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2020-12-22 老隱隱於宅

滬上餘秋雨大師,是漂亮可兒,也是成功人士,席豐履厚,出權入貴,可謂風光無兩。但是,我一直視他為病人,更當他是時代的可悲人物。

餘秋雨,1946年生人,浙江餘姚人

所謂可悲,不一定是遇事悲慘,更多指的是身心被一種巨大力量所左右、所籠罩、所裹挾,成為一團矛盾,苦痛掙扎。它實是一種精神膠著,是一場理智與慾念相持不下的自我搏鬥,是似永無法解脫的生命狀態。

過去民國學者顧隨論悲劇,說人性悲劇不外兩種:一種命運的悲劇,比如李廣,是真好漢,是真將才,是足以靠本事封侯的,可他運數不濟,只能含冤謝幕;還有一種,是性格的悲劇,典型如項羽,剛愎自用自恃聰明,他的失敗主要是由性格決定的。

韓寒:餘秋雨這人怎這麼油頭粉面的啊

雖然在當下,餘老師是廣大教化主一般的大腕,在書籍中、在講堂裡、在電視上,妙音說法,舌燦蓮花,教導眾生,苦口婆心,顯得既聰明,又精明,還很高明,實屬社會活動家中頂尖的「三明治」。可每看到他,我總會不自禁不禮貌地恍惚起來:這個人在教大家誠心正意之前,是否需要先面對自己的內心?

因為,在我看來,餘秋雨先生自身,就是這個時代文化悲劇人物的標本,而他所有的「不幸」,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失調與精神上的分裂。他似是天生的「表演性人格」,長袖善舞一輩子,才情一輩子,其實最缺一個"真"字,成功在此,可也。

「餘秋雨大師工作室」

在如今大陸知識圈,他與範曾先生,是碩果僅存的、有官方認證的兩位「大師」。沒有人敢輕易否認他們的絕大才華,可也恰是他們倆位,最不見容於文化界同行,說句冒犯不倫的比擬,宛然淪為那個圈子的嶽不群掌門,名利自然也是雙收了,可也幾乎千夫所指,為同行所不齒。

也因此,他們呢,一方面呶呶不休地自辯,另一方面,也只能無奈地「走下神壇」,轉向大眾,洋洋侃侃,去獲取他們想要獲取的。錯謬在於:他的言行,他的身心,他的裡外,確實是呈現某種分裂,才華跟弱點同樣驚駭醒目。這種錯謬,既把他帶到了最好的地方,也同時將他扔進了最糟的境遇。

王朔: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

所以,你們看到「大師」,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著光鮮的「病人」,一個「餘」字編號的悲劇文化人。我說下這些話,並無絲毫的嘲弄之意,也全無憤懣之緒,更多是一種"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心情。

說句半調侃半真實的話,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兩件事上還存有共識:一,好好掙錢;二,抵制餘秋雨。

與第二任妻子馬蘭—小16歲的黃梅戲名角

這當然都是不正常到有點扭曲的文化生態。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撥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

倘若大家還願意是誠實的,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斷然否認這種輿況的存在吧。因為顯然,任何公眾人物,不管你是阿貓阿狗,還是大師龍象,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讓所有人歡喜,毀譽參半,動輒得咎,大體是他們共同處境。「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這話早已有之,實例不勝枚舉。

我想,這是一個世情常識與最普遍現象吧。餘老師又不是金剛不壞,再怎麼風度翩翩,再如何高級名士範,再咋樣八面玲瓏,也尚未得登天梯獲頒免死金牌,自然不可能置身爭議之外,在數十年的螢光強燈下,在不斷翻騰的輿論漩渦中毫髮無損,時時刻刻聖潔如海上白蓮花。

圖:一直自比屈原、蘇軾,認為同為「偉大人物」,卻備承攻擊

但是,倘若僅僅只是從這兩方面下斷論,又顯然把中國文化界同仁推想得過分愚蠢,更把他們這個群體猜度的過度團結了。很顯然,「文人相輕」,只會是某一個、某一群人,尤其是那些地位更為卑微的人因心態不平衡,才會對他生出敵視之意,而不可能是知識界整體性地排斥,乃至狙擊。

