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評價於丹和餘秋雨:想用沮喪來形容,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2020-12-22 騰訊網

「才情功力,有時不及真摯要緊」。陳丹青作為在文化圈子中向來特立獨行的性情中人,眼中只有對於藝術的執著與堅定。文化人對於自我與他人的定義,向來與大眾不盡相同——他們對學術、對藝術的理解更加深入而真摯,所追求的也更加純粹無暇。

於丹和餘秋雨,也曾是在文化圈裡被大眾炒得火熱的文人,陳丹青卻有意將自己與之區分開來——「想用沮喪來形容,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

陳丹青——孤獨的戰士

陳丹青先生,師從木心,自踏入文藝圈子之時起,他的個性與純粹,如一條清澈小溪,讓他有別於像於丹餘秋雨之類的文人。在他的身上,充滿的是如今大部分知識分子已經失去的人情道德與人格魅力——他敢於在人群中向前邁出第一步,敢於質疑社會,敢於發聲。

他對自己的專業也有著浮躁社會中很多文人沒有的純粹與冷靜,他會聽取別人的觀點,思路清晰明了,卻從不人云亦云。而社會已經不再如同當年民風淳樸一般純淨,即使是看似最純粹的文壇,也充斥的勾心鬥角,利益之爭無處不在。

於丹與餘秋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失為優秀的文人。而陳丹青看來,他們卻一直為鐐銬所禁錮,不發聲,不鬥爭,不作為。唯有他,如同一個孤獨的戰士一般,在小溪的另一邊,獨自奮鬥而已。

在陳丹青眼裡,於丹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物——能給觀眾講說大道理,但與餘秋雨沒什麼兩樣,一直只是在裡罷了。陳丹青眼裡的,合格的優秀的文人,更應是不止步於對學術,對道理泛泛而談。文人就是中國文壇的支柱,指引的是中國整個民族的方向,他們的文字代表的是人民,代表的是社會。

對陳丹青而言,於丹可以說是置身於體制之內,甚至是被虛榮名譽所禁錮著,相比據理力爭,她更喜歡妥協。陳丹青呢,他抽身而出,主動與他們劃清界限,如同蓮一般出淤泥而不染。他是一個體制外的文人,並且是有理必定要力爭的文人。

他說過,情況允許,他也是會罵街的,而罵街的人並不等於瘋子,瘋子也並不一定會罵街!陳丹青主動而清晰地分出二人派別,在他眼裡,他便不在這派別之內——「我們不是一類人。」

於丹與秋雨,戴著鐐銬跳舞

於丹,作為一直以來被大眾媒體賦予知名文化學者,她在文化圈中的評價卻和大眾中廣為流傳的形象儼然不同。從曾經大鬧海外宣講到國內與同事共事的趾高氣揚,足以見其功利心之重,物質欲之強,讓人難以判斷其真正目的究竟在於宣傳儒家文化還是更注重個人向享受。

與於丹相比,餘秋雨則稍有不同,餘秋雨的文學功底紮實,文筆優美,字裡行間不乏自己的特色。但與於丹相同的是,他們都對歷史文化淺嘗輒止,未曾潛心深入鑽研,導致自始至終只是抱有自以為是的片面見解,懵懂在歷史文化中感慨而已。

如果一言以蔽之,他們的口無遮攔發表的無稽見解,都缺少了理論與核心論點的支撐,而這也恰恰就是學者本就應該具備的東西。沒有了核心,加之本就對國學、歷史的了解不夠透徹,僅僅靠著自己的膚淺曲解事實,試圖只站在主觀的角度去敘述客觀事故,不僅脫離文化事物本身,更是偏離了社會的現實。

在陳丹青眼裡,餘秋雨更像是一個官員,一個戴著鐐銬被圈定住,固步自封的學者。而在大眾眼裡,餘秋雨是三好學生,是標榜,受盡稱讚,人人都要向他學習。

那麼一個真正的文人,與這樣一個大眾標榜的區別,就在於餘秋雨從來都不會主動站出來指出社會上爭議的,尖銳的問題,僅僅是一壺茶,一杯酒,摺扇緩搖,且看別人出手。這也正是最讓人無語之所在——文人本就是通過學習所得來反映社會問題,僅僅在書中矯揉造作而現實不作為,其意義又何在?

