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為《中國青年作家報》題字。
「詩和遠方」,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成為網絡著名雞湯文。說到「詩和遠方」,80、90後一定記得學生時代語文課本裡的那篇《道士塔》,正是選自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餘秋雨說,自己到今天才發現,《文化苦旅》的路線是「絲綢之路」,而《千年一嘆》延展到了「一帶一路」,「將文化和旅行結合在一起,讓我想起中國人的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日前,餘秋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溯回文化苦旅,想和青年讀者聊一聊寫作。
記者:有人說從《文化苦旅》開始,您開創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文化散文。
餘秋雨:確實有很多文學評論家把我說成是「文化散文」的開創者,但我自己卻不清楚「文化散文」的內涵和外延,在我看來,一切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記者:您的作品長期位居華語書排行榜的前列,您覺得為什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您的文化散文能成為暢銷書?
餘秋雨: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年全國知識界都傾力於「控訴百年苦難」,而我卻轉過身來要去「尋找千年輝煌」,這對於海內外的華文讀者,是一種精神補償;二是我的「尋找千年輝煌」,必須親自考察國內大量當時還荒草迷離的遺蹟現場。為此,我還辭去了高校(上海戲劇學院——記者注)校長職位,披著一件舊棉襖,孤身一人跋涉荒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當然與一般「書齋腔」「憤青腔」「小資腔」的散文不太一樣了。
記者:您在艱難的歲月也沒有放棄閱讀,現在人們閱讀的物質條件已經十分豐富,但年輕人普遍「輕閱讀」「淺閱讀」,這個您怎麼看?
餘秋雨:「輕閱讀」「淺閱讀」,我覺得也是一種不錯的狀態。世間讀物,似潮如海,遠遠一看,方成風景,隨處深潛,反而危險。一切寫作的人都應該懂得,我們的本事,是把那些習慣於「輕閱讀」「淺閱讀」的讀者的目光拉住一會兒。拉不住,不要抱怨,只怪自己沒寫好。
記者:如果有一個年輕人想成為作家,您覺得需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
餘秋雨:很多年長的學者認為,一個年輕人想成為作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準備。但我的想法不太一樣,想成為一個好的作家,首先要盡力維持自己的天性,不受太多汙染,也就是以天真天籟的心境,敏感察覺世間不同形態的美,並且不斷尋找讓自己喜悅的表達方式。如果讓各種「準備」擾亂了自己的天性,反而得不償失。
記者:那您對青年作家有什麼建議嗎?
餘秋雨:青年作家如果出了大名,擁有很多讀者,而且長期如此,那就一定會遭受大量「嫉妒性誹謗」。原因很可以理解:你把同行們期待著的讀者群帶走了。嫉妒的同行畢竟也會寫作,有能力誹謗得有聲有色、富於想像。
這當然會讓你生氣,但生氣會敗壞你的天真心態。你更不要撰文反駁,因為反駁會降低你的文學品質,而文學品質,恰恰是你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很多讀者相信了誹謗而離開你,那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你最好的讀者。誹謗淘洗了我們的讀者群,真該感謝。
對於誹謗的態度,我說過一句被廣泛傳誦的格言,今天順便也送給你們,那就是: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蔣肖斌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