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餘秋雨尤其無恥,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2020-12-20 觀妙識微

始於苦難,榮耀所歸

20世紀的中國是生在苦難裡的,新中國成立前她要面臨侵略者的侮辱與掠奪,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肩負著國內外兩方的壓力,這其中不乏出現優秀的前輩們,就有這樣一個普通的學者,他並沒有被當時的苦難給擊垮,而是默默前行,開啟了中國當代散文文學浪潮,他就是餘秋雨。

青年時滿腔熱血的他,被分配到復旦大學的魯迅教材編寫組,為的就是搶救教育,以及編寫課時教材。

這段時間裡,他獨自編寫了中國首部講述世界各國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世界戲劇學》,出版後一度被許多大學作為教材使用,並且更在十年後,又獲得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

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學術,這是一群奇怪的人所做的奇怪的事,做得專注、沉悶、漫長」,不僅是這麼說,他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後來的幾年裡,餘秋雨先生陸續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完全投入了當代文學的建設中,開啟了一個現代文學的學術大潮,而當時那本在災難中編寫的《世界戲劇學》,時至當今,也是那一學科裡的唯一權威教材

但這只是開始,他後來擔任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最年輕的高校校長,以及文化部教育司表彰為「最有現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長」之一。這樣的榮耀與勳章,是很多人嚮往不來的,但對於一個專心研究學術的學者來說,他的路才剛剛開始。

年少時的家破人亡,與生活困苦,讓這位學者少有文人的嬌貴,他遞交了十多次的辭呈,在1991年7月卸下身上的職務與包袱,獨自來到西北高原,開始了漫長的文化考察。

沿途所寫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現代文學散文書籍出版後,在全球華文世界快速盛傳,也是因此,他又轉身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除了國內,在新加坡召集的「跨世紀文化對話」中,餘秋雨先生演講的《第四座橋》也震動了華文世界,也曾被日本選為「跨世紀十大國際人物」,是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前,最早報恐襲控制地區實際狀況的學者。

餘秋雨: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但光明之下,陰影永存。在繁華的文學狂潮中,也因為環球考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內部分媒體為了市場,利用部分人的「逆反心理」,發起了大規模的誹謗風浪,最出名的就是「石一歌事件」。

只是因為一個傳言,便有人在沒有任何依據與事實證據的情況下,開始了進行顛倒批判,據統計,那篇誹謗文章有一千八百多篇

在此之前,「石一歌事件」也曾掀起過風浪,那時餘秋雨先生也解釋過,但隨著曾經魯迅教材編寫組的成員以另一種方式「揭示」。

先生出於幽默,在全國媒體面前提出懸賞,如果有人能找到他以「石一歌」署名並創作的文章段落,他情願支付全年年薪並公開道歉,結果是公開「懸賞」持續了整整一年都並未得到回應。而面對這次的誹謗,餘秋雨先生也並沒有立刻做出回應。

是先生的妥協和默認嗎?那是遭遇了之前的事情,他已經比任何人都清楚,出口造謠是件極為容易的事情,而想要證明清白,卻如蜀道難那般,並且這場誹謗持續十二年,一直到消退,社會才給他解釋的機會。

餘秋雨先生也才寫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說明。當惡意鋪天蓋地而來時,做好自己尤為困難,但餘秋雨先生還是做到了他曾寫在《雨夜短行》裡的話,「馬行千裡,不洗塵沙」。至此,跌落神壇,成為了社會唯一對他關注的焦點。

陳丹青:他(餘秋雨)尤其無恥

可他真跌落神壇了嗎?那個神壇或許是眾人所想像的位置,那是餘秋雨先生曾經頗高的榮耀和身份,所有人都只能仰望,以至於當他孑然一身,與普通人站在一起時,所說的話與言行,都變成了另一種矯情。

正如陳丹青先生在汶川地震後,針對他的發言而評價的那樣,說「他尤其無恥的就是去年地震的時候,居然勸小孩子家長不要去鬧」、「你這麼重要的一個文化學者」、「鬧了以後被國外勢力利用」等等,尖銳而又諷刺,每一句話看似合理,卻也說明了兩個人完全不在一個平面上。

