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我不太相信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2020-12-13 騰訊網

高爾基曾言:「一個人應該自己靈魂深處樹立一根標杆,從而把自己個性中與眾不同的東西匯集在他的周圍,顯出自己鮮明的特點。」

畫家陳丹青便是如此一人,有自由隨性的靈魂,灑脫爽朗的個性,頗有王維「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般閒適恣意的樂趣雅致,令人羨慕神往。

有人說「見畫如見其人」,陳丹青的畫作就如他的性格一般,優雅別致而又樸素純真,自由隨性並且睿智澄澈。其每一筆,任一畫,都賦予了畫作鮮活的靈魂,具有自己的獨特魅力,給觀者透露隱含的情感秘密。

率性而為,感性而活是他的為人處世狀態。頗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質。這都與其人生的不凡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既歷練了他,更成就了他!

直爽坦然道真知

在一次採訪中,陳丹青曾坦言,他不太相信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在他看來,五十歲至六十歲正是貪汙受賄的高發年齡段,並不是如《論語》中說的那樣美好。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勤勤懇懇地勞碌了一輩子,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大半個人生,可最後卻只領到了一點微薄的工資和補貼,心理上難免有些不平衡,由此產生扭曲。

加之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擔責任,已不再年輕的他們容易抱著僥倖心理,越過法律的界限,從而走上貪汙犯罪的道路。

而經歷過人生大起大落的陳丹青,把生活和現實看得很透徹,「只要是犯罪,無論有什麼樣的理由,都不可能名正言順。」即使是知命,花甲之年亦不可以家人之名義觸犯法律的底線!

而孔子所說的五十歲能夠知道什麼是天命,順勢而為,六十歲能夠聽進不同的意見,博覽眾言,是一種人生的理想狀態。現實之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如此地步。

對於陳丹青來說,他的前半生,承受了太多辛苦困難,這亦讓他比常人更早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金錢,本就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帶不走。就如比才所說:「財富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艱苦卓絕築夢巢

1970年,受特殊時期影響,陳丹青被安排到贛南和蘇北農村地區插隊落戶,開始了整整八年的勞作生活。那時候,他才只有17歲……舞象之年,風華正茂,正是意氣風發之際,然逢時代變遷,受此辛勞,實屬不易。

陳丹青從小便頗愛繪畫,即使是在條件極其惡劣的偏遠農村插秧勞作,頻幹農活,他也沒有放棄自己對於繪畫的熱忱。在勞作期間,他自習繪畫,利用一切能找著的可用資源和閒散時間打磨自己的畫技,漸漸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知青畫家。

用孔子形容顏回的一句話來說,便是:「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夠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雖然是在艱苦簡陋的環境中,也能夠苦中作樂,嘗到甜頭,感受到一種充實的滿足感。

上天總是會眷顧努力付出的人!1973年,陳丹青被調到江西出版社參加連環畫學習,在同年便出了《邊防線上》,《飛雪迎春》等連環畫,創作熱情溢於言表。

後來,陳丹青又被調到省裡參加油畫創作班,繪畫道路漸入佳境,至此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開始築就自己的夢想巢穴。

雖然條件不易,但惡劣的環境並沒有擊潰陳丹青對於繪畫炙熱的情懷,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和決心。就如陸遊在詩中寫的那般:「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沒有誰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他必得經過生活的重重考驗和自身的種種歷練,方可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偉人,攀上巔峰。

世界是殘酷的,有多少人被淘汰在艱苦卓絕的環境和不盡其意的現實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能夠適應自己所處的任何環境,不改初心地堅守自己的夢想,最後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過程雖然漫長,但為了終點的勝利,一切都值得。經受過這麼多的曲折坎坷,由此才造就了陳丹青自由心闊,感性而為的爽朗格調。

天高海闊任爾飛

1978年,陳丹青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班,開始系統地專業地深造自己的油畫技藝。他的畢業創作《西藏組畫》在當時的藝術界及文藝界引起了極大轟動,被譽為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經典之作。

《西藏組畫》

畢業之後,他便留校在油畫系第一工作室任教。可兩年後,也就是1982年,為追溯西方藝術之根源,跟著自己心之所向而走,陳丹青毅然從中央美院辭職,孤身一人去了美國。

在世人眼中,此舉簡直荒誕!誰會願意放著穩當固定的工作不幹,獨自跑去海外追尋那虛無縹緲的夢想?然而,對陳丹青來說,這是他迫切渴求的心願,一切都值得。

有句話說得好:「夢是一種欲望,想是一種行動。夢想是夢與想的結晶。」追逐自己想要的,海闊天高,世界之大,任君飛翔,這又有何不可?

2000年,陳丹青從美國回來,被聘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教授及博士生導師。但是他不滿於當時的招生制度——必須要英語,政治和專業三科考試都通過才能被錄取,有好幾位專業優秀的學生因其餘兩科分數不佳而被拒之門外,這讓陳丹青憤慨不已。

他認為文憑是為了混飯,跟藝術沒有什麼關係。單位用人要文憑,因為單位的第一要義是平庸。文憑是平庸的保證,因而他們絕不會要「梵谷」。對於藝術而言,它不是由一場硬性考試來決定學生質量的優差,不能夠僅憑區區一張成績單來判定學生的去留問題。

思想觀念與現行制度的碰撞,並未使陳丹青向現實委曲求全地妥協,他果斷選擇堅持做真實的自己,於是憤然向清華美院提出辭呈。這一舉動在當時教育界引起軒然大波,引發了一場關於現行教育體制的嚴厲聲討!