說是「由嫉生恨」,肯定是更站不住腳的——比如,余光中早先是何等推崇他,多了解內情後就自悔孟浪;比如,韓寒說他是「偽」、「猥」、「痿」,是「油頭粉面」;比如,吳小如是眾所敬仰的學界前輩,直接說他是「不學無術之徒」;再比如,同為「群寵」的易中天、陳丹青、王朔等諸位名角,無論何時何地,一談及餘先生,儘是嘲諷揶揄。這些人,名望都不比他餘大師小,更無私人恩怨,如此直白,只是不屑、「看不慣」而已。

而且,要知道,文化界內論名論利、論曝光度,比餘先生更如魚得水的何止成百上千,除了另一位範姓大師,哪位還能榮膺這等被集體嫌棄的陣仗殊榮?況且還須明白,眼下可是「臭老九」們名聞利養的最紅利時期,對這些人來說,餘先生所賺取的那些老實話還真是蠅頭小利,我這種貧民窟廝混的噴子,都沒咋眼紅過,遑論那些駿馬般奔騰飛馳的圈中大佬?

曾影響一代人的名作《文化苦旅》

所以,餘大師在圈內,搞得這麼聲名狼藉,最大的原因,理應另有他說。否則就全然沒有道理。

我向來認為,貶斥餘秋雨大師,所排詆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人的類型」,特別是一種當代知識分子類型。

敞開說,餘先生在當代文化界,差不多是作為一種社會學中所謂的「類型人」存在的。而恰好,他這種類型,又喜歡無休止的現身說法,自然無形中不斷引發了他的同類極大的不舒服感,甚至是恐慌感。這才是他招來集體性反感的核心原因。

可以直言,餘先生的存在,像一塊生動活潑的、反面教材的、無遠弗屆的擎天柱式照妖鏡,總讓那些文化人群體,看見一種他們自己都極不願意成為的樣子。儘管,他們的身心,可能遠比他們的批判對象汙濁的多。

20多歲時的餘秋雨

這個道理,舉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我們現實中所常見的,良家婦女當然是極度厭惡妓女的,可妓女呢其實也尤其對同行咬牙切齒。何以故,因為她們都分別看到了自身鄙夷成為與拒絕成為的兩面。所以,餘先生成為,沒法說他是最惡劣的,只能哀其不幸,是木秀於林樹大招風,只能被伐薪燒木製廣而告之的標籤。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說餘先生是可作為類型意義存在的,那他在當下,到底代表著啥樣的「人格類型」呢?

我說,餘老師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無行」的「類型人」:動輒以道德儀範自誇,時刻以正人君子面目自炫,實際言行,虛詐又偽善、自大兼自憐、好名好利並汲汲諂媚權勢。

圖:深陷「詐捐門」爭議—在當年獲選「60年來口碑最差作家」徽號

其一,虛詐偽善超越常情。有人說你文章有些常識搞錯了,對的自然無妨執善固執,明顯錯了降尊紆貴」服善不矜」一下子行不行,佛祖法力無邊尚自認有「三不能」,你只是「大師」又非上帝,出點小誤並無損「學問大家」尊嚴對不對?錢大昕受戴東原質疑後致信感謝、胡適之被周汝昌挑錯欣為「孺子可教」,歷來不但沒人覺得他們名不副實,反倒意外成就卑己自牧的美談。 餘大師怎麼做呢,始於惱羞成怒,繼之強詞奪理,最後文過飾非,再後甚至自鳴得意。

陳丹青:「我和餘秋雨不是一類人」,「他太無恥了」

年輕時代,明明是寫作組一支好筆,在彼時在此時都不算啥了,連汙點都談不上,偏拒不承認,當事人朱永嘉朱維錚他們都現身指認了,還只是裝「王顧左右而言他」;發善心捐款自是慈悲心腸,紅口白牙說要捐建一所學校,稍後變成了30萬,再後變為了圖書館,再後兌成了3萬本書,最後連這些帶捐的書有沒落實都不明不白........餘先生太喜歡粉墨登臺做這類事了,也許演戲真的會上癮吧。

