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最好讓寫作處於一種「半業餘狀態」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餘秋雨為《中國青年作家報》題字。

「詩和遠方」,觸動了很多70後、80後的心靈,成為網絡著名雞湯文。說到「詩和遠方」,80、90後一定記得學生時代語文課本裡的那篇《道士塔》,正是選自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

餘秋雨說,自己到今天才發現,《文化苦旅》的路線是「絲綢之路」,而《千年一嘆》延展到了「一帶一路」,「將文化和旅行結合在一起,讓我想起中國人的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日前,餘秋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溯回文化苦旅,想和青年讀者聊一聊寫作。

記者:有人說從《文化苦旅》開始,您開創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文化散文。

餘秋雨:確實有很多文學評論家把我說成是「文化散文」的開創者,但我自己卻不清楚「文化散文」的內涵和外延,在我看來,一切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記者:您的作品長期位居華語書排行榜的前列,您覺得為什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您的文化散文能成為暢銷書?

餘秋雨: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年全國知識界都傾力於「控訴百年苦難」,而我卻轉過身來要去「尋找千年輝煌」,這對於海內外的華文讀者,是一種精神補償;二是我的「尋找千年輝煌」,必須親自考察國內大量當時還荒草迷離的遺蹟現場。為此,我還辭去了高校(上海戲劇學院——記者注)校長職位,披著一件舊棉襖,孤身一人跋涉荒原。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當然與一般「書齋腔」「憤青腔」「小資腔」的散文不太一樣了。

記者:您在艱難的歲月也沒有放棄閱讀,現在人們閱讀的物質條件已經十分豐富,但年輕人普遍「輕閱讀」「淺閱讀」,這個您怎麼看?

餘秋雨:「輕閱讀」「淺閱讀」,我覺得也是一種不錯的狀態。世間讀物,似潮如海,遠遠一看,方成風景,隨處深潛,反而危險。一切寫作的人都應該懂得,我們的本事,是把那些習慣於「輕閱讀」「淺閱讀」的讀者的目光拉住一會兒。拉不住,不要抱怨,只怪自己沒寫好。

記者:如果有一個年輕人想成為作家,您覺得需要做哪幾方面的準備?

餘秋雨:很多年長的學者認為,一個年輕人想成為作家,需要做很多方面的準備。但我的想法不太一樣,想成為一個好的作家,首先要盡力維持自己的天性,不受太多汙染,也就是以天真天籟的心境,敏感察覺世間不同形態的美,並且不斷尋找讓自己喜悅的表達方式。如果讓各種「準備」擾亂了自己的天性,反而得不償失。

記者:那您對青年作家有什麼建議嗎?

餘秋雨:青年作家如果出了大名,擁有很多讀者,而且長期如此,那就一定會遭受大量「嫉妒性誹謗」。原因很可以理解:你把同行們期待著的讀者群帶走了。嫉妒的同行畢竟也會寫作,有能力誹謗得有聲有色、富於想像。

這當然會讓你生氣,但生氣會敗壞你的天真心態。你更不要撰文反駁,因為反駁會降低你的文學品質,而文學品質,恰恰是你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很多讀者相信了誹謗而離開你,那也沒有什麼不好,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你最好的讀者。誹謗淘洗了我們的讀者群,真該感謝。

