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教育都要腳踏實地,陳丹青:看這種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2020-12-13 騰訊網

一提起丹青這個名字,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文天祥那首「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畫家陳丹青的名字也是因為這句詩。陳丹青是何許人也,喜歡看綜藝的人可能會在《圓桌派》上認識他的直言不諱,敢怒敢言;了解中國美術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當前中國美術界很有影響力的畫家。陳丹青的身上,帶著所謂藝術家身上常常能看到的那股子真性情,偶爾嘴裡爆出的金句也讓聽到的人直呼過癮。

而近年來因為在熒幕面前露面得多,不少網友對他的評價也是好壞參半,很多人在說他沒有真才實學,在鏡頭前表達的觀念只是一味作秀,然而他的節目要麼是傳達自己的人生經驗,要麼是以或講述或批判的語氣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要麼就是靜下心來帶著觀眾辨別欣賞畫作。

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的還是那一份真誠和熱愛,而陳丹青能夠成為目前國內少有的畫作能賣上高價的藝術家,其根本原因也不是什麼人前顯貴,而是對於畫畫這件事的愛好和真誠。

陳丹青因為對繪畫的熱愛做過不少常人不理解的事情,2004年陳丹青時任清華美術學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但他卻主動憤然離職,原因是對於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不滿。因為研究生初試要考察學生的英語成績,如果英語沒有過分數線,其他各科成績再高也是不會錄取的。陳丹青當時有一位很想要的學生,連續兩年都是專業課第一名,結果因為公共科目沒有過分數線而被清華拒之門外。

而當年的陳丹青在當年就是央美的專業課第一,同時英語還是0分,看到這位同學的遭遇,陳丹青覺得對於自己所熱愛的藝術,用這種考試選拔的方式來評判,實在是荒謬的。這樣的情況在他任教清華的幾年屢有發生,專業拔尖,外語不行讓很多有天賦的學生進不來,於是他用自己的態度對抗了一次體制,離開了清華,自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進入任何單位、組織,他怕看到那些由於一些如今教育制度中的不足而被迫選擇的孩子。

如今的高考和教育體制,的確是在盡最大可能地保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盡力在給予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以得到培養的機會。但對於想從學院出身走在藝術這條路上的人來說,中國如今的教育環境還真是不太適宜,而陳丹青面對別人說他為何如此成功,他也表示自己想的從來不是成功。

我就是喜歡畫,無所謂成功還是不成功。

不要去追求所謂的這些成功,成功就代表著要跟人家去比,要去爭個第一第二,如果只是汲汲追求與他人比較,想要高人一等,那反而墮了自己為愛好而努力的價值。當我們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功的高度的時候,先腳踏實地看一看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現在能夠做些什麼,不要急著成功,有時候我們追得越急,成功走得反而越遠。

陳丹青曾坦言,看這種中國式的素描,我寧可一輩子不畫。

中國是世界上對考試研究最為透徹的國家,乃至於對於藝術類別的考試也有了類型化,模板化的培養,可不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它核心的東西都是需要創造,需要龐大的想像力。如今的美術教育的這種現狀,如果持續發展下去,中國美術的路會不會越走越窄?

在整個社會都籠罩在一種浮躁的氣氛之下的時候,踏實安穩似乎沒有容身之地,我們還能不能追隨自己的內心說出幾句真話?