守護文化圈之清流

於丹和餘秋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在自己專業領域中了解不足,濫竽充數,而在於站臺的錯誤。在陳丹青眼裡,與文化層面之外,中國文壇之中敢於站出來說話的人還是太少,甚至讓他感覺自己猶如一個孤獨的戰士在隻身奮戰而已。

有人想要把陳丹青與直言敢說的王朔歸為一路,敢於出面,敢於開口,甚至敢於提出那些尤為尖銳,別人皆閉口不談、屈而遠之的問題。

也有人說,他是一位真正的旁觀者,撥開迷霧看花,一位敢說真話的文化人。他沒有對專業內容淺嘗輒止,而是不斷深入研究去刨根問底,對於學識紮實的積澱,讓他得以客觀而非主觀去對待所遇事物與難題。陳丹青猶如中國文化的一個單一文化一般,無論是行動還是思想,都值得稱為一個真正的學者。

在常人看來,於丹與餘秋雨的確不乏過人之處:這兩人在平常人看來,一個舌綻金蘭、一個妙筆生花,名氣皆遠揚在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確有過人之處,雖不及大師,也不失為優秀學者。「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錯就在於,社會給他們帶上的期待的帽子遠遠大於他們能夠承受住的範圍。

而這也正是社會的一大悲哀——雖能享受物質的豐富,卻難掩貧瘠的精神,更面談對於事物理性的標準與評判。正所謂「蜀中無良將廖化作先鋒」,其言如此。

物慾人流中漂浮的仍滿是金錢、迷茫、物質、享受、衝動...我們的社會如此浮躁,在歷史文化的積澱之蒼白,遠不及如今的燈紅酒綠之多彩啊。

如此一對比,更能體會到陳丹青口中的沮喪,其中也透露著對中國文壇現狀與對浮躁社會的些許無奈吧。如今大眾對於公眾文人,少了幾分盲從,多了幾分理智。

我們對陳丹青的讚賞與認同,實際傳遞的是我們對於當今世界能夠有更多「陳丹青」的盼望,盼望著能有更多如他一般的戰士站出來打破緘默,放下偽裝的面孔,以最真實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界,保持清醒,保持純粹來守護中國文化的發展。如此,世界得以減少幾分虛無的功利,留存最珍貴的真實。