對於誹謗的態度,我說過一句被廣泛傳誦的格言,今天順便也送給你們,那就是: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蔣肖斌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餘秋雨!餘秋雨?餘秋雨……你懂了嗎?
    根據餘秋雨的回憶,輿論最激烈的時候,他在街頭報攤上掃了一眼,看到的是一行行驚悚的報刊標題:《餘秋雨是文化殺手》、《餘秋雨為什麼不懺悔》、《剝餘秋雨的皮》,洋洋灑灑數百萬言,荒唐裡透著滑稽,滑稽裡面透著詭異,真的可以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觀」!
  • 餘秋雨在上海書城「雲直播」,帶青少年漫遊中華文化
    他提出唐朝的三個亮點:一是世界性的生活方式,二是充滿青春和詩性的精神狀態,第三點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優點:儘管經濟繁榮,但沒有想侵犯別的國家的企圖。宋朝儘管戰爭頻繁,但當時的生活形態與文化藝術都是上乘,《清明上河圖》所展現的生態便是宋代生活文化的體現。 餘秋雨認為,儘管詩詞衰落,但是元明清的文化,依然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 陳丹青:餘秋雨尤其無恥,金庸: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而面對這次的誹謗,餘秋雨先生也並沒有立刻做出回應。是先生的妥協和默認嗎?那是遭遇了之前的事情,他已經比任何人都清楚,出口造謠是件極為容易的事情,而想要證明清白,卻如蜀道難那般,並且這場誹謗持續十二年,一直到消退,社會才給他解釋的機會。餘秋雨先生也才寫作《「石一歌」事件》一文予以說明。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極度暢銷的狀態,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餘秋雨: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文革」期間,我的家庭也蒙受過災難,我憤世嫉俗地躲在一個最多只有3平方米的自搭窩棚裡很長時間,不見世人,不讀報紙,不聽廣播,蜷縮在山中讀著一堆堆古籍,感受著來自自己生命的一種從未有過的純淨。我在原以為自我發揮最好的時期,卻發現了自我的最大失落。要找回自我,只有辭去。 正是由於辭職,我才能潛心寫作,從零開始寫散文,因為我認為感染人的通俗方式是讓所有人得到文化的信號。正是由於辭職,我才能有機會從事中華文明的發掘和傳播。與鳳凰衛視的合作,更使我的心願得到滿足。藉此機會,我親身考察了不同的文明,於是寫就了《文化苦旅》等一系列書籍。
  • 一種讓人變聰明的辦法,讓自己處於半飢餓狀態
    不過以前人們的思想總是認為,只有吃飽了,喝足了才能夠有精力去學習或者是去工作,這只是人們平時的一種直觀的想法,但是恰恰當我們吃飽喝足了之後,雖然說有了力氣,可是卻並沒有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會讓人感覺昏昏欲睡,這個時候的工作效率有可能還會下降。
  • 業餘學鋼琴,練多長時間最好
    學琴一般可分為專業和業餘兩種。專業的鋼琴學習一般是指考上音樂院校或音樂附小後進行的系統的鋼琴學習,稱為鋼琴專業。那麼考這些院校一般得具備業餘十級以上水平。 業餘鋼琴學習通常指以素質教育為主,或業餘十級以前教材的學習。那麼我們今天主要講業餘鋼琴學習的練琴時間安排。
  • 餘秋雨的散文被貶為「初中生讀物」,賈平凹: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
    九十年代網絡不夠發達,餘秋雨先生就以自己的散文作品掀起一陣「文化散文」的風潮,很多文學愛好者爭相模仿,而他自己的作品也賣到「洛陽紙貴」,就連地攤上的盜版書都經常缺貨。甚至產生了「餘秋雨現象」,但凡被冠以「現象」二字,不管是對作家個人還是文學史都是一種殊榮。
  • 2001年,餘秋雨在德國寫作被房東趕出了出租屋,究竟發生了什麼?
    餘秋雨一聽有道理,最後和老人籤了5天合約。一切辦好之後,餘秋雨開始住了,房間很溫馨,老人也很信任餘秋雨,從不過來檢查東西。還有,垃圾不用送到下面,放在門口就有清潔工定時取走,樓道都是一塵不染。第5天到了,餘秋雨想和老人談長租的時候,發生了一點意外,他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玻璃杯。他很緊張,感覺這個玻璃杯價值不菲,怕因為這個玻璃杯,老人不租給他房子。
  • 一個40歲的人給你提個醒:職場中,你最好有個能掙錢的業餘愛好
    但是,儘管如此,在這個迭代速度超快的時代,個人和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因此,我還是要建議你學會利用業餘時間,最大限度的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好有個可變現的業餘愛好作為副業,能解決你各種焦慮的同時,還能讓你的生活多姿多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 十部文學著作集結成卷,餘秋雨:尋找文脈是一種拯救