羅素說,「不真誠就是一種低劣」。如此前後不一,與矛盾悖謬之事,餘先生實在幹的過多了,概括其實就是一個「偽」字。也難怪陳丹青直接罵他「無恥」了。

近年來質疑餘秋雨的部分書籍

其二,自大又自戀使人發毛。我等南方小男人,多剛健不足,帶點「天然戀」,也是人之常情,加上讀了那麼幾本書,醜人多怪文人多情嘛,想來多能體諒。可是餘先生的自憐,系時之長、發掘之深入、表現之逆天、力道之充沛、滋味之酸勁,真的想到就一身雞皮疙瘩。

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他都將自己裝扮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角,哭天抹地、聲淚俱下,絮絮叨叨訴說受所有人迫害的「苦難」,宛然「受迫害幻想狂」。他說,他這麼完美潔白的文化大家、仁人君子、聖賢人物,結果被逼得家破人亡,簡直天理難容,而「中國文化」最使他感到「痛切」的,就是它「坐視縱容」大眾迫害他,煽情文字,比戲子抹淚更帶悲感。

圖:站在湖南株洲炎帝雕像下,背後的《炎帝頌》為餘手書

《文化苦旅》之後的餘老師,真是過分飄了。本來,人自信一點,自我感覺甚好無可厚非,可還沒有一位作家,像他這般,如此處處自我誇耀,誇張地顯示優越的。什麼「我的妻子被評上『亞洲最美麗的女人』」的得意、什麼「新碑文請誰來寫?據說好幾個地方還作了民眾投票,大家對我表示了極大的信任」的矯情假話;

什麼「我應邀書寫的名勝題額不計其數」的神吹、什麼年輕時在蔣家藏書閣中閉關3月通讀完《四部備要》《萬有文庫 》之類公然謊言,觸目即是,而一個老年版本的郭敬明也隨之躍然紙上。當年,看到這些地方,真無力吐槽,只能一句「臥槽」表白橫無際涯的仰慕之意。

圖:時刻不忘倡導知識分子精神與名利淡薄情操

其三,諂媚權勢至於讓人噁心。作為文化人,最標榜的,不過就是骨氣二字,這是他們所有信心和尊嚴的來源。所以對於權力,當然是人之所趨,但是總需要點遮掩,不要太露骨,吃相太難看。

餘先生之所以被他的同類如此厭惡,最大的理由還在此媚功,實在使人可哀又可憐可嘆。他實是得郭沫若式文人精神真傳的嫡系後輩,只可嘆在中國,這類文化犬儒實在太多太多了。

郭沫若的精神遺留?

比如「含淚」之事,毫不客氣地說,是出賣人倫與良知底線的。想人類有替死人宣讀遺囑的,有幫死人打抱不平的,有為死人燒香度亡的,但是還真沒見過竟然為了塗飾,說那些悲慘的死難者死得幸福的,這怎能不引起公憤呢?也正是這個「含淚」,讓我對他失去了最後一點尊敬之心。

他還有太多事情,諸如「首富門」、「婚姻案」、「高官門」、「故居門」、「私通美女」、「關閉博客」、「《借我一生》謊話連篇」等事件,都值得數落,只因多觸及時諱,有些也確實只是私德,不便細說,只宜沉默,也就不引申了。

只是,作為一枚初中時就受《文化苦旅》啟蒙的老讀者,我在心底仍保留對他一份謝意。作家木心,曾引畢卡索感慨說,「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是熱誠」,餘先生這等當代中國文化頭面人物,真不該不斷引發負面效應。真的,謹愿餘先生在名利大豐收之餘,最好能少演點爛戲,少湊些名利場,多寫點《笛聲何處》、《白髮蘇州》這樣的好文章。

當年,孔老師講君子之戒,「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何其正能量的三觀。聖人之言,沒有調侃,在我也是真心的告白。