陳丹青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是一個顛覆教化模式中國作家,也是一名優秀的畫家,曾以《西藏組畫》轟動藝術界,並向歐洲溯源發端,獲得亞洲傑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他也是作為一個大學教授,卻反對體制化教育的先行者,是一個確確實實走在批判前沿的。

面對餘秋雨先生,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對於體制不存在尖銳地批評,或者非常不合作的立場」,以至於面對汶川地震的問題方面,用了「尤其無恥」來形容。

理性與批判的對立

確實,在經歷那麼慘烈的生離死別之後,百姓的情緒的確會很激動,而且當時也冒出了不少負面新聞,餘秋雨先生的含淚文之所以會被眾多文人調侃,乃至部分人厭惡,是因為他指出了海外反華勢力會誣陷的四個要點,和讓大家理智看待問題。

當時是怎樣的呢?雖然不乏多數志願者和捐助,但混亂之中,也有渾水摸魚的人。

如果只順應地說出百姓心裡的抱怨,只會讓更多的人看不到國家在災難面前,對犯罪的容忍度是最低的,以及解決災後問題是最積極的。真說無恥的話,也該是那些煽動人民情緒,強行阻撓政府施工和解決問題的人。

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問題出現,也不斷在解決,但不管做什麼都是要有條理和秩序的,就像2004年陳丹青先生不認同現行的考試制度,而憤然辭職一樣,只是與餘秋雨先生不拘泥體制的另一種人生觀。縱使批判,卻遠不及王朔的一針見血。

王朔:你是我的晚輩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的「反向批判情緒」到達了頂潮,這使得文學新生的性格裡更多的是批判與傲慢,尤其是在面對老一代文學的時候,更是帶著一種盲目的偏見與批判,各種經典作品無一倖免。

王朔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北京大院長大的,為人性格就像他的小說一樣,以平民視角的精英式批判,諷刺與邊緣化的意義十足,而他對餘秋雨,也是懷著十足的不屑,不僅是兩個人的觀念不同,甚至於所接觸與寫出來的世事文章也不同