相關焦點

  • 陳丹青:餘秋雨尤其無恥,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那個神壇或許是眾人所想像的位置,那是餘秋雨先生曾經頗高的榮耀和身份,所有人都只能仰望,以至於當他孑然一身,與普通人站在一起時,所說的話與言行,都變成了另一種矯情。正如陳丹青先生在汶川地震後,針對他的發言而評價的那樣,說「他尤其無恥的就是去年地震的時候,居然勸小孩子家長不要去鬧」、「你這麼重要的一個文化學者」、「鬧了以後被國外勢力利用」等等,尖銳而又諷刺,每一句話看似合理,卻也說明了兩個人完全不在一個平面上。陳丹青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在眾多的評價中,陳丹青對於餘秋雨很不客氣,認為他更多的時候像一個官員,更是很犀利地指出餘秋雨是個無恥文人!大家都知道,餘秋雨當年和自己的原配離婚,轉眼娶了個小16歲的女演員,這樣的做法掀起了一波罵聲。
  • 餘秋雨陳丹青二人齊名,為何陳非但不欣賞,還有些看不起?原因有三
    一代文壇精英,卻被人嗤之以鼻余光中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賈平凹也讚嘆餘秋雨說其這樣的人才是百年難得,貢獻巨大,歷史將敬重他。但是到了陳丹青那裡,卻是:我對餘秋雨最後多的意思尊敬也在這件事中消失殆盡了。
  • 餘秋雨悲劇是否體現知識分子的墮落 - 隨筆雜談 - 華聲評論 - 華聲...
    至於黑寶集團官網上其題詞的照片,及該企業黑熊膽之事,餘秋雨更為不解:「這個黑寶藥業在哪兒?取熊膽這些我完全不知道。」  然而,事實大於雄辯!證據俱在,有照片及餘秋雨的落款,加上有黑寶集團官網上的證據以及黑寶集團人員的證實。顯然,在事實面前,餘秋雨選擇的不是認錯,而是採用常用的手段:死不承認。
  • 來聽聽餘秋雨、陳丹青等名家們怎麼說
    陳丹青陳丹青是現代有名的藝術家,除了作家這個身份外,他還是一個畫家和文藝評論家。他的身上有著一種優雅而又樸素的氣質,這正是應了他眼中讀書改變人的兩個作用。第一個是讀書能讓人自以是非,這是強調讀書能讓人貼近現實,看起來「樸素」。
  • 於丹為何遭噓聲?讀者厭倦其花哨華麗不接地氣
    這事經過微博的發酵,馬上引來強烈反響,更有一位翻譯用中英文雙語寫了篇《於丹倫敦街頭撒潑記》,訴說她在倫敦給於丹當翻譯時的「慘痛經歷」。她說於丹「把她下榻的酒店(海德公園旁一家倫敦數一數二的酒店)鬧了個天翻地覆,稱其不夠她的檔次,三天換了三個房間———儘管住的是酒店最好的房間之一,她仍會深夜給我打電話讓我向酒店投訴說對房間不滿意。」
  • 陳丹青:學院派的繪畫與素描欣賞不了,它是一種反藝術的表達!
    陳丹青:美院的素描是反藝術的,可以用一場災難來形容,連看一眼的衝動都沒有!為什麼梵谷的作品是偉大的藝術品,對於繪畫界來講,他的作品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屬於一流的高度,是屬於永恆的藝術作品?陳丹青解釋聲稱再回來一起看咱們美術學院的素描繪畫,簡單可以用死路一條來形容。而且自己是沒有誇張的說法,看似乎好看,但其實就是一潭死水,看著就讓人難受。他聲稱我本人早在前面就已經說過了,看到美院教條式的繪畫方式,我寧可一輩子不再繪畫,我連想死的衝動都有了。
  • 陳丹青:我只有小學學歷,不懂外語。中央美院:破格錄取
    因為高考已停止多年,很多人被耽誤了大好年華,於是國家將報考年齡放寬到40歲,且沒有學歷要求。這一年的陳丹青25歲,只拿得出小學文憑。他決定報考中央美院研究生,報名時學歷填寫「小學」。工作人員要他改為「同等學歷」。他說,我不具備「同等學歷」,學歷就是「小學」。考試他的專業分出類拔萃,外語卻得零分。
  • 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因為顯然,任何公眾人物,不管你是阿貓阿狗,還是大師龍象,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讓所有人歡喜,毀譽參半,動輒得咎,大體是他們共同處境。「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這話早已有之,實例不勝枚舉。我想,這是一個世情常識與最普遍現象吧。
  • 陳丹青——「我不是個好學生」(中)
    「到國外,英語不是學習問題,不是考試問題,而是生存問題。你要接電話,要購物,要交稅,要去各種機構辦事,你非得會說英文。在美國呆久了,大部分受過普通教育的人,生活會話都不錯。但我不會說這是學習英語的結果,而是切切實實的生存的需要。」1988年,陳丹青的夫人和女兒來美團聚。
  • 行走在世界各地,用文字描述輪廓,你願意認識這樣的餘秋雨嗎
    看得第一本他的書我記得是《文化苦旅》,我清楚的記得這本書是當時的語文老師推薦給我們的,可能大家都沒在意,但我被這個作者名和書名吸引住了,上面也說到我是被餘秋雨名字吸引的,當時確實有點膚淺,但我很感謝它讓我了解到這麼一位優秀的作家。
  • 陳丹青:我痛恨僵化的教育體制(重聲)
    新聞背景:「我想這麼多人來聽我說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好畫家,也不是因為我寫書,而是因為我痛恨僵化的教育體制。」參加完今年「羅中立獎學金」頒獎典禮,21日下午陳丹青走進黃桷坪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與四川美院師生交流。  問:請問陳老師,有沒有必要讀油畫研究生?  答:這個先要問你的父母。
