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功力,有時不及真摯要緊」。陳丹青作為在文化圈子中向來特立獨行的性情中人,眼中只有對於藝術的執著與堅定。文化人對於自我與他人的定義,向來與大眾不盡相同——他們對學術、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真摯,所追求的也更加純粹無暇。
於丹和餘秋雨,也曾是在文化圈裡被大眾炒得火熱的文人,陳丹青卻有意將自己與之區分開來——「想用沮喪來形容,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陳丹青——孤獨的戰士
陳丹青先生,師從木心,自踏入文藝圈子之時起,他的個性與純粹,如一條清澈小溪,讓他有別於像於丹餘秋雨之類的文人。在他的身上,充滿的是如今大部分知識分子已經失去的人情道德與人格魅力——他敢於在人群中向前邁出第一步,敢於質疑社會,敢於發聲。
他對自己的專業也有著浮躁社會中很多文人沒有的純粹與冷靜,他會聽取別人的觀點,思路清晰明了,卻從不人云亦云。而社會已經不再如同當年民風淳樸一般純淨,即使是看似最純粹的文壇,也充斥的勾心鬥角,利益之爭無處不在。
於丹與餘秋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失為優秀的文人。而陳丹青看來,他們卻一直為鐐銬所禁錮,不發聲,不鬥爭,不作為。唯有他,如同一個孤獨的戰士一般,在小溪的另一邊,獨自奮鬥而已。
在陳丹青眼裡,於丹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物——能給觀眾講說大道理,但與餘秋雨沒什麼兩樣,一直只是在裡罷了。陳丹青眼裡的,合格的優秀的文人,更應是不止步於對學術,對道理泛泛而談。文人就是中國文壇的支柱,指引的是中國整個民族的方向,他們的文字代表的是人民,代表的是社會。
對陳丹青而言,於丹可以說是置身於體制之內,甚至是被虛榮名譽所禁錮著,相比據理力爭,她更喜歡妥協。陳丹青呢,他抽身而出,主動與他們劃清界限,如同蓮一般出淤泥而不染。他是一個體制外的文人,並且是有理必定要力爭的文人。
他說過,情況允許,他也是會罵街的,而罵街的人並不等於瘋子,瘋子也並不一定會罵街!陳丹青主動而清晰地分出二人派別,在他眼裡,他便不在這派別之內——「我們不是一類人。」
於丹與秋雨,戴著鐐銬跳舞
於丹,作為一直以來被大眾媒體賦予知名文化學者,她在文化圈中的評價卻和大眾中廣為流傳的形象儼然不同。從曾經大鬧海外宣講到國內與同事共事的趾高氣揚,足以見其功利心之重,物質欲之強,讓人難以判斷其真正目的究竟在於宣傳儒家文化還是更注重個人向享受。
與於丹相比,餘秋雨則稍有不同,餘秋雨的文學功底紮實,文筆優美,字裡行間不乏自己的特色。但與於丹相同的是,他們都對歷史文化淺嘗輒止,未曾潛心深入鑽研,導致自始至終只是抱有自以為是的片面見解,懵懂在歷史文化中感慨而已。
如果一言以蔽之,他們的口無遮攔發表的無稽見解,都缺少了理論與核心論點的支撐,而這也恰恰就是學者本就應該具備的東西。沒有了核心,加之本就對國學、歷史的了解不夠透徹,僅僅靠著自己的膚淺曲解事實,試圖只站在主觀的角度去敘述客觀事故,不僅脫離文化事物本身,更是偏離了社會的現實。
在陳丹青眼裡,餘秋雨更像是一個官員,一個戴著鐐銬被圈定住,固步自封的學者。而在大眾眼裡,餘秋雨是三好學生,是標榜,受盡稱讚,人人都要向他學習。
那麼一個真正的文人,與這樣一個大眾標榜的區別,就在於餘秋雨從來都不會主動站出來指出社會上爭議的,尖銳的問題,僅僅是一壺茶,一杯酒,摺扇緩搖,且看別人出手。這也正是最讓人無語之所在——文人本就是通過學習所得來反映社會問題,僅僅在書中矯揉造作而現實不作為,其意義又何在?
守護文化圈之清流
於丹和餘秋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在自己專業領域中了解不足,濫竽充數,而在於站臺的錯誤。在陳丹青眼裡,與文化層面之外,中國文壇之中敢於站出來說話的人還是太少,甚至讓他感覺自己猶如一個孤獨的戰士在隻身奮戰而已。
有人想要把陳丹青與直言敢說的王朔歸為一路,敢於出面,敢於開口,甚至敢於提出那些尤為尖銳,別人皆閉口不談、屈而遠之的問題。
也有人說,他是一位真正的旁觀者,撥開迷霧看花,一位敢說真話的文化人。他沒有對專業內容淺嘗輒止,而是不斷深入研究去刨根問底,對於學識紮實的積澱,讓他得以客觀而非主觀去對待所遇事物與難題。陳丹青猶如中國文化的一個單一文化一般,無論是行動還是思想,都值得稱為一個真正的學者。
在常人看來,於丹與餘秋雨的確不乏過人之處:這兩人在平常人看來,一個舌綻金蘭、一個妙筆生花,名氣皆遠揚在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確有過人之處,雖不及大師,也不失為優秀學者。「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錯就在於,社會給他們帶上的期待的帽子遠遠大於他們能夠承受住的範圍。
而這也正是社會的一大悲哀——雖能享受物質的豐富,卻難掩貧瘠的精神,更面談對於事物理性的標準與評判。正所謂「蜀中無良將廖化作先鋒」,其言如此。
物慾人流中漂浮的仍滿是金錢、迷茫、物質、享受、衝動...我們的社會如此浮躁,在歷史文化的積澱之蒼白,遠不及如今的燈紅酒綠之多彩啊。
如此一對比,更能體會到陳丹青口中的沮喪,其中也透露著對中國文壇現狀與對浮躁社會的些許無奈吧。如今大眾對於公眾文人,少了幾分盲從,多了幾分理智。
我們對陳丹青的讚賞與認同,實際傳遞的是我們對於當今世界能夠有更多「陳丹青」的盼望,盼望著能有更多如他一般的戰士站出來打破緘默,放下偽裝的面孔,以最真實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界,保持清醒,保持純粹來守護中國文化的發展。如此,世界得以減少幾分虛無的功利,留存最珍貴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