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丹青這個名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文天祥那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畫家陳丹青的名字也是因為這句詩。陳丹青是何許人也,喜歡看綜藝的人可能會在《圓桌派》上認識他的直言不諱,敢怒敢言;了解中國美術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當前中國美術界很有影響力的畫家。陳丹青的身上,帶著所謂藝術家身上常常能看到的那股子真性情,偶爾嘴裡爆出的金句也讓聽到的人直呼過癮。
而近年來因為在熒幕面前露面得多,不少網友對他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很多人在說他沒有真才實學,在鏡頭前表達的觀念只是一味作秀,然而他的節目要麼是傳達自己的人生經驗,要麼是以或講述或批判的語氣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要麼就是靜下心來帶著觀眾辨別欣賞畫作。
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的還是那一份真誠和熱愛,而陳丹青能夠成為目前國內少有的畫作能賣上高價的藝術家,其根本原因也不是什麼人前顯貴,而是對於畫畫這件事的愛好和真誠。
陳丹青因為對繪畫的熱愛做過不少常人不理解的事情,2004年陳丹青時任清華美術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但他卻主動憤然離職,原因是對於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不滿。因為研究生初試要考察學生的英語成績,如果英語沒有過分數線,其他各科成績再高也是不會錄取的。陳丹青當時有一位很想要的學生,連續兩年都是專業課第一名,結果因為公共科目沒有過分數線而被清華拒之門外。
而當年的陳丹青在當年就是央美的專業課第一,同時英語還是0分,看到這位同學的遭遇,陳丹青覺得對於自己所熱愛的藝術,用這種考試選拔的方式來評判,實在是荒謬的。這樣的情況在他任教清華的幾年屢有發生,專業拔尖,外語不行讓很多有天賦的學生進不來,於是他用自己的態度對抗了一次體制,離開了清華,自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進入任何單位、組織,他怕看到那些由於一些如今教育制度中的不足而被迫選擇的孩子。
如今的高考和教育體制,的確是在盡最大可能地保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盡力在給予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以得到培養的機會。但對於想從學院出身走在藝術這條路上的人來說,中國如今的教育環境還真是不太適宜,而陳丹青面對別人說他為何如此成功,他也表示自己想的從來不是成功。
我就是喜歡畫,無所謂成功還是不成功。
不要去追求所謂的這些成功,成功就代表著要跟人家去比,要去爭個第一第二,如果只是汲汲追求與他人比較,想要高人一等,那反而墮了自己為愛好而努力的價值。當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功的高度的時候,先腳踏實地看一看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現在能夠做些什麼,不要急著成功,有時候我們追得越急,成功走得反而越遠。
陳丹青曾坦言,看這種中國式的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中國是世界上對考試研究最為透徹的國家,乃至於對於藝術類別的考試也有了類型化,模板化的培養,可不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它核心的東西都是需要創造,需要龐大的想像力。如今的美術教育的這種現狀,如果持續發展下去,中國美術的路會不會越走越窄?
在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種浮躁的氣氛之下的時候,踏實安穩似乎沒有容身之地,我們還能不能追隨自己的內心說出幾句真話?
無論如何,藝術和教育,都是最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