無論如何,藝術和教育,都是最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

相關焦點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不從眾,保持獨立人格,堅持個人的價值觀,這在中國非常難。」陳丹青認為在中國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是難以保持的。對於中國的素描畫也有這樣類似的見解,他曾評價過「每次我看到中國式素描,我就想死。我寧願一輩子不畫畫」。
  • 陳丹青:學院派的繪畫與素描欣賞不了,它是一種反藝術的表達!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陳丹青仍舊還是繪畫界裡的一個名氣人物,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與見解,他仍舊還是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見解。下面聊到的主題其實比較現實,也是陳丹青老師所提出來的,那就是他不屑於所謂的當下學院派,甚至形容美院裡的素描或者是油畫作品完全就是不入流,自己連看一眼的感覺都沒有。
  • 陳丹青:素描毀了國畫 引發一眾畫家反駁
    為什麼不問到底國畫創作該不該吃西餐、蹬馬桶、坐洋車呢?這也算個問題嗎?收藏周刊:陳丹青曾說「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您怎麼看?冷軍:中國畫毀了嗎?收藏周刊:陳丹青在文章裡寫道「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叫你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
  • 陳丹青:我痛恨素描考試/俞東: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造型基礎嗎?
    他反對所有現行的教育。我的觀點跟他一樣,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在扼殺孩子,讓他變得不像一個孩子。人越長大,越是一個變壞的過程、變麻木的過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兒,不看樹。腦子裡只想掙錢,想當官,想把別人弄下去自己爬上來,所有的人就是想掙錢,做生意。所以很多孩子在長大以後就不可愛了,所以趁你們現在還可愛的時候說說話。我痛恨素描考試,絕對不是畫了素描才能畫好畫的。
  • 怒辭清華教授,一幅畫3600萬!小學畢業的陳丹青:文憑不是全部
    也有更多人噴他「江郎才盡」「墨水存貨不多」「純屬作秀」然而他主講的藝術脫口秀《局部》連播三季,豆瓣最差評分也有9.5真誠帶大家看畫識畫畫《西藏組畫》時是為了遠離當時的「正確」。我現在的畫,也是遠離美國或中國的主流。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勢力的表情。」
  • 怒辭清華,一幅畫3600萬!小學畢業的陳丹青:文憑是為了混飯吃
    媽的,我沒想過成功。我畫畫,因為我喜歡。我不記得小時候有過「成功」的說法。成功觀害死人。你要去跟人比,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掙一億還是兩億?我對一切需要「比」的事物沒反應。我現在的畫,也是遠離美國或中國的主流。我知道我的畫,我自己,都毫無價值。但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勢力的表情。」
  • 陳丹青: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畫千萬不要在乎懂不懂
    陳丹青說:「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畫千萬不要在乎懂不懂,你看這滿牆的錦繡繁華,我什麼都不想懂。」繪畫為渴望超越生活之上的人提供了另一種觀看生活的方式。「美」這個字眼太難以捕捉了,用意境和遐想、色彩的明滅、局部與全局、視角或虛實、感官的刺激等等來描摹繪畫藝術帶給我們的震撼似乎更為恰當,也更為狹隘。我以為藝術該是這樣的:礦工的臉看完我直接傻掉了,是心靈悸動的那種感覺,沒了,這就是藝術。 ——陳丹青
  • 陳丹青:我不關心中國學生的英語如何,只看到他們的中文一塌糊塗
    我一點不關心中國學生的英語如何,只看到他們的中文一塌糊塗作者 | 陳丹青本文摘自陳丹青《在中國,文憑是平庸的保證》﹀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畢業,中學都沒上過。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什麼關係。
  • 聯考素描越黑越好?應試性太強,脫離素描本質
    那麼,素描畫黑到底對不對呢?學過素描的人大多數都應該聽過這些話:「素描要畫得黑一點,你的畫才會跳出來」;「暗部要加重,對比才會拉開」。結果到最後畫面只是黑乎乎的一片,沒有美而言。要區分好主次,虛實等等,切記「繪畫當中物體的任何一個面都不存在完全一樣的部分」。我們應該如何認識素描?對於考前班的同學而言,素描是各大院校必考的內容之一,這也是學習畫畫的入門基礎。素描這一門課程是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的,其中的知識在畫色彩與速寫中都有幫助。