相關焦點

  • 餘秋雨,一代文化名角,怎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然而好景不長,當這波文化狂潮退去之後,人們意外地發現,餘秋雨好像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完美,他在散文中的一些錯誤以及為人處世上的破綻,讓他成為了圈內的公敵。一向以毒舌著稱的韓寒在說起餘秋雨的時候絲毫沒有留情面,直接說,「這人太油頭粉面」,餘秋雨究竟做了什麼成為了同行公敵?
  • 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二婚娶小16歲美女,被韓寒嘲諷「油頭粉面」
    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二婚娶小16歲美女,被韓寒嘲諷「油頭粉面」1985年,在沒有擔任過副教授的情況下,餘秋雨被破格晉升,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1986年,餘秋雨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 相差16歲,黃梅戲女皇馬蘭,為啥下嫁餘秋雨?韓寒的嘲諷太過分!
    在我上學那會,餘秋雨與馬蘭,還是當代「才子佳人」故事的典範。各種通稿吹得讓人暈頭轉向,也羨慕不已。這也挺好理解。畢竟,郎才女貌為絕配,在國人心目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儘管,餘秋雨這位當代文化名人,贏娶著名黃梅戲美女演員馬蘭時,是拋棄了前妻的,並且兩人年齡,足足相差有16歲之多。
  • 王朔評價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淡定回復: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老庭院裡廝磨,這是文化存在的極溫暖方式,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餘秋雨餘秋雨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他小時候只是一位在鄉間勞動的普通人,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去挑他的毛病。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今天這篇文章在這裡要跟大家說的是餘秋雨。題目大家可能有些不太理解,但是看完之後你就明白它的含義了。餘秋雨!古人說:「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這話應在餘秋雨身上,實在是再適合不過。更有的黑粉以餘秋雨前妻之名在網上散布謠言,說餘秋雨不只是「文化流氓」,而是真流氓:「他辭職上戲院長,不是因為清高不戀官職,而是因為他太風騷,表演系的漂亮女生紛紛被他潛規則,人家去上海市委告狀,他幹不下去了,只能一躲了之。」
  •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那麼好,可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去貶呢?
    中國當代文學,可謂是百花爭豔,雖然當代的文學,也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其實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由於當代的作品,也都是當代人所書寫,我們對於當代也都比較了解,所以也就難以成為經典,而且還一直遭到人們的質疑,這應當說很是能夠理解,畢竟我們對於當代還都非常的熟悉,看到那些作品時,會覺得沒有新鮮感
  • 韓寒情史豐富別奇怪,是人都有七情六慾
    據網上爆料,2014年9月8日中秋節當晚,韓寒被狗仔拍到他開著車出現在上海虹橋機場,隨後,趙卓娜從機場步出。二人碰頭後舉止親密,韓寒還不忘用手機給女方拍照。隨後,趙卓娜上了韓寒的敞篷豪車座駕,二人直奔韓寒的寓所,一夜之後女方才在清晨匆匆離開。其實,這並不是他們今年第一次被拍到約會,8月2日的七夕節,趙卓娜就和韓寒一道在北京深夜吃飯,聚會結束之後兩人同樣是親密地雙雙離開。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 劉墉直言很喜歡韓寒:罵我的時候尤其可愛
    韓寒桀驁不馴很自信   「我很喜歡內地這邊的許多作家,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詠嘆、莫言寫的那些民間故事、王安憶用一兩萬字寫的上海的早晨,讀起來都很有味道。韓寒也不錯啊。」坐在波特曼21層的套房裡,略帶慵懶地靠在沙發上,聽劉墉滔滔不絕著他腦袋裡如泉湧的想法,而他,也不由自主地聊到了韓寒。
  • 餘秋雨:最好讓寫作處於一種「半業餘狀態」
    餘秋雨: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年全國知識界都傾力於「控訴百年苦難」,而我卻轉過身來要去「尋找千年輝煌」,這對於海內外的華文讀者,是一種精神補償;二是我的「尋找千年輝煌」,必須親自考察國內大量當時還荒草迷離的遺蹟現場。為此,我還辭去了高校(上海戲劇學院——記者注)校長職位,披著一件舊棉襖,孤身一人跋涉荒原。
  • 韓寒再曝出軌 韓寒被曝地下情 韓寒再曝出軌_新聞頻道_中華網