所以在他看來,「你出名比我晚,你是我晚輩」,但不是會寫字就是作家,相較於寫作,王朔先生更適合做一個批判家。

而王朔先生與餘秋雨先生之間的交集,也僅僅是上海文學獎提名,當時的文學環境,也處於一個批判的時期,除了餘秋雨先生,王朔也將金庸先生的小說批的一文不值。

所謂的一針見血,也不過是他在文學邊緣化的位置,對文學中心的一種不屑。其中雖然看似諷刺了餘秋雨先生等老一代文人的能力,但歷史還是證明了正統文學的存在價值。

如果說王朔的小說在國內很流行,但搬不上教材的頁面,出不了國門;但餘秋雨先生的作品不僅被奉為經典,而且在國內外也有一定影響。誰低誰高,當即就能立判高下。

或許在王朔先生眼中,這位中國文學的先行者,只是一個傳統文化的瓊瑤,但金庸先生的一句話還是挺有意思的,也是另一種回應,他曾這麼說過,「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歷史的長河裡,小丑永遠不會帶下面具,而先行者則會被人銘記。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王朔這個罵遍整個文學界的,趾高氣揚的人,自然也是忘不了批評餘秋雨一頓,王朔指出,餘秋雨寫寫遊記不算什麼,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充其量也就是「冒充文人」。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 有位年輕人說浙江人寫不來散文,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賈平凹和余光中,咱們都比較熟悉,都是文壇響噹噹的人物。賈平凹擅長寫小說,余光中擅長寫詩,但在散文領域這二位都推崇餘秋雨。雖然這二位把他捧得夠高,但在筆者看來,最有意思的評價來自於金庸先生。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在戲曲方面頗有研究,陸續出版了《戲劇審美心理學》等著作,並且有兩個最年輕記錄,最年輕的大陸文科教授還有最年輕的高校院長這兩個職務。那麼,作為作家,餘秋雨的水平到底如何?人們對他有哪些評價呢?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這樣看來,餘秋雨堪稱人渣了。餘秋雨?馬蘭和餘秋雨年齡相差16歲,並且由於餘秋雨棄糟糠妻,這件事讓馬蘭背負小三罵名,飽受爭議,日常生活嚴重受到影響。在那段日子中,馬蘭一度崩潰,多次被人傳出「被離婚」。」當人們在喧鬧中無所適從、只求自保的時候,餘秋雨卻利用工作之便,躲進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的圖書館,埋頭讀書,完成了多部創作。當年,《文化苦旅》一紙風行,在文壇獨領風騷,金庸先生作為文壇大俠,也曾拿來一讀。
  • 餘秋雨陳丹青二人齊名,為何陳非但不欣賞,還有些看不起?原因有三
    一代文壇精英,卻被人嗤之以鼻余光中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賈平凹也讚嘆餘秋雨說其這樣的人才是百年難得,貢獻巨大,歷史將敬重他。但是到了陳丹青那裡,卻是:我對餘秋雨最後多的意思尊敬也在這件事中消失殆盡了。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比較苛刻,比不上金庸幽默風趣
    在這個時代裡,他深陷困境,遭遇謾罵,世人對他不解,他亦不解世人。那麼,餘秋雨作為一名作家,他的水平到底怎麼樣呢?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但他卻似乎瞧不上比他成名早的文化學者餘秋雨,在很多場合,他都不點姓名地表達過嘲諷和揶揄。當年易中天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曾不點名的貶了餘秋雨一把。他說:「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
  • 他是中國最年輕校長,46歲時娶小16歲美女,陳丹青:「無恥文人」
    金庸甚至說:有人說江浙人不會寫文章,那你就去看看餘秋雨和魯迅。很多人都因為這本書,對餘秋雨崇拜不已,也讓當時的餘秋雨名聲大噪。但是,當時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著名畫家陳丹青曾當眾批判餘秋雨:「無恥文人」。
  • 陳丹青評價於丹和餘秋雨:想用沮喪來形容,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陳丹青作為在文化圈子中向來特立獨行的性情中人,眼中只有對於藝術的執著與堅定。文化人對於自我與他人的定義,向來與大眾不盡相同——他們對學術、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真摯,所追求的也更加純粹無暇。於丹和餘秋雨,也曾是在文化圈裡被大眾炒得火熱的文人,陳丹青卻有意將自己與之區分開來——「想用沮喪來形容,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 餘秋雨文學水平遭業界人質疑?易中天冷嘲熱諷,金庸卻說幽默風趣
    我們大家都知道,當一個人的水平達到很高的地位時,就會引來很多人的爭議,餘秋雨作為國內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當然也不例外,在文學界就引來很多的文學家質疑,例如我們熟知的易中天,他曾在公共場合多次對餘秋雨的作品冷嘲熱諷。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上萬人打電話批評:這字讀「yào」