  • 陳丹青:這十年我真的在荒廢 畫得最好時是15歲
    11月6日至12月1日期間,位於北京高碑店附近的中國油畫院展出陳丹青自2000年從美國回來後創作的百餘幅油畫和素描作品,內容包括畫冊寫生,人體,礦工肖像,以及他在清華美院時期帶學生外出畫的農民肖像。  陳丹青還在畫,儘管掛在牆上的這些畫被他形容為「毫無意思」。「這10年我真的在荒廢」,他說,「其實沒什麼好看的,大家一會兒會失望的。」
  • 陳丹青:素描考試是屠殺繪畫,繪畫在今天完全是個遊戲,就是好玩了
    陳丹青:我很早就說過,北京越來越像紐約。像在哪裡?不是指高樓大廈,而是我對這種像只有一個很簡單的定義:你永遠不知道在這裡會遇到什麼人。陳凱歌,艾未未,我在中國不太可能遇見,但先後都在紐約遇到了。北京也是這樣。
  • 陳丹青:「憨小子」梵谷,這個心地善良的瘋子啊
    畫冊全是荷蘭語,我看不懂,可是終於看到了大量梵谷早期的素描和水彩畫,十分之七從沒見過。我真後悔沒多買一本,把喜歡的素描裁下來,配上框子,經常看。這些初習的素描,我以為比他著名的畫更耐看。為什麼呢?真是麻煩:繪畫的神品,你沒辦法,也沒有言辭可以形容的,連畫家自己都不知道怎麼畫出來。2.
  • 陳丹青: 文憑是平庸的保證 (深度好文)
    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什麼關係。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決不會要凡·高。世界上的重要藝術家都不是研究生學歷,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連高中都沒上。梵·高就是個病人,畢卡索也沒有大學文憑。當今中國,需要文憑,為了就業,得到社會的認可,你就得拿個文憑。
  • 梵谷的畫到底好在哪兒?
    它就是一個小混蛋站在海邊,那個臉的五官都沒有了,可能畫畫的人畫不出來,畫砸了,一筆就抹了。然後身體啊,褲腿啊,這鞋啊,都是歪歪扭扭的,顯然很生的一個手在畫。 我總是覺得這幅畫有味道,說不出的喜歡,每次看到心裡都會嘆氣。
  • 陳丹青:繪畫藝術是一種直覺與本能,是一種最新鮮的感受力
    藝術到底是什麼?對於這一個主題其實陳丹青老師有屬於他自己的話想要說,而且這一種說法也是他想要跟學院派的學生們所要聊到的。能清楚的從繪畫作品之中了解到藝術,這是你的一種才華,是當代學生們不可獲缺的一種文化體現。藝術是什麼?它不是知識,也不是熟練就能夠所擁有的。
  • 陳丹青繪畫藝術作品欣賞
    陳丹青是個非常可愛的人,很多見過陳先生的人都說他像30多歲的人。可是我覺得他的心態甚至比20多歲的人還要年輕。他對很多事情抱著像孩子一樣的好奇心。性格爽朗,談話有鋒機,嬉笑怒罵,字字珠璣。和他在一起聊天是最大的享受。
  • 【羽扇綸巾】潘天壽:中國畫系學素描,我表示反對
    中國畫系這樣畫,我不敢說絕無好處,但是作用不大,費時太多,我表示反對。中國畫系除共同的理論課以外,其他的項目很多。如詩詞、書法、篆刻、畫理、題跋等等,是油畫、雕塑等系統所沒有的,哪有很多時間費在專摸明暗的素描上?單講學字的課程,學一輩子也不一定學得好。「素描」這名詞是否從日文翻譯過來的?我不清楚。就字面說,一種說法,素是葷素的素,就是單色畫,葷是彩色畫(這是我想當然,絕無根據)。
  • 身為大畫家的陳丹青,總愛說出犀利的言論,他究竟在表達什麼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陳丹青的話說多了,有一些言論還是引起不少的爭議:「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什麼關係。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他們決不會要梵·高。」常識健全就是基礎,素描不是基礎,素描教學是反常識的。什麼都很重要,但你要說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對。一棵樹,你能說哪根樹枝,哪片樹葉最重要嗎?
  • 陳丹青:年輕人空前乏味,這環境和我年輕時候一樣 | 眼光
    木心亦畫亦詩,文學作品在他去世後才得以廣為流傳,但畫作的傳播一直相對較少;亨利·米修則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木心和米修都兼有詩人和畫家的身份,此次展出的作品包括兩位作者各自的詩集和近50件畫作,旨在展現他們內在的關聯與差異。展牆的左側寫著米修的詩「你不帶著我就走了,我的生活」,右側則為木心的「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似乎構建一次跨時空的文化對談。
  • 陳丹青:我不太相信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畫家陳丹青便是如此一人,有自由隨性的靈魂,灑脫爽朗的個性,頗有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般閒適恣意的樂趣雅致,令人羨慕神往。 有人說「見畫如見其人」,陳丹青的畫作就如他的性格一般,優雅別致而又樸素純真,自由隨性並且睿智澄澈。其每一筆,任一畫,都賦予了畫作鮮活的靈魂,具有自己的獨特魅力,給觀者透露隱含的情感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