟知後,順便帶火了他的個人履歷和私生活。曾經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愛上比自己小16歲的黃梅戲演員馬蘭,和原配李紅離婚......
  • 被眾人圍攻,餘秋雨跌下神壇?他說:這樣讀書是中華文化的不幸
    這些書都是國會圖書館中文部裡館藏的餘秋雨的著作,他當時非常感動。不過,仔細一看,這一車書主要都是盜版書。餘秋雨說:「論盜版, 我想我的書應該是全國第一。」為什麼他有這個底氣來說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餘秋雨以學者身份轉向散文寫作,他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之職,專心致力於散文創作。
  • 餘秋雨面對誣陷,不反駁:責難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越長
    --餘秋雨由於所謂的樹大招風很有名,也會引來各種各樣的批評,比如餘秋雨。中國對餘秋雨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人拜他為神,有的人把他當泥踩,但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理性判斷。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自從他的《文化苦旅》橫空出世,客觀地說,他開創了散文的新時代。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從這一句話中我們能看出金庸對餘秋雨的評價非常高,直接與魯迅並列,而且謙虛的金庸還把自己排在餘秋雨之後。不可否認,餘秋雨的散文集非常優秀,先後得到白先勇、賈平凹、余光中等文學大佬的高度評價。但是他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有一次他把仁者樂山中的樂讀成「lè「,好傢夥,批評的電話如同雪片般飛來,餘秋雨迅速被批評聲淹沒。據說上萬人打電話批評,說這字讀「yào」。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字到底讀什麼,看看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第二次,涉嫌抄襲有人舉報說餘秋雨的書中有大量"文史差錯",還有"抄襲",稱他是"文化大盜"全國譁然。但是,後來有一個記者找到那個誹謗者,要與他比對證據,那人說:"他是'想當然'"。而且餘秋雨是捐了50萬,而不是網上說的20萬。第四次,離婚風波說餘秋雨和妻子離婚了,還偽造了妻子的離婚聲明。不過,餘秋雨的妻子馬蘭立即發表了一個正版聲明:"若有下輩子,還會嫁給他"。
  • 餘秋雨:中國最年輕校長,卻裸辭去26個國家冒險,只為寫下這部書
    雖然《文化苦旅》中帶有一個「旅」字,餘秋雨先生在自序中也直接地說明這部作品是自己旅程中的一些感悟,但是書中的內容和普通的遊記卻大有差別。這部作品從始至終都不僅僅局限於地域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沿途跋涉的艱辛到心靈思想上的衝擊,餘秋雨先生不單單是用自己的眼睛來觀景,更是將自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悟融入到這部作品之中。比起閉門造車的作者,餘秋雨身體力行,用雙腳去丈量華夏大地的地理經緯和歷史縱深。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這個字應讀「yào」
    現代人一直吐槽英文難學,其實相較英文,漢字的難度才算是文字裡最高的。畢竟有時候中國人自己都會造成誤解,有些字是難認,比如說圐圙這一類,還有的字是一個字有很多的讀音。比如說杜牧詩句《山行》裡面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這個字乍一看是xié,但在這首詩裡它並不這樣讀,而是讀作xiá。
  • 餘秋雨文學水平遭業界人質疑?易中天冷嘲熱諷,金庸卻說幽默風趣
    他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借著誇獎別人,又不點名地貶了餘秋雨一次;「我一直覺得,夏堅勇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其實對於這些老師的作品褒貶不一,每個人讀完以後都有各自的看法,不能一棒子打死,一個人的看法不能決定所有人。在文學界就有一位老師很喜歡餘秋雨的作品,金庸老師平時很少公開誇讚一個人,但提到餘秋雨卻大讚他的作品幽默風趣,甚至把他跟魯迅先生歸為同一層次。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我不想說當時還在場好幾個人,總之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會覺得很尷尬。可能是因為名人效應和學歷的因素吧,我們讀錯字可能大家笑笑這事就算是過去了,但是如果名人讀錯字就會被無限的放大,被一直抓著不放。而曾經餘秋雨在一次節目中把「仁者樂山」這句古語中的「樂」讀成「lè」,結果大概引來上萬人打電話批評他:這字讀「yào」。
  • 100年前,羅素說中國人貪婪膽小且冷漠是否確切?餘秋雨:很確切!
    羅素推辭不過,便說了三點:貪婪、膽小、冷漠。據羅素回憶,他本是不想這麼說的,但為了中國人民他只好實話實說。梁啓超是學術大家,自然有容人之量。梁啓超並沒有反駁羅素,反而向羅素詢問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數十年後,又有一位直面現實的中國學者,對羅素的回答表示了肯定與贊同。這位勇於披露社會現實、不顧世俗非議的學者,就是古文人情懷濃重的餘秋雨。
  • 餘秋雨:46歲辭職尋找「陽關」備受質疑,賈平凹:百年難得的人才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曾調侃金庸先生只會寫小說,不會寫文章,先生曾開玩笑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先生更是稱餘秋雨是百年難得的人才。1991年,餘秋雨從校長職位提出裸辭,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來到黃土高坡向當地人打聽「陽關」遺址,但是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他尋找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以「牌坊」呼籲人性解放;以「都江堰」悟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餘秋雨說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遠方歸來。
  • 餘秋雨,一代文化名角,怎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餘秋雨《燈下回信》記得前些年有段時間鬧書荒,友人推薦了一本餘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名噪一時,在保留了餘秋雨式的用詞華麗之外,還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歷史氣息,怪不得這本書能夠風靡全國。
  • 餘秋雨的一首肉麻情詩,少年時覺得很酷,中年才懂其中的酸甜苦辣
    很多人喜歡把古詩和現代詩比,然後將現代詩貶得一文不值,其實這樣的比較是不公平的。從我國第一首詩《彈歌》開始,古詩發展了至少上千年才有了唐詩的巔峰,而現代詩最早產生於清末。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首不能錯過的現代詩,來自餘秋雨的《我在等你》。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曾調侃金庸先生只會寫小說,不會寫文章,先生曾開玩笑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先生更是稱餘秋雨是百年難得的人才。
  • 中國最年輕校長餘秋雨,裸辭後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在眾多如日中天的文化名人中,易中天和餘秋雨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家。然而這兩個作者卻偶有不合。易中天曾經在文章中說道: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自然就是餘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