  • 陳丹青:我的母親就像一條狗一樣的死掉了,文化人真應該這樣說嗎
    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他們生來天賦異稟,可這種天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渠道和門路讓自己的才華展露鋒芒,讓遮掩才華的神秘面紗在世人的面前被揭下,所以他們不得不放棄夢想,與成功失之交臂。這就讓人感到遺憾和深深的無能為力。但是若要說文憑是平庸的保障,這就顯得有些遷怒他人,簡直就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了。
  • 於丹:讀書不是一種信念和要求,只是生活方式
    我來臺灣之前,剛剛接受一家媒體採訪,他們問了我一個問題——有什麼事情是你小時候深信不疑、而長大以後越來越懷疑的?他們告訴我,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已經訪問過很多人,很多人說越長大越不太相信這個世界了。我的回答是,我小時候深信不疑、而長大以後越來越懷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  我們看這個世界,年少時都會意氣風發,信心滿滿,覺得自己就是正確的。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陳丹青認為在中國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難以保持的。對於中國的素描畫也有這樣類似的見解,他曾評價過「每次我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我寧願一輩子不畫畫」。這樣的話在我們看來的確有些過於驚世駭俗,但是為什麼陳丹青為什麼對中國式素描評價這樣差呢?他這樣評價中國式素描自然有他的見解。
  • 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跟人對話時,眼神一如既往地犀利。木心亦畫亦詩,文學作品在他去世後才得以廣為流傳,但畫作的傳播一直相對較少;亨利·米修則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木心和米修都兼有詩人和畫家的身份,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兩位作者各自的詩集和近50件畫作,旨在展現他們內在的關聯與差異。
  • 於丹在衡陽講課「餘韻猶存」
    她以生命感悟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掀起了世界學習和關注中國經典的熱潮。《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等著作風靡全球,影響世界。7月26日,南國大地到處熱浪滾滾。於丹應邀來湖南衡陽市參加「石鼓書院大講壇」講學,我奉命前往長沙黃花機場迎接。在機場出口,我一眼就認出了於丹:青年頭、黑色連衣裙、戴著墨色眼鏡。
  • 藝術和教育都要腳踏實地,陳丹青:看這種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一提起丹青這個名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文天祥那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畫家陳丹青的名字也是因為這句詩。陳丹青是何許人也,喜歡看綜藝的人可能會在《圓桌派》上認識他的直言不諱,敢怒敢言;了解中國美術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當前中國美術界很有影響力的畫家。
  • 餘秋雨: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
    餘秋雨是當代文壇當中,一顆出彩的明星。賈平凹曾經評價他說道: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成名之後,爭議也多。很多人都將目光盯在了他的身上。有意思的是,餘秋雨面對這些種種詆毀,從來沒有著急回應。他曾經在採訪中提到:有的讀者問我:"為什麼當初不起訴他們?"我說,他們其實是一群無聊的可憐人,不相信人生中有勇敢,有奉獻,有愛情。
  • 大畫家陳丹青:矮小、瘦弱、很酷、很好看
    對於莫言的得獎,文壇一片祝賀聲,餘華、龍應臺等人更是把他捧上了天,但陳丹青是這樣說的:我沒讀過莫言的書,但我認為他拿諾貝爾獎和作品無關。這樣的「大言不慚」,也就是陳丹青說得出來,確實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而陳丹青研究得最透的文人,應該還是魯迅。陳丹青算得上是魯迅的頭號粉絲,早在十幾年前,陳丹青就在公眾面前數次提到自己對魯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