但就如但丁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人活在世,不可能每件事讓每一個人都滿意,所以做好自己最重要。陳丹青便是個敢於做自己的人,不畏世俗的眼光,不懼現世的閒言,如蒼鷹在天空中翱翔般,自在逍遙,隨性而為。

但丁

陳丹青先生,是個很「簡單的人」,真實,灑脫,自在,隨心。有喜歡並忠於一生的事業,做不被世俗拘束,不受傳統框架制約的身外人。這自由的活的靈魂是多少世人嚮往而又不可得的!

他不信命,只信自己,在紛擾嘈雜的世界裡,只是默默地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論動蕩時局,不管艱苦環境,他依然是一個不忘初心的追夢少年,從年輕到變老,一直在堅持做同一件熱愛的事。這種執著,彌足珍貴。

弗洛姆有句話說得好:「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實現了他的意志,也等於實現了他自己,而這種自我實現對個人來說是一種最大的滿足。」的確,人在意志得到滿足之時,靈魂也會被注入新鮮的動力,能夠隨性地,自由地幹自己想幹的事,快樂由此而生。

這,才是人生之道!

相關焦點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
    導讀: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麼?看完你才懂得其中的意思!50歲是一個人從中年步入老年的過渡期,也說明一個人過完了半生,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忙碌半生的你,知天命嗎?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段話是孔子的人生感悟。從生理角度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體盛衰的總規律。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 從「五十知天命」,後人對孔子有幾多誤解?
    《論語》上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是講終身學習的,到了五十歲時,自己這一生做成了什麼?人生能達到什麼境界,就已經很清楚了。所以他認為:五十是人生的分水嶺。很多人據此錯誤的認為,到了五十歲,就應該聽天由命。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關於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你了解多少
    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的時候,即使沒有建功立業,也要找到人生立的方向;從三十歲到四十歲,經過十年的努力奮鬥,到四十歲的時候,在你所從事的領域中基本做到遊刃有餘不存在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了解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的時候,別人說的好話壞話都不會放在心上了,聽什麼都順耳;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無處不中規中矩,也就是說主觀意識和做人達到了融合為一的階段。」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我十五歲志向於學習,三十歲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領,四十歲不被外在事物迷惑,五十歲知道該幹什麼,六十歲聽得下難聽的話,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違背禮法】這段很有名,即使沒讀過論語也能脫口而出,而且時常用這個自省自勉。其實認真讀過之後,就能明白這是孔子講述自己。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2.4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沒什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耳根順了;七十歲隨心所欲,沒有不合情合理的。」
  • 《論語》中講「六十而耳順」,這裡的「耳順」是什麼意思?
    在《論語.為政第二》中,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用這六句話,簡單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學習、成就的過程。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做學問;到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有所成,有些根底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事事明了,沒有疑惑了;到了五十歲,就已經了知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了;到六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耳順了;到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不管做什麼事,都不會違反規矩了。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經常掛在嘴頭上 ,但如果讓你講出它的含義,可能就講不明白了。下面就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段話的意思,有不妥之處,還望多多批評指教。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五十知天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文:清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麼意思呢?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人過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紀。「知天命」,並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明白了人世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
  • 五十而知天命,那麼「天命」到底是什麼呢?
    孔子在晚年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簡要的自述,在《論語·為政》中寫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一評述成為無數讀書人的「人生標杆」,每逢年歲將至,總有觀聖人行跡來反思自己的生平,三十「立」的是什麼?四十自己是否真能「不惑」?五十是否真的理解了「天命」?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到中年,一定要看懂這兩句話!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當人年過半百之後,就逐漸知曉什麼是天命,明白了什麼事情自己能夠控制,知道了什麼事情不可逆。等著到了60歲的時候,那麼不論外界說什麼話,也都能聽進去了。與此同時,也知道了什麼叫大度豁然。對內,看清了自己。
  •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指的就是明確了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的人生確立了方向,從三十歲開始努力。努力十年之後明白了生命的真相,才「四十而不惑」,不再迷惑、不再彷徨猶豫。繼續努力,在五十歲就達到了「知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個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本應是知天命之年 ,樂天知命,無需強求 ,因為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 。因為我們的心智和體力已經退化,上有老下有小 ,心中掛念的事情又太多 ,已不能也不敢再去冒險 !過了五十是個很尷尬的年紀 。在單位上班的感覺進步沒希望 !去打工老闆又嫌你年紀太大!只要你失業了,就很難再就業 !絕大部分單位招工條件,年齡基本都是需要四十多歲以下 。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許多都找不到工作 ,就別說已知天命的我們 。
  •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有什麼含義
    一、知天命需要時間上的悟一個人從孩童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從家庭到社會,從工作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磨練經歷,不到一定的年齡階段是參悟不透的,孔子以人生經驗定在了50,也只是個虛數而已,古語有「老者如僧」,也是這個道理。