    韓寒再曝出軌與趙卓娜幽會被拍 韓寒趙卓娜    原標題:韓寒被曝地下情與趙卓娜幽會被拍 曾傳兩人共待一晚    韓寒再曝出軌 與趙卓娜幽會被拍    韓寒自從有了女兒小野後,便被網友封為國民嶽父,但是其感情世界一直備受小三傳聞困擾。
  • 餘秋雨書法不咋地,為何頻為名山寫碑?書法家比他差太多
    餘秋雨或許是書名被文名所掩,或許是術業有專攻,其書法造詣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至少到目前為止,餘秋雨在當代書壇的影響還不是太 大,這大概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並不妨礙他為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名勝古蹟撰文書丹。我對餘秋雨寫碑書、出碑帖的舉動還是頗為佩服的,確有不同尋常之處。我說不同尋常,指的是在當代各類書法集層出不窮、多如牛毛的情況下,餘秋雨的這部「書」有著別的書法集不具備、難企及的元素。這就是文本的原創性。
  • 二十二歲時的餘秋雨,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促使餘秋雨思考,資產階級可以低頭接受批判,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難以整治。上海的政治可以變換,上海的文化生態難以撼動。年輕的餘秋雨認為正因為不喜歡文化生態,才搞起來一場以「文化」為名的革命。這體現了年輕的餘秋雨思考的深度。
  • 餘秋雨在上海書城「雲直播」,帶青少年漫遊中華文化
    談文化名作:借散文讀思想,以詩詞通詩性 餘秋雨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給年輕人「劃重點」,以百家爭鳴時期作為起點,順流而下,尋找文明在個體身上的落腳點。歷史上,是哪些人串起了文化的脈絡?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 陳丹青:餘秋雨尤其無恥,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始於苦難,榮耀所歸20世紀的中國是生在苦難裡的,新中國成立前她要面臨侵略者的侮辱與掠奪,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肩負著國內外兩方的壓力,這其中不乏出現優秀的前輩們,就有這樣一個普通的學者,他並沒有被當時的苦難給擊垮,而是默默前行,開啟了中國當代散文文學浪潮,他就是餘秋雨。
  • 油頭粉面A4腰,矯柔造作蘭花指
    他恨鐵不成鋼的說,都是媳婦把兒子給慣壞了,孩子都上大學了還只知道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寵著,慣著,縱容著。現在兒子男不男女不女的,每天洗臉要用洗面奶、爽膚水、要塗口紅、敷面膜、化妝、不洗頭不出門,不光是外表變得雌雄莫辨,就連性格和脾氣也越來越女性化了,我一看見兒子就糟心,都是跟電視上那些「小鮮肉」學的。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這是2000年時候的事情,這件事情讓正在批評餘秋雨的人似乎撿到了寶,批評餘秋雨的幹將朱大可就說:餘秋雨是「抹著文化口紅遊蕩文壇」,大概是指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只是些塗脂抹粉的裝飾品。這個評論的惡毒在於一箭雙鵰,一方面批評《文化苦旅》這本書是低級和下流的,另一方面暗示喜歡餘秋雨文化散文的讀者,都是些品味不高的人,比如失足婦女。但這個惡毒的批評之外,我們也看到批評餘秋雨的人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喜歡餘秋雨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 餘秋雨:一個優點與缺點同樣明顯的學者,一個深受青年人喜愛的人
    餘秋雨先生其人,在社會上飽受爭議。在接觸過餘秋雨先生的人眼中,餘秋雨先生呈現著某種分裂,才華和弱點同樣醒目,前者將他帶到了最好的地方,後者卻把他扯進了最糟糕的境遇。筆者本人,素來酷愛餘秋雨先生散文,家中珍藏書籍數量最多的文人,也是餘秋雨先生。對青年人來說,餘秋雨先生的作品完全相當於一次文化啟蒙。有幸出生在一、二線城市的人並不多,實際上大多數人都出生在相對來說普通平凡的家庭。
  • 餘秋雨面對誣陷,不反駁:責難就像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越長
    --餘秋雨由於所謂的樹大招風很有名,也會引來各種各樣的批評,比如餘秋雨。中國對餘秋雨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人拜他為神,有的人把他當泥踩,但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理性判斷。餘秋雨是我國著名的學者和作家,自從他的《文化苦旅》橫空出世,客觀地說,他開創了散文的新時代。
  • 曾懟天懟地的韓寒,如今卻活成了當年他最討厭的人
    一個小時之後,韓寒的《杯中窺人》便出來了。韓寒並不是那種為聖人立言的人,這篇文章裡。從笑話書《舌華錄》到「魯迅先生闡之未盡。我有我的看法」,還在最後秀了一波自己的拉丁文。他在自己的文章裡,縱橫馳騁,那些新概念的評委看完之後,沒有一個不被韓寒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