    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從這一句話中我們能看出金庸對餘秋雨的評價非常高,直接與魯迅並列,而且謙虛的金庸還把自己排在餘秋雨之後。2006年5月2日,這一天餘秋雨身為素質評委,在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上點評各位選手。餘秋雨點評的時候引用了「仁者樂山」這句古語,不過餘秋雨當中把樂讀成了「lè」。完了,這就出大事情了,據金文明教授不完全統計,上萬人給節目打電話批評餘秋雨讀錯了字,這個「樂」在這裡應該讀「yào」。
  • 餘秋雨的散文被調侃是「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種人才百年難得
    餘秋雨,是大家熟悉的當代作家,不同於很多作家文藝、安穩、不理世事的狀態,餘秋雨可以說是文化界的網紅,大家對他的討論,爭議都很多。餘秋雨先生以文字被人們熟知後,順便帶火了他的個人履歷和私生活。曾經是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愛上比自己小16歲的黃梅戲演員馬蘭,和原配李紅離婚......
  • 餘秋雨面對誣陷,不反駁:責難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越長
    --餘秋雨由於所謂的樹大招風很有名,也會引來各種各樣的批評,比如餘秋雨。中國對餘秋雨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人拜他為神,有的人把他當泥踩,但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理性判斷。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自從他的《文化苦旅》橫空出世,客觀地說,他開創了散文的新時代。
  • 餘秋雨悲劇是否體現知識分子的墮落 - 隨筆雜談 - 華聲評論 - 華聲...
    近日,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發布微博稱,學者餘秋雨參觀黑寶藥業時曾在黑寶熊樂園題詞:「百般熊姿,一派人道」。此微博一出,引起網友關注及討論,但是餘秋雨助理卻對題詞予以否認,稱「完全不知道這件事」。餘秋雨2月20日回應稱「完全不知道這件事」。餘秋雨表示:「早年的時候我練字,有些是人家讓寫什麼內容就寫了。」
  • 被眾人圍攻,餘秋雨跌下神壇?他說:這樣讀書是中華文化的不幸
    餘秋雨曾經說過一個段子。有一次,他去逛書攤,遇到了《文化苦旅》的盜版書,支支吾吾地指出了一下, 於是書商勃然大怒,鬧得有點尷尬。如果說這是一個小尷尬,那麼還有一次大尷尬。2004年,餘秋雨應邀赴美國國會圖書館演講,美國國會圖書館對他非常尊重,由副館長帶頭,推著滿滿一車書到他面前。
  • 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第二次,涉嫌抄襲有人舉報說餘秋雨的書中有大量"文史差錯",還有"抄襲",稱他是"文化大盜"全國譁然。但是,後來有一個記者找到那個誹謗者,要與他比對證據,那人說:"他是'想當然'"。而且餘秋雨是捐了50萬,而不是網上說的20萬。第四次,離婚風波說餘秋雨和妻子離婚了,還偽造了妻子的離婚聲明。不過,餘秋雨的妻子馬蘭立即發表了一個正版聲明:"若有下輩子,還會嫁給他"。
  • 餘秋雨錯把「樂」讀成「lè」,引來萬人批評,他的實力究竟如何?
    我不想說當時還在場好幾個人,總之我現在想起來還是會覺得很尷尬。可能是因為名人效應和學歷的因素吧,我們讀錯字可能大家笑笑這事就算是過去了,但是如果名人讀錯字就會被無限的放大,被一直抓著不放。而曾經餘秋雨在一次節目中把「仁者樂山」這句古語中的「樂」讀成「lè」,結果大概引來上萬人打電話批評他:這字讀「yào」。
  • 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餘秋雨,1946年生人,浙江餘姚人所謂可悲,不一定是遇事悲慘,更多指的是身心被一種巨大力量所左右、所籠罩、所裹挾,成為一團矛盾,苦痛掙扎。韓寒:餘秋雨這人怎這麼油頭粉面的啊雖然在當下,餘老師是廣大教化主一般的大腕,在書籍中、在講堂裡、在電視上,妙音說法,舌燦蓮花,教導眾生,苦口婆心,顯得既聰明,又精明,還很高明,實屬社會活動家中頂尖的
  • 餘秋雨把「樂」讀成「lè」,近萬人留言批評:這個字應讀「yào」
    現代人一直吐槽英文難學,其實相較英文,漢字的難度才算是文字裡最高的。畢竟有時候中國人自己都會造成誤解,有些字是難認,比如說圐圙這一類,還有的字是一個字有很多的讀音。比如說杜牧詩句《山行》裡面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這個字乍一看是xié,但在這首詩裡它並不這樣讀,而是讀作xiá。
  • 餘秋雨:46歲辭職尋找「陽關」備受質疑,賈平凹:百年難得的人才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有人曾調侃金庸先生只會寫小說,不會寫文章,先生曾開玩笑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先生更是稱餘秋雨是百年難得的人才。1991年,餘秋雨從校長職位提出裸辭,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來到黃土高坡向當地人打聽「陽關」遺址,但是這在當時備受質疑,他尋找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以「牌坊」呼籲人性解放;以「都江堰」悟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餘秋雨說自己不是重出江湖,而是遠方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