    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的《餘秋雨文學十卷》,匯集了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學著作,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十部作品橫跨三十年,全部由余秋雨本人在2019年做了大量修訂。
  • 著名作家餘秋雨跌落神壇了嗎?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叫得出名字的作家,餘秋雨絕對算一個。他是為數不多的文採與氣質兼具的文人。餘秋雨自2017年出版封筆作《泥步修行》後,便處於隱退狀態。哪怕他不再活躍,但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卻從未停止。即使是英雄也有落幕的一天,但他巔峰時代所獲得的成就又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 12月5日 《上海周》之 餘秋雨:上海的文化
    餘秋雨:我非常熱愛我們的中華文化,但當時這種熱愛卻被許多苦難所包裹。這種「苦中的愛,愛中的苦」是無法用論文來表達的。我是寫學術論文的人,我覺得需要給我一種體驗去表達「苦中的愛,愛中的苦」,所以我用實地考察中華文明的方式,邊走邊寫,寫出了這本書。當時的這種行為是非文壇式的,我完全是遠行以後才產生了靈感。非常感謝這位網友對我初學散文寫作時作品的喜愛,你是我的知音。
  • 恢復寫作狀態,重拾寫作信心
    但就在昨天,自由書寫了一回寫作之後,今天自己跟自己說要恢復寫作狀態,重拾寫作信念。將自己原來經營的是三四個寫作平臺,今日頭條,百家號,簡書等再好好兒運營起來。雖然這些平臺,收錄文章的標準不一,但只要自己細心摸索還是能摸索出一些門頭腳道來。
  • 自我評價處於被動狀態急切渴望被他人認同
    自我評價處於被動狀態急切渴望被他人認同 夾在學校、家長、學生之間,新教師對自我的評價處於被動狀態,無法冷靜地規劃自己在學生中的形象,缺乏清醒的職業定位。燕安然老師的心路歷程在新教師中極具代表性,渴望被大家認同,但很難找準被多方認同的標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永爭第一」的A老師在榮譽紛至沓來之際,「年輕」已變為巨大壓力。
  • 上海掃黃抓到小姐,她們包裡有《文化苦旅》,餘秋雨:我很高興
    但是餘秋雨還是上路了。他第一站就來到了西北高原。這是我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發祥地。餘秋雨給自己的這次窮遊訂了一個主題:「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餘秋雨先生在一次訪談節目中,對這次窮遊的目的做了解釋:他希望國人知道,中國不僅有近百年的苦難,她更有千年的輝煌。本來他是沒有寫作計劃的。
  • 餘秋雨:文化是一種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價值
    著名文化學者 餘秋雨  文化是一種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價值,它往往以一種美好的形式在社會上傳播  各位朋友下午好!這是一種真正的偉大,讓我們魂魄俱奪,這種恢弘的氣勢讓你懷疑它產生在當代,也讓你懷疑它產生於一個人,當然他有他的合作團隊,但主導的靈魂人物還是他一個人。這是一種罕見的偉大。  我一直認為,藝術並不是在哪個部門的指揮下繁榮起來的。前不久,大家可能看到過我的一篇文章,很多地方都轉載了。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金庸在中國文學界那可是元老級別的人物,說要是自己不會寫文章,那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語言,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這說明,金庸先生在心中是非常看好餘秋雨的。余光中先生也曾經誇讚過餘秋雨: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即使是很多人批評餘秋雨,但從來沒有人否定餘秋雨的文章,還有他的散文。
  • 餘秋雨陳丹青二人齊名,為何陳非但不欣賞,還有些看不起?原因有三
    為何被眾人如此稱讚的文壇精英人物餘秋雨,陳丹青卻對他如此嗤之以鼻?有人說,當今中國社會領域中有三個領軍人物:餘秋雨是、陳丹青和於丹。由此可以看出餘秋雨和陳丹青的地位都比較高,但是陳丹青卻不像其他人一樣對餘秋雨是一種互相欣賞的態度,反而有些看不起。
  • 業餘寫作,如何輸出不拖延?學會它們,你也可以做到「七步成稿」
    時間一長,寫稿成了一種任務,當初的激情不在,疲憊的心理也在叫囂,再仗著自己和編輯溝通良好的有恃無恐,拖稿從一次兩次到三次,久而久之,從當初的「每一篇都認真」到現在的「拖到最後一刻交稿的敷衍」,似乎被解僱似乎也在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